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的區別姓和氏有什麼區別?

2021-05-13 21:37:08 字數 4917 閱讀 3003

1樓:譚德周錦

上古時代,姓氏有區別。姓為族號,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氏是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的符號,為姓的支系。張亮採的《中國風俗史》第一編《渾樸時代》第六節《名姓氏族之辨》上說:

「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別種族也;氏者猶家,所以表家門也。故一姓分為數十百氏。」姓始於母系制時代,形成之後比較穩定;氏始於父系時代,常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情況比較複雜。

漢代應劭《風俗通義》中說:「蓋姓有九,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

」如秦始皇嬴政:

在《史記》中,司馬遷談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幾個:

第一個姓嬴,見於《史記。秦本紀》。司馬遷引用周孝王的話,說:「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

接著,司馬遷又說:「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嬰之後,總結說:

「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第二個姓趙,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綜上所述,說秦始皇姓嬴,是論其總根;說秦始皇姓趙,是指其支系。這幾種說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據,都是對的,不能說哪個是錯誤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卻注視著先秦時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所以古時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班固等著正史時,嚴格按照先秦時代(包括秦朝)的貴族姓氏制度,只稱呼秦始皇為趙政,而無嬴政一說。

又如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一名侶,按先秦貴族禮,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稱熊侶,不作羋侶。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

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說文》),姓字從女從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也是母系氏族社會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這一時期,實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間不能通婚,因而姓還起著「別婚姻」的作用。

我國最早從女而成的原姓十幾個,如姚、姜、姬、姒等,它們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圖騰。

由於人口不斷地繁殖,一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以別貴賤」,氏成為貴族男子的專稱。

命氏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采邑為氏,有的以職官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近親結婚會產生不良後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因而在貴族女子稱謂中則著之以姓,因為「姓」可表明她出生於某個氏族,起到「別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混亂,姓氏逐漸混同。到兩漢時,姓已基本確立,與現在通用的姓大體相仿了。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發生。

姓和氏在現代基本是一個相同的概念,而在遠古之時則有著嚴格的區分。在那時,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稱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

「三代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當遠古的先民們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後,太昊伏羲氏就開始規範「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

「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約,以重人倫之本,而民始不瀆。」據《通志》記載,太昊時規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國現行的姓氏,是在遠古姓氏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隨著母系社會的分化和瓦解,隨著氏族社會的鞏固和發展,遠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遺忘。從黃帝以後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時期內,姓已逐步變得可有可無,氏乃是一個人的主要稱謂符號。

現今的姓氏,多數確立於春秋至秦漢時期,有的則更晚一些。在這一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遠古概念和差別已經逐步消失,人們乾脆把姓氏合一,「姓」開始成為姓氏的總稱,亦即現代姓的真正含義。

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起源於母系社會,用來表示母系的血統;「氏」起源與父系社會,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來為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

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後,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稱「姓」是用來「別婚姻」,男子稱「氏」則用來「明貴賤」,兩者的作用不一樣。

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周代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將來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太子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國為氏。公孫的子孫不屬於公族,他們以其祖父的名或字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為氏。

(2)以所居的地名為氏。

(3)以官名為氏。

(4)以技藝為氏。

(5)以祖先的諡號為氏。

這樣,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

如戰國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衛國公孫後代,所以又叫衛鞅和公孫鞅,秦國封他為商君後,他又稱為商鞅。

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舊有姓氏體系也逐漸混亂,出現了姓氏合一的傾向。到了秦漢時期,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了下來,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並且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漢以後,新的姓氏產生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為避禍而改姓;

(2)為避帝王的名諱而該姓;

(3)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時,少數民族的部落名稱演變成漢姓;

(4)當某一姓氏的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時,往往演變成幾種不同的姓氏。

大約到宋代時,中國的姓氏已與現代幾無二致了。

3樓:就是楊成武

姓為女,氏為男!中國古代最早是母系氏族社會,女尊男卑,子女隨母姓,姓字之所以由女和生二字組成也是這個道理。母系氏族社會以後至秦漢時期以前這段時間,雖然是父系氏族社會,但子女卻是隨祖父,部落或者國家的氏,是不隨父親的氏的,這就出現很多子女與父親不同的氏,有氏者都是貴族,平民無氏。

