中秋的來意?
1樓:網友
1、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
2、中秋節的習俗是祭月、燃燈、賞月、追月、觀潮、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豎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玩花燈、燒斗香、拜祖先、舞火龍、聽香、燒塔、中秋宴俗、玩兔爺。
中秋節地位: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此檔搭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蠢皮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最早起源於初唐時期,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節活動,而宋朝時期是我國中秋節活動比較盛行的時期,而在明清時期,中秋節的地位已經與春節的地位沒有什麼區別了,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東亞和東南亞的森拿某些地區也會過中秋節,在華人華僑的主要聚集區,中秋節的氣息會更加明顯。
2樓:nice山東草原狼
就是過去在秋收的時候,找時機慶祝一下嘛。
3樓:創作**趴
中秋節卜鎮,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中秋」一圓漏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橘弊爛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你為什麼不回家?
4樓:蘇博士
雖然法定的放假日期是,但是很多人的假期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有的人在外地工作,距離家很遠,往返一次的時間,有的能有三四天,如果坐飛機的話,費用又太高。
完全能按照法定假期來的,也就是事業單位等的了,一些私企,假期完全被拆分了,很少有集中在一起放假的,一天時間,回家根本來不及。
如果工作單位在老家本地的話,那就太幸運了,幾乎可以天天回家,但是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望塵莫及的。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5樓:網友
今夜明月盡相照,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佳節是除春節以外的乙個大節,又稱團圓節。
在我在外工作尚未結婚成家的一段時光裡,無論路有多遠,無論路有多難,無論多麼顛簸,我都要回家和家人團圓,在8月15的夜晚和家人圍看桌子吃頓飯,是多麼的幸福和滿足。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乙個人奔波在外,時間久了就會想媽想爸想兄弟姊妹,特別是在每逢佳節時,這種思念更重更濃,心裡煎熬難忍,只有回到家,心中才能得到平復。回到家裡跟家人說說話,吃頓飯,過幾天,心裡滿足了,再返回工作崗位,心裡就會感覺踏實,不再那麼空虛。
有了自己的小家以後,情感多了一處牽掛。除了春節必定回家以外,中秋節回家就少了。但卻思念不減愁思不斷。我會寫封信,寄點錢,心裡才會踏實和滿足。
若問今生情幾許?血濃於水愛無間。每當八月十五,仰望明月,我就會思愁滿懷。
6樓:網友
∞大一第一次離開家,去400公里外的城市上學,我爸不放心我,非要送我到學校。來的時候我倆坐的高鐵,走的時候我爸坐的火車,全程站了一路。
後來我媽告訴我,「你爸當時在火車上渴的不行,問了下礦泉水5塊錢一瓶,愣是沒買,說是要把錢都省下來留給閨女花。」,我鼻子一酸……
我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比同齡人都矮,今年5歲,有次我問他「你想不想長高」,他說「不想」
我問為什麼,他說「我長高了,爸爸就要死了」,我……
小時候爸喜歡叫我和他一起買菜,遇到賣水果什麼的我就直接要,他喜歡買吃的給我,他總是把小手指給我牽著,後來一次回家,他讓我跟他去買菜,我走在他後面,看到他的小手指翹著,一如我小時候牽著的樣子。我真的忍不住了。
每次回家大晚上的時候都會幫媽媽捶背拔白頭髮陪她看電視吧,然後媽媽有時候會突然嘆氣,說她年紀越來越大可是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每次聽到都特別難過,那次媽媽說讓我幫她剪指甲,幫她剪的時候她特別特別開心,說你們做指甲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她年紀大了不帶眼鏡看不清楚前幾天自己剪都弄了個口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看到媽媽的手心疼的轉過頭就掉眼淚了。那之後每次回去都會多加乙個修指甲,看媽媽開心的像小孩子一樣就心疼。
一次大學期間,說好去男朋友那邊玩爸發資訊問我回不回去,我說就幾天不回去了吧,他又回了條,只有4個字「棗兒紅了」(我家院子裡有個棗樹),我的淚突然就像開閘的洪水。
小時候放了學,和朋友們結伴而歸,有時玩到很晚,急匆匆往家裡趕,在城市燈火深處,有個人一直在家樓下等我回家吃飯。這時,我每天都能見到爸媽。
高三時候,作為乙個藝考生開始住校學習,為了那些因為速寫色彩而落下的文化課,一週回家一次。這時,我每週末才能見到爸媽。
現在工作了,在離家遙遠的北京,走在夜晚的街頭看著人潮,回家變成一種奢望,一年能回家兩三次已是不易,有時只能一次。這時,我每年能見爸媽一兩次。
算了算,父母已是四五十歲,在家能夠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只有乙個月多一點。
想到這裡,內心只有乙個聲音 ——回家~
願漂泊的人都有酒喝 願孤獨的人都會唱歌。
月圓中秋好想你 有家人的陪伴才算團圓。
三騰祝您中秋快樂~
7樓:aa微湖來客
中秋回不回家,為什麼這樣糾結。
中秋國慶高鐵票一開搶,瞬間就被秒殺。對於遠離故鄉在北上廣深打工的白領來說,雖然交通越來越發達,但是千萬人口從一座城市迅速發散,節日交通壓力不言而喻,中秋節回不回家,也就成了一件很糾結的事。
