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

2021-03-05 15:16:50 字數 5432 閱讀 5877

1樓:半山樹

國學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學生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有利於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還有利於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現在本人就將在語文課上如何進行國學教育及一些淺顯的見解總結如下:

一、利用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標誌,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欣賞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學國學的基礎。作為低年級的語文老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孩子們走近我們的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

一個漢字就是一部簡易的歷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班班通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

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形象的印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學」字,上面兩邊是兩隻手,表示合力辦學;中間是金「爻」,表示讀音;下邊是個房子,房子裡有個「子」,表示教孩子讀書。所以,「學」本來意思是學習,引申為學校。另外,還可以科學地安排書法、古詩等傳統文化進入語文課堂教學。

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姿勢端正、字型工整。老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和壓力。寫字教學中可融入書法教學,因為漢字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美,教學中每週都有一節寫字課,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範。

這樣孩子對字的字形,演變等都有了瞭解和練習。

二、詩詞吟誦.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誦讀詩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必須有基本的品德修養,所謂基本的品德修養,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運,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質修養.孔子講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為語文教師,最起碼的應該對「道」不迷惑.

所謂不迷惑就是切實明白德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務本」,這個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為從培養自己和學生的品德入手,並每日「三省其身」,及時反省和總結: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德行感召來的.如果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徹底明白德行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談了.

第二、一定要懂文字學,或者說「小學」.三字經上說,「小學終至四書」,這裡的小學就是訓詁學或文字學.不懂文字學就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了解每個字乃至每句話的真實含義. 第

三、四書五經至少要會背誦像大學、中庸、論語裡面的全部內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經裡面的重要章句.當然,像三字經、**規等這樣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誦的.背誦是一切的基礎,自己都不會背誦,還談什麼指導學生學習國學?

以及介紹一些學習方法呢? 第

四、一定要了解佛學和道學的部分內容.真正的國學是貫通儒釋道三家的,作為語文老師即便不能讀大部頭的佛經,但對於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義和內容也是必須瞭解的,有些經典像《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等也是必須要背誦的.背誦以後再反覆揣摩.

第五、對於中國歷史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有相當的瞭解,通過這樣的學習才可以以古為鏡,才可以融會貫通. 以上都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在通達了以上內容之後,相信你會對於怎樣通過國學教育學生就有了個大概認識了.

如何有效的將國學融入小學語文教育中

3樓:匿名使用者

如何把國學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漸提高,社會文化事業日益豐富,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國人對文化教育需求的逐漸增加。2023年北京奧運會和2023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振奮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起了國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國學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在這兩年高考中,提高語文考試分數至180分,加強當前孩子對國學的學習,在正規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是掀起了國學教育的熱潮。

一、什麼是國學教育

20世紀**十年代以來,關於國學的概念,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先生有過較全面的論述,他認為國學可以理解為是參照西方學術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即胡適所說的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思想、學術、文學、藝術、數術、均包括其中;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

「國學教育」的內涵,也因此分為狹義和廣義之分。我們這裡要**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就是狹義層面上的含義,即對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通俗地來說,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更多地瞭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並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豐富我們素質教育的內涵。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意義

1、國學教育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

國學中的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這些優美的詞句被萬口傳誦,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經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優秀的古詩詞不但情理趣兼備,易於誦記,而且能啟迪人的心智,真正讓學生受用一輩子。通過誦讀經典名作,如《**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學生許多在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而且可以對小學語文課文的學習得到有益的補充,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文字素養。

2、國學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使得功利主義盛行,人文精神衰微,在日常的對青少年教育中,偏重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們不否認思想品德課程的正面引領作用,也不否認以現代科學為學科基礎的心理諮詢的疏導作用,但我們更看重的是文質兼美的流傳千古的國學對學生人格精神的滋潤,國學教育就如同杜甫老先生筆下的春雨,對啟迪學生的心靈和健全學生的人格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國學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如《**歸》,便於規範行為,養成良好習慣。《**歸》中的講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講的就是一種為人的規範,一種處世的準則。

首先是「孝悌」,「百善孝當頭」,做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謙恭有禮等。再如《論語》、《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聖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途徑

面對國學教育的熱潮,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進行國學教育,是值得我們深思和**的課題。

