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修行才能明心見性

2021-03-05 09:21:49 字數 5282 閱讀 6148

1樓:匿名使用者

明心見性,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簡單的說,無非是破妄見真。破什麼妄?就是熄滅貪嗔痴等妄想心,離一切煩惱心,如此即清淨心現前,見如來本性,明心見性。

2樓:茆詩蘭光冰

問題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應該發菩提心,不忘失菩提心才是啊。如何得出了明心見性的結論?

如何得出一切修行以開悟為要?邏輯不通。風馬牛不相及嘛。

既然提出來明心見性的重要性,請樓主解釋解釋明心見性是怎麼回事?何為開悟?如何開悟?

為何如此重要?依據是什麼?請回答。

3樓:09871猿負

怎麼樣修行,我們才能夠開悟或是明心見性?愚仁:「不識自心,學佛無益」, 六祖壇經也有一句話叫作「不識自心,修法無益」。

所以「不識自心,修法無益」重點就是識自心,在這個修行過程中就是認識自己的心,所以從「心」上下手。行者:從「心」上下手,什麼是「心」呢?

是我們的念頭還是什麼?那個「心」怎麼樣落到實處?愚仁:

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心也不例外。心動就是念,就是不動心的用。我們把這個心的用當成自己了,也就是我們把自己的念頭,把自己唸的內容當成自己了,而忽視了自己不動的心。

不動的心不應該是把你的念停下來,那個心不動,不動的心本來就存在,要認識到那個本來就存在的心。 行者:您的話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修行人,把這個心當成了我們的一些心念,心的意識,其實真正要修的,不是這個東西。應該是?愚仁:

認識那個不動的心。 行者: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把握住的是什麼呢?

這個念頭,這個心識,這是我們容易把握的。那個不動的心,我們怎麼樣來把握它? 愚仁:

如果是一體兩面的話,有個動的心就有一個不動的心存在,那麼動就成了不動的用。就像大海一樣,有大海才有波浪,波浪才能顯出大海來,沒有波浪就是一個平面,所以說波浪是顯示大海的,是大海的用。也就是你自己的思維活動,你的胡思亂想,這都是你自己的那個不動的心的用。

我們平常人只是站錯了位置,站在動上了,而沒站在那個不動上。沒把那個不動心當成自己。認識這個不動心,就是因為有個動,有個動就有個不動,從那個動上去認識那個不動。

所以當你有了個動心,有了想法,這個想法不可能停住,就如同起了個波浪似的。這個波浪起來了,不可能在那兒不動了。念頭也是這樣,起了一個唸了,不可能這個念起了放在這不動了,它肯定得滅。

當這個波浪起來的時候,當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下去了,滅了的那個瞬間就是那個不動的地方。所以說動的心起來之後再回到那個不動的地方,在不動的地方再起第二個念頭,然後再回到那個不動的地方,因為這個動顯示出那個不動的地方來,認識那個不動的地方,就是認識自心。行者:

那麼這個開悟就是明白這個道理了?愚仁: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僅僅是個明心。

如果一個人修行過程中長期注意念起念落,念起的地方和念落的地方,說不定哪一天,你的那個意識就和那個念頭起落的地方合二為一了。說個合二為一,這也是個方便說,好理解,實際上本來就是一個,用不著合。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這個有的概念裡,把它忽視了,所以說才有個合的過程。

其實它就沒有什麼合與不合,它本來就該這樣。所以認識它了,成為它,也就說是我們過去站在有上,我們成為有,我們再顛倒回來,我們成為那個沒有,當自己是那個沒有的時候,那種狀態就叫見性。行者:

也就是說,我們要成為那個沒有?愚仁:明白這個地方就是明心,我是這個地方就是見性。

明心見性本來是一,你明白這個地方,你應該成為這個地方,就是因為我們站在這個「有」上習慣了,當你明白那個地方了,但是你不一定站上,那個之間不一定是自己。行者:我們怎麼樣才能明白那個念起之前、念落之後,去明心見性?

因為我們念起念落,一直處在迷惑的狀態當中,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而且有時也把握不準這個念起之前或是念落之後,這個過程也很短暫,通過一個什麼樣的修行方法讓大家真正切實的體驗到這個狀態? 愚仁:只要注意你的念就行,念起念落。

因為這牽扯到一個「知」,知道的知,知道自己有念。當自己知道自己有唸的時候,你的念會自動斷開,這是自動斷開,並不是你有意識的讓念停下來,沒有意識,僅僅知道你自己有念,你的念基本上就自動斷開了,但你的念自動斷開的時候,它(自性)就瞬間顯示出來了,當然這個瞬間很短,在零點幾秒鐘,第二個念接著起來了,就把它覆蓋了,所以你很快的知道自己又起了唸了。這個唸的內容你只要知道就自動斷開了。

