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始皇呂不韋編寫的書為什麼叫呂氏春秋

2025-06-17 03:05:21 字數 5438 閱讀 9551

1樓:妙妙系列泦

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

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

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乙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訊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乙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

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儲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戰國秦始皇呂不韋被罷相的原因是什麼

2樓:唯愛一萌

有說是居功自傲,有說是跟始媽媽有一腿,誰知道!現在也沒有定案。

呂不韋寫的書叫什麼

3樓:楷書小李

這本書名叫做《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西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

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來自網路。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的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秦統一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國末期雜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採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 。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高誘說《呂氏春秋》"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 ,這說明最早的註釋者早已點明《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導思想之特徵。

**來自網路。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來自網路。

4樓:霧拉拉

《呂氏春秋》,戰國末年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5樓:mr_鄒先森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

6樓:李李李李李

呂不韋編纂的這本書的書名是《呂氏春秋》,這本書很有知名度。

7樓:甫巨集曠

為了給自己留名,他讓府中食客編著了一本《呂氏春秋》,這本書形式統一但內容多樣,從而開創了雜家體例。

歷史上呂不韋的戰國的,為什麼他的書叫《呂氏春秋》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他要廣招天下食客,並效仿春秋時期三部經典著作,《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來壯大自己的名聲 ,從而達到在精神上統一天下的目的。

呂氏春秋的來歷?

9樓:網友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秦相國,濮陽人,曾是乙個很成功的商人,後從政,主持編。

篡了《呂氏春秋》一書傳世。

秦莊襄王即位三年(西元前274年)後去世,年僅十三歲的贏政繼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

仲父」。那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

原君,齊有孟嘗君,門下皆有大量賓客。呂不韋覺。

得以秦的強大國力,應超出所謂的戰國「四君」,便也廣招賓客,多達三千人,由此而開始主持《呂。

氏春秋》的編纂。他先讓其賓客「各自將他們的見。

聞寫出來」,博採先秦諸子各家學說,在此基礎上。

加以整理、,於秦王政八年(西元前239年)

成書。全書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一篇。

今缺一篇),二十多萬字。《呂氏春秋》因「兼。

儒墨,合名法」,自《漢書。藝文志》開始即被稱為。

雜家」。事實上,《呂氏春秋》對各家學說並非。

簡單抄錄,而是取其所需,融會貫通,思想上自成。

體系。書中提出的統治方法和國家建設藍圖,對秦。

漢政治頗具影響。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西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西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捨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

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慾、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儲存了很多的舊說。

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裡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

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註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過了諸子的成就。《漢書·藝文志》則將該書列入雜家,所以以儒家學者不再重視。

呂氏春秋》的註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10樓:網友

是由秦朝丞相呂不韋在他快失意時,帶領自己的門客所編寫的,當時秦始皇寵信李斯,由於呂不韋遲遲不還政,以至遭到秦始皇(當然那時還沒在位)的厭惡,逐漸被遠離,呂不韋本來就是個胸懷大志的人,這個時候編寫這本鉅著,即是做給皇帝看的,也是他本人人生的體現。

11樓:秋馳

秦莊襄王逝後,秦王政繼位,呂不韋仍為相國,王稱其「仲父」,封食邑藍田十二縣,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賓客三千, 家僮萬人。

呂不韋廣收門客,其中,不乏混跡趁食之徒,但也有身懷奇術、胸有良策之士。

呂相命其門客個個著其所聞,綜合百家九流之說,暢論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最後彙編成書,名曰《呂氏春秋》。全書有八覽、六論、十二紀等三個總題目,共一百六十篇,二十六卷,二十餘萬字。於西元前239年的秦王政8年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成書後的一年即西元前238年的秦王政9年,被始皇帝認為涉及了一場未遂的武裝叛亂,遂下令罷其相權,遷往蜀地。而後呂不為便自殺了。

這使得《呂氏春秋》的編寫目的更加明顯:

大廈雖傾,然則碑石尚在;狂瀾即覆,然則扁舟其上。

呂氏春秋是誰編寫的**集?後人用「_」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

12樓:網友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招集門客輯合百家九流之說編 寫而成的。

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成後,"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後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

