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不是人類的終極智慧,哲學這個概念是誰提出來的

2021-05-21 08:27:40 字數 3413 閱讀 1431

1樓:情感新港灣

大道至簡。

哲學就bai是元知

du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zhi

。哲學dao任務就是對現實專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屬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哳表達、系統抅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

哲學是元理,科學(以及玄學、藝術)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我認為是聖經,但不是人類的智慧

哲學這個概念是誰提出來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哲學」一詞的引入並

在中國學術界普遍使用的情形,不少學者已作了詳細的描述。如說「哲學」一詞是個舶來品,最初是日本學者西周在2023年用來翻譯西語「philosophy」而使用的;稍後,中國學者便把這個譯名用於中國傳統思想方面,以指稱中國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學問;再後來有了「中國哲學史」的著作,「中國哲學」的學科也逐漸建立起來,等等。根據這樣的描述,似乎是先有了西方「哲學」觀念的引進,然後人們以之為思維正規化和框架來處理中國傳統思想,才有了「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的概念和說法。

其實,早在我們使用「中國哲學」的概念之前,早在中國學者所寫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問世之前,西方學者就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哲 學」一詞、談論「中國哲學」,並相繼出版了名之曰《中國

哲學》、《中國哲學史》或有關「中國哲學」的著作了。

從可查閱到的文獻資料看,利瑪竇(1552—1610)用過「中國哲學家」一詞,並認定孔子是「大哲學家」;維科(1668—1744)用過「孔子的哲學」一語;馬勒伯朗士(1638—1715)也使用過「中國哲學家」一詞,並著有《一個**教哲學家與一箇中國哲學家的對話》;衛方濟(1651—1729)不僅使用了「中國哲學」一詞,而且還以拉丁文著《中國哲學》;曼肯尼也著有《中國哲學史》;萊布尼茨(1646—1716)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論中國哲學》中,不僅使用了「中國哲學」的概念,並認為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一些是「中國哲學」的著作;另一位德國哲學家沃爾夫(1679—1754)認為,早在17世紀前的幾百年間,西方世界就讚頌著「中國哲學」,他還提出瞭如何研究中國哲學的問題;狄德羅(1713—1784)為《百科全書》專門撰寫了《中國哲學》一節,不僅使用了「中國哲學」概念,而且勾畫了中國哲學簡史,闡述了自己的中國哲學史觀。即使就自己所劃定的哲學領域而對中國哲學多有非議的黑格爾(1770—1891)而言,雖然認為中國哲學不屬於哲學史等,但他在談論哲學史時卻無法迴避「中國的哲學和宗教」,要談孔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易經》哲學。

其後,許多西方學者都使用了「中國哲學」 一語,並有不少人從事中國哲學的研究。

由上可見,早在中國學者之前,西方學者就已經普遍使用「中國哲學」概念了,兩者之間的時間差距至少有三百年;「中國哲學」的概念並不是我們的「發明」,也是一個「舶來品」。不僅如此,早在中國學者把「哲學」這一譯名用於指稱中國古代研究「形而上」的學問之前,西方學者就已經以西方哲學的理念、正規化來研究和詮釋中國哲學了,而構制和描述「中國哲學」歷史的工作也不是我們先賢的創意。說起來真是慚愧,但這卻是誰 都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隨便翻開一本詞典就會看到,哲學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組合而成,意思是「愛智慧」。一般說來,舉凡知道哲學的人都知道這個意思。然而,在這個人人皆知的詞源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卻並不是人人都瞭解的了。

為什麼哲學通常被看作是「智慧」的同義語,而其本義卻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呢?因為「智慧」之為「智慧」並不是「小聰明」,也不是一般所說的「明智」,它指的是宇宙自然之最深邃最根本的奧祕,標誌的是一個至高無上、永恆無限的理想境界。所以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才會說,智慧這個詞太大了,它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

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與通常所說的知識是不同的: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雖然一切科學都比哲學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真正自由的學問。換言之,哲學家原本或者應該是最謙虛的人,他們知道人至多隻能愛智慧而不可能佔有智慧,因為人生有限而智慧是無限的,而且這種無限的理想境界屬於「絕對的無限」,甚至不可能依靠人類的無限延續來實現,更何況人類能否無限延續下去也是成問題的。