姓由於傳承已久,又已經不通用,所以作為宗姓流傳。秦漢以後,氏才普遍作為宗姓使用,子女多隨父親姓。一直到宋朝時期,子女才可以說是完全隨父親姓。

4樓:人倚青樓

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統,起源於母系社會,稱為族姓,是為了區分血緣,防止血緣婚配而發明的相應識別標誌。「氏」是古代貴族標誌與宗族系統的稱號,從夏朝中期開始「氏」成為「姓」的支系,表示功勳和地位。

當時部落的大團體,裂變成了若干小團體,出於相互交往中識別的需要,這些小團體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時獲得了一種與地域有聯絡的新標誌—姓。

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姓氏便開始合而為一,由於形式固定下來,子孫可以永久使用,便於形成一脈相傳的家族。

5樓:龔玉英依俏

秦朝以前,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比如秦始皇我們一般稱呼為嬴政,贏是稱呼女子的,他屬於趙氏,又叫趙政。後來姓氏合一,就稱呼為嬴政了

6樓:卷琇晶後鈴

按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習慣獎姓就是姓,而氏就是以前的女人們統一的名字,女人不能取名只能用氏。

7樓:匿名使用者

在先秦時代,

姓與氏有區別,姓是不變的,而氏則不斷變 化。春秋時晉國叔向說,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貴族,卻存許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個氏族之一。姓和氏的產生和區別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決定的。

姓與氏**於原始時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稱。那隊每 一個氏族都有一個用圖騰物作標誌的名稱。圖騰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靈,又是族名。

當氏族經過發展,逐漸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構成的胞族集團,每一個新氏族都為自己想了新的名稱,原先的氏族名稱就成為胞族的名稱了,胞族繼續 發展,分成若干胞族,構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稱(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稱)又轉化為部落的名稱。部落中的每一個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稱,又有據以聯絡血緣遠近的胞族稱(舊氏)和部落稱 [更早的氏)。這種不同層次的氏稱,大體相當於先秦時代姓與氏 的關係。

如《左傳》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兩個胞族八個氏族,叫 伯奮氏、仲堪氏、叔獻氏、季仲氏(此四氏為一個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為另一個腦族), 而 八個氏又都屬於高辛氏。

8樓:

什麼是姓?什麼是氏?姓和氏的區別是什麼?

姓和氏有什麼區別?

9樓:陽光點的燦爛點

1、起源不同

姓源於母系社會。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帶有「女」字旁,比如:姜、姚、姬、姒、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

姜、姚、姬等,就連「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姓的起源比較早,是氏族的族號,形成後也相當穩定。

氏則源於父系血緣關係。「氏」的產生在「姓」之後,是父系血緣關係的結果,是由姓所衍生出來的,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

2、用法不同

「姓」代表血緣關係,指出血統**,所以「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氏」的主要功能是區別高低貴賤,地位高貴者才有氏,而地位貧賤者則根本沒有氏。先秦時男子稱氏,有氏者為貴,並不稱呼他的姓,而女子則稱姓而不稱氏。

3、變化不同

「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

姓與氏在古代有什麼區別

姓與氏在古代的區別 第一 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時間久遠,親屬數目的龐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員間仍以自認的單系共同 為親屬紐帶,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個共同明確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間明確的譜系關係。而氏一般皆有明確的 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始祖。第二 對於所有同姓成員來說,其所屬姓是同定的。氏名 較多...

氏與姓的區別

古代傳說中,姓與氏是伏羲氏確定的。范文瀾先生的 中國通史 認為,中國最早的姓產生與伏羲氏時期,產生的第一個姓是風姓。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統,是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族屬所共有的符號標誌。它最早是氏族圖騰標誌,有了文字後,才形諸文字。姓,三墳 男女媾精,女生為姓。說文 姓,人所生也。氏...

孔氏為什麼不能和孟氏聯姻,孔姓為什麼不能和孟姓聯姻

作為一個曲阜人,我來回答一下。當然具體原因我也不知道,我不姓孔,但我估計姓孔的也專 不明白吧屬?我只是猜測的說一下。曲阜有 四大姓 孔顏孟曾。孔,孔子的後人,孟,孟子的後人,顏,顏回的後人,曾,曾參的後人。顏回和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孟子輩分更低,好像是孔子的後人的學生。名家族看重輩分,倫理綱常不能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