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賦稅制度的變化及其歷史意義

2025-06-09 02:36:05 字數 1720 閱讀 1152

1樓:當世界下起了雨

明朝 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改革賦稅制度,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併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賦役徵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畝仿納銀代役的規定,可以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生依附關係也有所鬆弛。

清朝 1669年,康熙帝宣佈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12年,清**規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灶茄」。雍正帝一上臺就推行「攤丁入畝」的辦法,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這樣,人頭稅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攤丁入畝對我國的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但我認同ls說法某種歷史規律:

歷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後,由於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侷限性,農隱耐察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乙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

2樓:中華王國公爵

苛捐雜稅維護少數家族權貴自私的統治!

簡述明淸賦稅制度變革。

3樓:考試資料網

答案】:【答案要點】為了適應封建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對賦稅制度進行了改革。

明中期,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表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弛,農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另外,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貨幣地租的發展,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但從實際施行來看,各地推行的並不一致,真正將賦役合併的並不多。

後來隨著明王朝的腐敗,加徵加派接連不斷,人民負擔有增無減。

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種加派,重新恢復了萬曆時張居正橋渣敬的一條鞭法。但限於當時客觀條件,一條鞭法實行的並不徹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進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人丁和丁銀的固定,為地丁銀的推行創造了條件。

雍正帝繼位後,實行地梁消丁銀製,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地丁銀製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廢除了漢唐以來的人頭稅,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進一步削弱,農民人身敏慎地位提高。按田畝納稅,使無地農民在法律上不再納稅,賦役不均的現象有所緩和,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安定。

使隱蔽人口的現象減少,人口統計相對客觀、真實,這也是乾隆時我國人口驟增的因素之一。

總之,地丁銀製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解析1明清時期的賦役制度變革是中國賦役制度史上的關鍵,也是歷年命題的熱點。這個問題,從其背景、內容、影響上抓住幾個關鍵點:一條鞭法;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4樓:

親愛的,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為;1.徵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步向以土地財產為主轉變(以兩稅法為標誌),直至取消人頭稅(以攤丁入畝為標誌),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馳。2.

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誌)。3.賦稅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轉變(以一條鞭法為標誌);反映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4.徵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誌)。5.

稅種由繁雜多項逐漸演變為簡化單一(以一條鞭法為標誌)。

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商鞅變法是商鞅於前361年在秦國實施的改革。主要內容 廢井田,內開阡陌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容 統一度量衡 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毀除 世卿世祿制 建立戶籍制度 遍推行縣制 定秦律等。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

文成公主入藏的情境及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1 有利於民族團結。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2 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3 為吐蕃帶去了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4 為吐蕃與唐朝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和平,有利於兩國經濟的發展。唐太宗貞觀八年 634 松贊干布即位為吐蕃 藏族的祖先 贊普 國王 年僅十三歲,並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討伐叛...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及其歷史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 政治 文化 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問題 既管當前,又管長遠 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以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