不幸的是,哲學家的「野心」逐漸膨脹,越來越大,即使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都無法與之同日而語。帝王將相們的野心至多也就是稱霸全世界,哲學家的理想卻是要發現和破解整個宇宙的奧祕。所以,他們實在不甘心只是愛智慧。

與此同時,自然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亦給予了哲學家以很大的鼓舞:既然自然科學可以成為普遍必然的真理性知識,那麼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的哲學當然也不例外,而且更應該成為真理性的知識。於是,使哲學從「智慧之愛」變成「智慧之學」就成了哲學家們千方百計企圖實現的夢想,雖然這個夢想因為違背了哲學的本性而註定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還可以通過哲學與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來對比哲學的本性。

科學或自然科學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為人類認識能力的產物,它以理性為基礎,其成果表現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和實用性的技術。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們產生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亦即對宇宙的真實存在和終極奧祕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內的所有存在物的**、歸宿和實在性的關懷或牽掛,因而宗教的物件是具有永恆無限之特徵的超驗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對於這樣的物件是不可能通過認識來把握的,所以只能信仰。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居於科學與宗教之間:

一方面它象科學一樣屬於理論思維,因而從根子上總是訴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象宗教一樣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追求熱愛的是永恆無限的智慧境界。表面看來,與科學和宗教相比,哲學自有哲學的優越之處,因為科學知識解決不了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問題,而宗教則由於訴諸於信仰,所以缺少理論上的合理性。然而實際上,哲學的優越之處恰恰是它的侷限所在:

哲學既起源於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它的物件就一定是永恆無限的東西,那實際上是我們的認識能力亦即理性所難以企及的。結果,哲學既缺少宗教單純訴諸於信仰的方便法門,同時又無法達到科學知識所特有的確定性,這就使哲學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它的問題幾乎都是無法解答或者沒有終極答案的難題,以至於20世紀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施坦說,「哲學問題具有這樣的形式:『我找不著北』」

哲學家們為什麼會「找不著北」?

因為哲學的問題幾乎都是一些無法解決沒有答案的難題。

通常我們所說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問題」和「難題」兩類。所謂「問題」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得到解決的,這樣的問題有答案而且大多隻有一個答案,例如1+1=2之類。難題就不同了。

我們所說的「難題」一般是沒有答案的,準確地說是沒有唯一的答案,只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答方式,由於這些解答方式沒有一個可以最終解決問題,因而都是「平等的」或等值的。如果我們細心地想一想就一定會發現,人世間的事情實際上是難題多於問題的。

哲學問題不僅是難題,而且是難題中的難題。

5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起源於古希臘的泰勒斯。不過哲學之名來自於亞里士多德。翻譯的中文來自於一個日本學者。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嗎,讀多種哲學是不是會導致世界觀混亂

哲學是哲學家的工作成果。將各種世界觀觀點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概括和總結,形成了哲學家的學說體系。讀多種哲學是不是會導致世界觀混亂 為什麼說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科學理論 是錯的,不 不對.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但是,並不是所有哲學都是科學的理論.只有那些反映了世界本質的哲學才是科學的理論.這句話否認...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啊?哲學是不是很難啊

eople even made it treasfy,to not return 哲學對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等有很大的幫助。其中很多的人生哲理會讓你受益匪淺。讓人明白人之為人的意義,比如愛,生死。也可以鍛鍊人的思維,提升人的抽象概括能力。至於說難不難,就看你個人了,俗話說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哲學...

哲學,即智慧之學愛智之學。所謂的哲學史觀又怎麼回答

哲學史觀,既包括對哲學發展過程的看法,也包括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哲學解讀。主要分為唯物和唯心兩大類。就哲學本身的歷史來說,主要研究哲學的社會地位 流變過程 研究哲學與其他學科的淵源發展,研究人們哲學認識的脈絡。這類作品通常被稱為 哲學史 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羅素的 西方哲學史 就人類歷史來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