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來科舉制的發展 20

2025-06-09 02:36:05 字數 1276 閱讀 6174

科舉制對唐朝的影響

1樓:哲哥聊歷史

積極影響:唐代科舉制的實行是我國**選拔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在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均差產生了深遠影響。隋唐之後,科舉制不斷發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1、政治方面的影響: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1、使儒學。

唐代時如何完善科舉制的

2樓:哲哥聊歷史

為科舉制的完善作出突出貢獻的帝王有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三人。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很多,常設的為明經、悔鍵進士兩科,其中,進士科尤受重視,考取難度也最大。科舉制完善過程如下:

1、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學識為本。為此唐太宗擴充學校,加強管理。

管理**學校的機構為國子監,其下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2、武則天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武則天特別重視科舉碧姿巧,曾一連幾天在洛成殿親自測試貢舉人,並曾命令把在吏部複試者的名字糊掉而進行暗考,開了後世「殿試」和「糊名」的先河。武則天稱帝后,還破例開了武科,即在科舉考試當年同時進行武舉考試,內容有騎射、步射、馬槍、負重等內容,考中的可以任用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舉制度的措施。 唐玄冊散宗時進士科轉為兼考詩賦,而且詩賦成為最主要的考試內容。進士科也成為唐朝最重要的考試科目。

唐朝是怎樣完善了科舉制的體系的呢?

3樓:今天的邂逅

隋朝的建立了科舉制度的大體構造,唐朝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舉兆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晌答陸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宴頃分常科和制科兩類。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科舉制發展歷程隋朝開創,唐朝完善,宋元發展,清末廢除。請問是這樣的嗎

差不多,科舉制度抄是襲由隋朝開始的,但是前身的萌芽bai,是在du南北朝時期。在唐zhi時,國家重視選dao拔人才,得以全面提升。後期的各朝代都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選拔 不過元朝時期停止了科舉制度,長達54年時間,元朝一共統治了98年。應該不是發展。在明朝時期得以全面發展。科舉制的創立,誕生的影響和科...

我國科舉制的歷史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隋唐開始科舉制。隋 文帝 開新制,唐繼之。內容以詩詞歌賦為主。到北宋王安石時,覺得以浮文相尚於世無益,改考經義。以儒家十三經為主。到明清,以五經為主,後來以四書為主。只能按朱熹的著作的精神來寫作。形式要求比較多。時人成為四書文 時文。科舉制在歷史上有進步意義,但後期卻抑制民智,有一些壞的作用,因此清...

分析科舉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分析科舉制在當時產生了哪些影響

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戰國時期出現 軍功爵制度 又興起 養士 之風,招攬有才幹 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 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 闢田 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