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之健地之坤
題目: 小 松。
原詩: 小松初數尺, 未有直生枝。
閒即旁邊立, 看多長卻遲。
語譯: 【語譯】
小松樹剛開始成長時只有幾尺高,還沒有長出挺直的枝幹,看起來好柔弱。
我一有空,便站在旁邊看它,可是,越看越覺得它長得好慢喲!
關於這首詩:
胡適先生有一首『蘭花草』的詩¨『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乙個。』這首詩和王建的『小松』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哩!
2樓:救世英雄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
閒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不知道是不是哈哈。
3樓:網友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
閒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
王建的古詩原文《小松》
4樓:我就是安妮媽咪
作品原文:
小松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
閒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
註釋:①初:開始時,開始的部分。
未有:沒有;不曾有。《詩·大雅·綿》:「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傍邊:近旁;附近。《百喻經·得金鼠狼喻》:「傍邊愚人見其毒蛇變成真寶,謂為恆爾,復取毒蛇內著懷裡。」
關於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
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唐詩王建小松拼音標註
5樓:想當主語的副詞
【詩歌名稱】:小松。
年代】:唐。
作者】:王建。
內容】:xiǎo sōnɡ chū shù chǐ ,wèi yǒu zhí shēnɡ zhī 。
小 松 初 數 尺 , 未 有 直 生 枝 。
xián jí bànɡ biān lì ,kàn duō zhǎnɡ què chí 。
閒 即 傍 邊 立 , 看 多 長 卻 遲 。
唐詩王建《小松》拼音標註
6樓:貝貝愛教育
小松。【作者】王建。
朝代】唐。xiǎo sōnɡ chū shù chǐ ,wèi yǒu zhí shēnɡ zhī 。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
xián jí bànɡ biān lì ,kàn duō zhǎnɡ què chí 。
閒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 。
白話釋義:小松剛開始時才只有幾尺高,還沒有橫生枝節。
閒暇時就站在旁邊站著看它,可它卻生長很慢。
創作背景:王建出身寒微,雖然年輕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裡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就如埋沒深草裡的「小松」,詩人由此創作此詩來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
王建字仲初,生於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
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
作2卷。
唐代詩人王健寫過什麼詩
7樓:黛妮
一、唐代詩人王建主要作品:
十五夜望月》、《田家行》、《簇蠶辭》、《當窗織》、《織錦曲》、《促刺詞》、《去婦》、《水夫謠》、《海人謠》等。
二、作者簡介: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
約64歲為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
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
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謠》、《羽林行》、《射虎行》、《古從軍》、《渡遼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宮詞》知名。他的《宮詞》百首,突破前人抒寫宮怨的窠臼,廣泛描寫唐代宮廷生活。
其。五、七言近體中,有些征戍遷謫、行旅離別、幽居宦況之作,情思感人,但雜有消極頹廢思想。他的絕句則清新婉約。還寫過《宮中三臺》、《江南三臺》等小令,為中唐文人詞的重要作者之一。
今存有《王建詩集》、《王建詩》、《王司馬集》等本及《宮詞》1卷。
第13(小松)這首詩的註解。
8樓:匿名使用者
《小松》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杜荀鶴。其全文詩詞如下: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譯文】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鑑賞】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
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前兩句: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裡」。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乙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
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裡」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後兩句: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乙個指小松,後乙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啊!
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王灣、王建、李白、馬致遠都是唐朝詩人嗎?
9樓:大愚若智
不是的。
王灣、王建、李白是唐代詩人,馬致遠是元代戲曲作家。
古代詩人王建的背景,古代詩人王建的背景資料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 今河南許昌 人,唐朝詩人。門第衰微,早歲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並開始寫樂府詩。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 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為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為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
詩人杜牧寫了哪些詩,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有哪些
杜牧絕句代表作品 過華清宮絕句 清明 赤壁 泊秦淮 山行 秋夕 江南春 題烏江亭 寄揚州韓綽判官 贈別 其一 遣懷 過勤政樓 念昔遊三首 其一 念昔遊三首 其二 念昔遊三首 其三 沈下賢 長安秋望 齊安郡後池絕句 題齊安城樓 初冬夜飲 屏風 屏風絕句 秋浦途中 題桃花夫人廟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題...
詩人想借《小松》這詩首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是這首不 小松 唐 杜荀鶴 自小刺頭 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 凌雲 始道 高。刺頭 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蓬蒿 兩種野草。直待 直等到。凌雲 高聳入雲。始道 才說。這首小詩借鬆寫人,託物諷喻,寓意深長。鬆,樹木中的英雄 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