高鐵票很難搶到,僥倖搶到票的,不一定能再次僥倖買到返程票,很多人只好請一兩天假,在假期結束後返程,有的人則選擇十月五號、六號提前返程,這樣算起來呆在家裡的時間,實際也只有三四天了。現如今高鐵是交通工具的最好選擇,速度快,準時準點,而且經濟實惠;相比之下,火車太慢,臥鋪難買;長途客車便宜,但高速經常堵車;飛機票不太經濟,機票也比較緊張。假期高鐵一票難求,也就不足為怪了。
選擇乘坐長途客車回家,堵車非常辛苦。如果在深圳打工的話,京珠高速通往湖南湖北,粵贛高速通向江西安徽,節假日堵車是家常便飯。有一年中秋,我乘坐中秋當天的長途客車,早上出發,原計劃傍晚可以到達長沙,才上廣深高速就擁堵不堪,車輛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一路走走停停,到了人見人怕的京珠高速粵北高山長爬坡路段,車輛幾乎是一動不動。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家裡人一遍又一遍打**問到**了,最後還是錯過了跟家人一起吃中秋團圓飯。
高速公路上的中秋,車廂內異常安靜,乘客們都無睡意,看著窗外天空公升起的月亮,在黑黝黝的高速公路上向家鄉進發,心中別有一番「月色夜歸人」的滋味和感嘆。
曾經有乙份調查,北上廣深的打工者,中秋節大約有一半人選擇不回家探親。一週的假期,並非來一場愉快的周邊遊,一方面是景區大都擁擠不堪,另一方面消費不低,大多數人會宅在宿舍看看電視、打打遊戲,也有約幾個老鄉中秋夜聚會,喝喝小酒,吹吹牛皮,醉眼朦朧中,思念也就忘了。
總會想起家鄉中秋的油紙月餅,月亮公升起的時刻,母親將油紙月餅擺到桌上,脆皮餅面兒,冰糖肉油餡,中秋的月亮,那樣的皎潔,父親母親會陪著我們說笑到半夜。南方的深圳,廣式月餅琳琅滿目,白蓮蓉月、雙黃豆沙月,還有香港冰皮月,雖然選料細緻、製作精美,卻少了乙份家的味道。月亮公升起來了,開啟飄香的油紙月餅,月光下的鄉村,夢中的老屋,溫暖的燈光,慈祥的笑容……
中秋回不回家,年復一年的糾結,一邊是工作打拼的城市,一邊是遠在千里的故鄉,在這兩點一線之間,有一點孤單,有一點思念,有一點迷茫,也有一點彷徨。
8樓:網友
工作需要,留在單位加班,工作地在外省,回家路途要七八個小時,第一次留在單位和其他留守的同事們共慶中秋,也算是過個不一樣的中秋節,祝所有和我一樣不能回家過節的人,中秋快樂!
9樓:佚名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
從大一入學到現在,除去寒暑假,就沒有回過家。包括五一國慶這種小長假。
是路程遠嗎?不是的,動車兩個鐘頭就到了。
是家庭原因嗎?也不是的,我甚至連續乙個星期夢到我的父母,醒來發現枕邊沾滿了淚水。
我學的學科比較辛苦,屬於不考研吃不上飯的那種,那麼能趁別人休息的時候趕緊學習,即使再愚鈍,也是有好處的。
不想嗎?有時真的很想,晚上自己乙個人坐著的時候忍不住想落淚。
但是為了未來的生計而多吃苦,不也是情理之中的麼。
其實不只我們學生,相當多的基層工作者,像環衛工人、值勤人員、建築工人等等,他們不回家,一方面是工作方面硬性規定,另一方面,還是為了家人的生活罷。
歸結到最後,既是為了自己的未來,也是為了家人的幸福。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10樓:朱老師情感分析
可能是因為窮,可能是因為怕逼婚,可能已經沒有家,所以,即使是中秋,有些人依然漂泊在外。中秋節,你為什麼不回家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最心酸的原因是什麼?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工資低,想回家也沒有錢回家,原因就是窮。想想那時候和家裡的關係,我單純的想家,父母只擔心我在外面會不會受苦,有沒有好好吃飯,每週至少乙個**,自從有了**網上給家裡買東西很開心,這個錢花的特別幸福。我一直認為,最初的最初,自己乙個可以孤身在奮鬥,就是父母的支援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勇氣。
加班的、調休的、公司不給報車票的、沒有同行的、倒車太麻煩的、回到家要好幾天的、車票賣光了的、無鄉情的、在外發展的不好沒面子回去的、沒趕上車的、跟女朋友單過的、搶險救災的、無親無故的、坐牢的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你以為我不想回去啊!?
中秋就三天假,回一趟家來回火車至少哐嘰一天。過年的時候再回去,至少家裡還熱鬧。沒那麼多為什麼,在外面待習慣了,對回家也就不那麼熱衷了。別說中秋了,我已經有兩個年沒在家過了。
家就在身後,靠在牆上休息時與溫暖和愛的人不過一牆之隔……可是,這條路只能向前,無法回頭。所以,不斷前進,前進。直到死在路邊,或是走滿一圈能回到最開始的地方……
因為跟十一捱得很近。
因為讀書,因為工作,因為沒錢。。。
中秋是怎麼來的?
11樓:網友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古詩中秋的古詩
關於 中秋的詩 唐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唐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 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
關於中秋古詩,關於中秋的古詩
一 望月懷遠 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三 子夜吳歌 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
中秋可以去掃墓嗎,中秋節可以上墳嗎?
中秋節,在福州閩侯的一些地方,不僅是團圓,還要到祖先墓地進行祭掃活動,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 賞月 拜月 吃月餅 賞桂花 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 幸福,成為豐富多彩 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 春節 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