我起唸了,那個唸的內容斷開了,但是「我起唸了」,這也是個念,如果你發現了「我起唸了」這個念,我起了唸了,也斷開了,後面還有一個「發現」,「發現」也是個念。行者:哦,這樣反覆的追蹤。

愚仁:如果是後面的發現也沒有了呢?只是個知道,這個時候很容易契入進去。

行者:也就是我們禪宗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還有一句話叫作「念起即覺」,開始不怕你不契入,也不怕你認識不到這個問題。

只要你能夠念起即覺,長期的這麼下去之後,總有一天你會把這個地方真切地把握住,真切地體會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體悟到自性。那麼體悟到這個,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 愚仁:

好像還有點欠缺,因為知道的這個「知」,還不是那個念與念之間,是知道的知。再說說這個「知」----你疼痛的時候你知道疼痛,那個「知」不疼痛;你煩惱的時候,你知道你煩惱,那個「知」不煩惱;你高興的時候,你知道你高興,「知」不高興。所以你不管做什麼,「知」他都存在,就算你證到明心見性,你證到佛的位置,你境界很高了,也有個知道你那境界很高了的「知」存在,這個「知」成為這個之間,那是見性,變成那個之間。

行者:變成之間?愚仁:

對,變成那個念與念之間。說變成,也是個方便說。行者:

我們首先是觀心或者觀照念頭的起伏,肯定會有念起念落,我們認識那個。從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契入點,這個「知」,只是個契入點,這個「知」當然也是存在的。「知」又超越了那個空檔,在我念起的時候這個「知」存在,在念落的時候那個「知」也存在。

只是因為我們動念的時候,我們就隨著念頭轉了,空檔的時候才給了我們個間隙,讓我們親自去體會這個「知」,當我們把這個「知」擴散之後,在念起念落的時候都能保持這個「知」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嗎?愚仁:是,我們胡思亂想的時候,你「知」,胡思亂想的時候這個「知」變成了胡思亂想的內容,那就不「知」了,知道那個胡思亂想的內容了,你契入這個空性的時候,這個「知」變成空性了,或者是空了。

我是那個空,我是那個之間,我是覺還是觀照。 行者:噢,「我」是念起念落的空檔,本來就是「我」,就象一個清淨的本體,就象一張紙一樣。

紙上的字也是在「我」這張紙上面呈現的。那就是用了。這就變成了所謂的動靜一如。

或者說念起念落,變成一體了。這就是所謂的大海或者說的波濤的概念。 愚仁:

是的,這就是說在不動的心上起了個小波浪,就是你的思維。就是你的用。行者:

但是我們把握住這個波浪了,就忘知了大海,忘知了我們本來在海的基礎上,這就是所謂的迷,對吧?愚仁:是的。

行者:一旦認識之後不管你在清淨的狀態還是在有唸的狀態,都是在我本性裡,在那個「知」的基礎上,那麼這樣才是真正的所謂的明心見性,所謂的開悟?愚仁:

是的。行者:象您開頭說「不識自性,學法無益」。

就是說我們知道自性了才知道怎麼樣用功,怎麼樣修法,才能知道修法的真實意圖。在這之前都屬於盲修瞎練的過程,屬於摸索、探索的過程。我們泰山禪院主要是用這種理念來指導修學的人,這個方法直接從心入手,八萬四千法門也是從心而起,契入自性。

老師,在我們這裡百分之八十的修行人身心都有所轉化,都從負面的情緒或因素向積極的方面轉化,也有很多的人當下明心見性。那麼見到空性或者說明心見性只是知道下面怎麼修了,剛才說它不是成就,可能與成就者差距還很大,只是邁出第一步,那麼修行人在邁出第一步以後怎麼樣再往下修?或者說禪宗有保任的說法,那麼他是不是屬於我們開始知道這個之後,就開始保任了呢?

我們知道這個空性和修心後,以後怎麼樣紮實的走下去,最終能夠成為成就者,真正的證悟?請老師給我們開示一下。 愚仁:

如果說保任的話,只能說是個方便說,你本來是大海,你不可能再保任大海去吧?你本來就是,用不著保任。所謂的保任是什麼呢?

讓自己的波浪再少起點,不要讓自己住在波浪上,而忘失了大海。所以說自性本來就是你,空性本來就是你,你住在空性上不被自己的念頭牽走,這就是個保任。時時注意自己不被念頭牽走就可以了,起心動念是個用,自己的思維活動、念是自己的工具,自己拿自己的工具來使用並不為過,我利用我自己的思維活動去想點事去,這有什麼不可以呢?

