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姓和氏究竟有什麼不同

2021-05-14 08:12:38 字數 5964 閱讀 9350

1樓:餘少平

姓,是隨母親的。

氏,是隨父親的。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姓」,其實就是古人說的「氏」。

2樓:深南大道西

氏的產生

原始社會的末期,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出現了氏。夏、商兩代,也有少量的「氏」產生。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為控制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給兄弟、親戚及異姓功臣等,建立了71個封國,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

據統計,由周王室同姓封國得氏的有48個,由異姓封國得氏的約有60個。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法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即大夫的後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稱為氏,如田、白、鮑、費、範、屈、鍾離、邯鄲等。經過層層分封,以封國、封邑名稱為氏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所以說,周朝是我國氏的發展的最重要的時期。

而後,各種形式的氏的**又不斷出現,氏的繁衍滋生越來越多,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姓氏合流之後,從古到今,中國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可以說是由姓派生出來的氏演變來的。值得說明的是,遠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金天氏(少昊)、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陶唐氏(堯,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後世對想象與傳說中的祖先的尊稱,不同於「胙土為氏」。

中國姓氏的由來

張、王、李、趙、錢、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

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

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3樓:匿名使用者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

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

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諡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4樓:可樂小狐狸

樓上回答得很好,就選他吧!

5樓:壞人穆穆

舉例說:張大生了兩個兒子,張二和張三。張二是嫡長子,繼承家業。

那麼張二的張,就是氏,而張三的張,就是姓。如果張大是皇帝,那麼張三有了封邑後,例如封他趙地,那麼就會改姓張為趙氏,也就是趙三了。

6樓:農玉花邵歌

早期"姓"是上古時期母系社會血緣象徵,當時姓都是女子旁,非常尊貴,不能用於稱呼

後來出現「氏」,是姓的分支,是男系社會取代母系社會,男性家族血緣象徵,可以用來稱呼

再後來姓氏合併

古時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7樓:鴟夷子皮

上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姚、姜、姬、嬴等都加女旁,這說明人類曾經歷過母權社會,據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研究,人類社會是由母系氏族社會演化而來的,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有姓而無氏,所有的姓都從「女」字旁,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的說明了同姓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

《通鑑》:「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聯絡,貴族有姓有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作用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時的「百姓」既是指百官,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民亦有「姓」,因此「百姓」一詞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和魯、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異姓封國如齊是姜姓,秦是嬴姓,宋是子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還要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

出嫁後如果要加以區別,就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1、在姓上冠以所出自的國名,如:

齊姜、晉姬、秦嬴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如:

秦姬、江羋、苪姜

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

趙姬、孔姬、秦姬、棠姜

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諡號,如:

武姜、昭姬、共姬、文姜、敬嬴

但是到了後來,氏族制度混亂,所謂姓在事實上趨於消亡,而氏與姓漸趨混淆,沒有人能分的清,同姓不婚就變成了同氏不婚。

氏的情況就比較複雜,氏主要以所居住的地名及世襲的官爵等相稱,相當於西語中的「familia",因而周代的男子貴族,因同時擁有「姓、氏、名」三個稱呼。

1、諸侯以受封國的國名為氏,如:

齊環(齊靈公)、宋王臣(宋成公)、蔡甲午(蔡莊公)

2、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例如:

屈完、解狐、羊舌赤

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如:

東門、北郭、南宮、百里

或以官名為氏,如:

卜偃、司馬牛、樂正克

3、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等。

8樓:匠欣獨運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

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姓和氏在現代基本是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在遠古之時則有著嚴格的區分。在那時,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

「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遠古的先民們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後,太昊伏羲氏就開始規範「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

「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約,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據《通志》記載,太昊時規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國現行的姓氏,是在遠古姓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隨著母系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隨著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遠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遺忘。從黃帝以後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時期內,姓已逐步變得可有可無,氏乃是一個人的主要稱謂符號。

現今的姓氏,多數確立於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人們乾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代姓的真正含義。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

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為氏。

(2)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3)以官名為氏。

(4)以技藝為氏。

(5)以祖先的諡號為氏。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

如戰國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後,他又稱為商鞅。

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並且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漢以後,新的姓氏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避禍而改姓;

(2)為避帝王的名諱而該姓;

(3)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時,少數民族的部落名稱演變成漢姓;

(4)當某一姓氏的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時,往往演變成幾種不同的姓氏。

大約到宋代時,中國的姓氏已與現代幾無二致了。

VLAN與子網究竟有什麼不同的,VLAN和子網是什麼關係?

vlan是在交換機上劃分不同子網的。可以認為一個vlan就是一個子網。vlan和子網是什麼關係?嚴格來講,vlan和子網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係。vlan是在物理層面,把一個實體網路分隔成多個虛擬的網路 而子網是在邏輯層面,把一個邏輯網路分為多個邏輯網路。舉例來說,假設一個2埠的交換機,你可以把前1埠劃...

lad與boy究竟有什麼不同,lad和boy有什麼區別?

lad範圍大些,也可能是老朋友 用起來更隨便些 個人感覺,有一bai些細微的區別。du同樣作為man的不完全zhi形態dao,lad一般指小夥子,boy一般指男版 孩子,年齡段上的細權微差異。lad比boy要略微接近男人,儘管他們有所重疊,但用lad稱呼一個人,一般帶有某種期待,期待他拿出男人的氣概...

在老人眼裡,孫子和外孫究竟有什麼不同

一個同事為誰帶孩子的事情發愁。同事兩口都是獨生子女,平常工作忙,就想讓老人帶孩子。這事兒一提,老公的爸媽和她的爸媽都爭著想帶孩子。兩邊都是老人,究竟把孩子給誰帶,同事發了愁。這件事相信不少爸媽們都會經歷。按照我們國家的傳統思想,大部分人會選擇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帶。但近幾年,有了不一樣的聲音,婆媳關係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