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而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2021-05-14 00:47:57 字數 5441 閱讀 8500

1樓:匿名使用者

「而」字的用法

(一)「而」字用作連詞的用法: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1、「而」字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師說》)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2、「而」字表示遞進關係的用法:

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而」字表示承接關係的用法: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而」字表示轉折關係的用法: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5、「而」字表示假設關係的用法:

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6、「而」字表示修飾關係的用法:即連線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寡人之於國也》)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而」字表示因果關係的用法: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而」字表示目的關係的用法:可譯成「以」「以此」。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而」字通「爾」的用法: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三)「而」字通「如」的用法: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而後」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柳敬亭傳》)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送東陽馬生序》)「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庖丁解牛》)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後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樓:逄鶴閔沛凝

一、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二、連詞.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而」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詞,意思是:頰毛;鬍鬚。

出處:周·周公旦《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

釋義:掛掉他的鬍鬚。

2、用作代詞、意思是:通「爾」你,你的。

出處: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釋義: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調我到京城任職,那麼你就可以每天都好好侍奉母親。

3、用作動詞,意思是:通「如」。好像。

出處:秦·呂不韋《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釋義:軍隊驚亂如同大房屋崩塌。

4、用作連詞,表示並列、相承、遞進、轉折、修飾、假設、因果等關係。

出處:漢·班固《漢書·食貨志》:「苟粟多而財有餘。」

釋義:積蓄儲備,是國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糧食儲備多且財物有剩。

5、用作助詞,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釋義: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6、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釋義: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在古文裡有多種意思:1.做數詞表示指人或事、物最少數量;序數第一;若干份的一份;動作了一次或短暫性;某一個、每,各、另,又;2.做形容詞表示全,滿;齊一,聯合;統

一、專一;純一不雜、獨;3.做副詞表示都,一概、很,甚、始終、一經、猶;4.做名詞表示初次、第一次、開始

5樓:匿名使用者

1.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 連詞(a.表平列,如「多~雜」。

b.表相承,如「取~代之」。c.

表遞進,如「~且」。d.錶轉折,如「似是~非」。

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f.

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3. 表(從……到……):從上~下。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4.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6樓:匿名使用者

表並列表修飾

表順承表假設

錶轉折表方位表因果

7樓:邗杏慎問芙

1.有的、有的人。2.或許、也許。3.語氣詞,常用在否定句中。4.通「惑」。5.又。

8樓:頓楊氏乘姬

「孰為汝多知乎」中的「為」意思是:以為,認為「孰為汝多知乎」譯文:「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或譯成:「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文言文中,「為」的用法大致有四類。

第一類,動詞

1讀音:wéi。做,幹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是不去做,並不是做不到啊。

2讀音:wéi。治,治理。

為國以禮。(《論語侍坐》)

——用禮治理國家。

3讀音:wéi。製造,製作。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墨子公輸》)——我從北方聽說您正在製造雲梯,準備用它來攻打宋國。

4讀音:wéi。整理,準備

乃為裝譴荊軻(《荊軻刺秦王》)

——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5讀音:wéi。當作,作為,變成,成為

然後以六合為家(賈誼《過秦論》)

——然後又把天下當作自己的家。

6讀音:wéi。以為,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我認為大王您這樣做是不合裡理的。

7讀音:wéi。是,算是,算作,叫做,稱做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於是陳涉就被立為國王,國號稱做張楚。

第二類介詞

1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物件。跟,對,向。

太子怒,如為王泣。(《韓非子》

——太子發怒,進去對著君王哭泣。

2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目的。為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著述,詩歌為了反映事實而創作。

3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原因。因為,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自然界的執行是有規律的,不會因為有堯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有桀而滅亡。

4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給,替。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

5讀音:wéi。表被動,被

吾屬皆為之虜矣!(《鴻門宴》

——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了1

第三類;連詞。

1讀音:wéi。表因果關係,因為。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是因為山珍海味不夠吃嗎?

2讀音:wéi。表假設關係,如果。

秦為知之,必不救也。(《戰國策》)

——秦國如果知道這件事,必定不會出兵救援。

第四類,語氣助詞,用於句尾,表疑問語氣,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為什麼飛上高空九萬里以後才向南飛呢?

皆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會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基本字義 1.全,都 大歡喜。人人 知。放之四海而 準。詳細字義 副 1.會意。從比,從白。從 比 有 並 的意思。本義 都,全 2.同本義 all every 皆,俱詞也。說文 百堵皆興。皆死皆殯。左傳 哀公十一年 予及汝皆亡。書 湯誓 燕 趙 韓 魏聞之,皆朝於 齊。戰國策 齊策 小人有母,皆嘗...

之文言文中有幾種意思?各是哪個,古文中「之」有多少種不同的意思?分別是什麼

古義 1 劈 砍。詩 陳風 墓門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2 扯裂。廣雅 斯,裂也。王念孫疏證 今俗語猶呼手裂為斯。3 分開。莊子 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4 距離 離開。列子 黃帝 華胥氏之國 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5 這,這個。爾雅 釋詁 斯,此也。6 則,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淮南...

墜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求教,文言文中哪些字有「落下」意思或者寓意?

不知你要的 落下 具體什麼意思 1 落l 下 丟下 遺漏 丟 遺 脫 版失2 落權lu 下 掉下來,往下降 下 墮 降 掉 垂 墜 跌 隕 3 落l o下 用於一些口語詞,如 落枕 等等 得 欠還要看語境,如水落下可以用 瀉 等等。縋,隕,下 使某某落下 零 為 在古文裡的意思是什麼 為w 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