注意不要讓自己的「知」隨著思維的那個內容走了,這就是所謂的保任。保任的內容就是去慾望,因為有慾望才使自己迷失,如果沒有慾望呢?你很清楚你是自性,你很清楚你是大海,你不會迷失方向,就是害怕有慾望,有欲才有念,慾念覆蓋本性。

行者:因為人的慾望生起來的貪嗔痴慢、殺盜淫妄?愚仁:

是的。行者:如果去掉慾望的話,心清淨了,少欲,人就更容易迴歸自性愚仁:

是的。行者:念頭少了之後,念與念之間的空隙就大了,自然的那東西就展現出來了。

愚仁:是的。你的角度站在自性上了,站在空性上了,那個念就成了一種工具,你的念頭起的再大也無所謂,只要不迷失就行。

行者:但是我們剛剛學的人想要不迷失很困難。愚仁:

是的,很困難。因為他還有自我,還有我的利益,我的說法。最大的一個弊病就是想度眾生,你明白了,你就想把明白的東西說給對方,那麼這個想就是個妄念。

你不認為別人比你差,你不會給他說。這就有了一個高低不平了----我比你強,我才和你說。行者:

很多學佛人可能會是這樣的,看了幾部經,讀了幾個禪宗的語錄,就感覺自己明白了,然後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自我的一種表現欲,要去度化眾生,其實他自己並沒有真正的修到無慾的這種狀態。愚仁:是的。

行者:或者說清淨心在他那裡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生起來,這樣的話反而會成為一種障礙。愚仁:

是的,度眾生就成了一個最大的障礙。所以六祖明白了之後,潛藏了十五年。所以說他沒有慾望,把這些慾望磨沒了。

行者:沒有慾望,出來之後,大家認識到他了,才請他來說法,他受請求才有說法這個因緣,所謂的佛法是有求必應。從他的心來說,他的心是清淨的,他並沒有要主動去度眾生這個願望。

愚仁:對,所以佛祖的三藏十二部經,沒有一部經是不問自說的。都是問出來的。

行者:那是因為眾生有求,所以佛祖就有應。愚仁:

是的,這裡還牽扯到一個機緣的問題,也就是說你來問你不明白的那件事,我只能和你說你問的那件事。打個比方,如果有人問你一了,你就說個一就行,不要牽扯二,因為他不需要二。行者:

是的,因為他的水平只到一這個水平。愚仁:對,你說二,一方面是他聽不懂,另一方面他反感,我問的是一你給我說亂七八糟幹嘛?

當你把一給他解釋清楚的時候,他從一衍生出二來了,他又對二感興趣了,他又問二,你再接著和他說二。在沒問之前不要說。行者:

噢。愚仁:問一說一,問二說二,這就是對機。

對機很簡單。行者:老師,有一個人看佛祖的肉身像,看完以後,他就不停的想吐,這是怎麼回事?

愚仁:他看了之後,和佛祖的肉身像的清淨的場契入了,他自己也處於那種清淨的狀態,他身體不適應這種狀態,就有了身體反應。不光有往外吐的,還有渾身打哆嗦的,有的經脈有過電的現象,有能見光的、害怕的等多種現象出現。

行者:契入到一塊了,很不適應。愚仁:

是的,是因為他自己那個清淨狀態。當他有這種反應的時候,他從那種清淨狀態裡馬上回來,著在他這個身體上了,剛剛契入接著就著上了,這回契入沒起作用。行者:

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是吧?愚仁:對。

佛教的明心見性怎麼樣才能做到佛能讓人明心見性,怎麼才能做到呢?佛說每個人都有佛性,為什麼我感覺自己就沒有呢?

簡單地說,就是放下妄想 分別 執著,自然就會明心見性 透徹瞭解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 首先必須正確理解明心見性的意思,能把這個意思瞭解清楚 至少需要三年 再把所清楚的事情在生活中落實 一般需要十年 最後是永遠保持已經做到的境界而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的時候,你就真正做到了明心見性。阿彌陀佛 按照大乘佛教...

怎樣才算開悟?什麼叫明心見性?當今世上有哪些人是公認的明心見性的人

大陸 時期還有。現在民間也有少數開悟的。有名氣的人基本上都與開悟無關。不必迷信。臺灣前幾年還有,現在也少見了。國外就更少了。若論明心見性,開悟的人才知道,就是他講給你聽,你也是迷迷糊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開悟就是徹見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徹底認識宇宙和人生真相。以自心為根本,了悟緣起性空,證悟本質實性...

明心見性得證菩提不增不減寂靜無為是什麼意思

依文解意,意上加意。奈何能讓朋友能懂呢?文字要表達的意思當然要本人去理解,正所謂 一說即錯 我們還是要踏實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效果會得力一點。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知如 來真實義 唯有 見聞得受持 不是誰的一句話而可獲知 開悟 的。這個一兩句話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