13樓:網友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前235)招集門客輯合百家九流之說編 寫而成的,成書年代大約在西元前239年左右。關於《呂氏春秋》的成書過程,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所記,當戰國之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 原君,齊有孟嘗君,都以喜養賓客名聞天下。

呂不韋時為秦相,覺得以秦國之強 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種羞恥,就大招門客厚待之,養士至三千人。當時諸侯多 辯士,如荀卿等人著書名聞天下,呂不韋也讓他的門客把各自的見識寫下來,集 論而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以為可以備論天地古 今萬物之理,號曰《呂氏春秋》,並把它公佈於咸陽市門,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 損一字者即賞給千金。呂不韋在此書《序意》中也頗有信心地宣稱:

凡十二紀 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 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由此看來,《呂氏春秋》的寫作,乃是呂不韋 依託秦國之勢從文化思想上來和諸侯爭強的產物,其中也許還有呂不韋為秦的統 一天下而進行理論而進行理論準備的用意。

《呂氏春秋》作者是呂不韋。秦始皇那麼恨呂不韋,為什麼焚書坑儒後,呂氏春秋還會流傳於後世??

14樓:懶禪大師

秦始皇只是忌憚呂不韋。當初他把呂不韋貶往河南,各諸侯國的使者紛紛來探望呂不韋,秦始皇怕呂不韋叛變,才致書於他責問,並要把他遷往四川。呂不韋自知已遭皇帝所忌,就飲鴆自殺。

既然死了,秦始皇也就不恨他了。也不忌憚他了。那麼,也就不用對呂氏春秋動手了。

15樓:

秦始皇恨呂不韋,從何說起,尋秦記看的吧!哥們不要把戲說當歷史,穿越當科技。

16樓:

首先,《呂氏春秋》的作者不能說是呂不韋。這是他主編的一部類似百科全書式的鉅作,是由他和他的門客一起完成的。第二,呂氏春秋流傳於世說明其中儲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其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還是保留下了許多經典著作的,消散的只是小部分。

17樓:金庸學研究地

呂氏春秋與焚書坑儒沒有什麼關係。

秦始皇焚書坑儒,焚書焚的是與他統治思想有衝突的其他思想書籍,坑儒坑的是那些讀了書口口聲聲要他施行仁政的人。他這麼做是有著自己的政治目的,並不是針對某個人。

呂氏春秋在站在大秦的角度出發寫的史書,秦始皇與呂不韋的矛盾不過是爭權奪利,與此書無關。

另外註明一點,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門下博學之人撰寫的書,他本人並不是作者。

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秦始皇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

1全部很可能不是。我們可以看史記 春申君列傳,裡面詳細寫了李園的兒子成為楚國國君的情況。這證明了兩點 1 戰國時期,太史公是可能也可以記錄這樣的事情的。2 如果司馬遷認為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不會像以後的史書那樣為長者諱,而可以直筆寫出。既然弄明白了上述兩條,那麼嬴政是誰的兒子,就不言而喻了。不可能的...

秦始皇為什麼要燒書,秦始皇為什麼燒書?

他燒的不是所有的書,而是部分涉及占卜,修道等的書和道士。直接原因是秦始皇晚年怕死 追求永生,就被很多方士道士以仙藥為名騙了。人被騙當然要報復了。秦始皇為什麼燒書?秦始皇為了提高皇權,維護秦皇朝的政治體制及其統治秩序,加強思想控制,反對是古非今,因而燒書。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年 博士齊人淳于...

秦始皇真的是呂不韋的兒子嗎,秦始皇贏政真的是呂不韋的兒子嗎

史記 記載,嬴政的父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時,當時趙國的政治投機商呂不韋鑽了秦國宮廷的大空子。呂不韋與子楚密謀,由呂上下活動,竭力促成子楚成為秦國的太子。並想方設法讓子楚與懷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趙姬結合。趙姬生下嬴政後自然成了子楚夫人。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