1、要打好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語言文字是國學的載體,是學習國學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瞭解和學習國學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國學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礎。

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

近幾年我校為了弘揚國學文化,每期開展詞語聽寫比賽,來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通過比賽,孩子們的基礎更紮實。

2、要誦讀國學經典文章

中國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國學誦讀,切不可忘記「經典」。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一週誦讀至少三首古詩,每月上一節以古詩為主題的語文活動課。中國這個向世界貢獻過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士的國度,竟然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四書五經了,竟然只能從一些流行歌曲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詩詞之美妙。

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實在是我們這個曾經以君子之風、任俠之氣為榮的國家的不幸!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義不容辭的職責擔負起國學教育的重任。在我們學校,教導處給不同年級安排了不同的 經典誦讀課本,每天早上我校書聲琅琅,沐浴在濃濃的國學氛圍裡。

3、要理解國學經典的內涵

目前國學教育中,偏重於誦讀,忽略了理解國學的內涵。針對小學生這一群體,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會」活動。當學生所掌握的古詩詞達到一定的數量時,讓學生對詩句進行分類整理:

哪些是描寫自然景觀的,哪些是描寫人文景觀的,哪些是抒發作者的愛國情懷的……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既可以複習記憶中的詩句,又為運用詩句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就理解了詩句的內涵。同時針對國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側重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所蘊含的豐富內容。為了更好的弘揚國學經典,我校每年都會舉行經典誦讀比賽 ,形式多樣,有朗誦、誦讀、情景劇表演、武術等,孩子們積極投入到這項比賽中,既鍛鍊了孩子們的膽量,又能提高一個平臺讓孩子們展示自己,因此深受領導及家長的好評。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國學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國學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國學教育跟著潮流來,又隨著潮流走。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國學文化迴歸的重要性。為此,我們必須拓寬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新途徑,開展新國學教育。

在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中,如何將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融入傳統文化中的?

4樓:宵夜很好吃

傳統文化如何融入語文教學中?學校是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機構,語文教材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有責任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進語文教材,在現代教育中賦予其新的價值,讓語文教材真正能起到塑造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方式的作用。 

提倡經典誦讀最直接的意義是能夠很有效地提高小學生、中學生在識字、作文乃至於語言表達方面的能力。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為長遠的語文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背功」大加讚賞:

「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中某些無法(無須)言說的神韻。

然後一遍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概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裡,實際上就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這番話很吻合實踐教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見多識廣,表達方能左右逢源,否則語言潰乏,筆底空疏。近現代文學巨匠很多人都是背誦的高手。魯迅小時侯差不多讀完了十三經(其實是背),試想「一部十三經裝在肚裡,會多麼的營養"。

茅盾甚至能背誦《紅樓夢》。一些科學家如楊振寧先生對《易經》頗有研究,蘇步青能詩詞,無不得益於早年熟讀經史典籍。多背必然視野開闊,「胸中自有丘壑」。

缺少記憶和背誦,就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本之木了。

當然,國學教材的編寫要注重系統性科學性。經典教材需經過眾多的專家學者反覆論證。我們的基礎教材從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中選取,選取在歷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時又最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內容。

語文課本中小學國學經典教材的編寫要遵循少年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到深。小學階段可以從《三字經》、《**規》誦讀開始,逐漸加深。在注重科學性、系統性的前提下,著力在趣味性、可讀性上下功夫。

力圖通過講說故事,貼近學生的生活,營造想象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愛學、樂學,從而將他們引領進入到教育的過程之中。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中,整套教材要整合專家學者的反覆論證,構成一個嚴整的、系統的國學經典學習體系,有助於華夏青少年兒童在基礎教育學習過程中,逐步把握中國傳統經典的精華所在,系統地瞭解國學經典中的核心內容。

語文教學如何發展形象思維,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做為一名從事小學基礎教育二十多年的一線教師,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而語文素養也關係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密不可分,語文教學更是離不開形象思維。那麼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一 培養學生在朗讀和表演中體驗真情 新世紀的課堂,應當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 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表演課本劇。例如教學 美猴王 時,課文中有一段關於孫悟空的動作和神態...

教學中怎樣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體現人文性

一 語文的人文性 簡單地說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 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於自然之物的。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使用語文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如 穿衣 這一概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