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的階段鄉試秀才會試舉人會試秀才

2021-03-06 01:38:29 字數 4895 閱讀 5484

1樓:我是誰

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沒有兩個會試,而是分為:童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四級。

1、童子試亦稱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通過後進行由府的**主持的府試,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 ,第一名稱「案首」。

考取的就叫生員,即秀才。

2、鄉試,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

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

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4、殿試又叫廷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

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的四個階段中並沒有兩個會試。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是童生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和殿試(進士)。

在正式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前,必須要參加童生試,參加童生試的人被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成為秀才後,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考,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被稱為「舉人」,通過會試的被稱為「貢士」,通過殿試的被稱為「進士」。

3樓:三國之長空

一、應該是這樣的:童生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

二、擴充套件介紹:

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

清代科舉程式: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4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按種類劃分,主

要有貢舉、制舉、武舉、童子舉等。其中,貢舉是定期舉行的,因此被稱作「常科」,取士數量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社會影響也最大。

隋唐五代,貢舉考試分解試、省試兩級。宋太祖時創立殿試製度,開始成為解試、省試、殿試**考試。元、明、清時期改稱為鄉試、會試、殿試。

唐宋時期,稱取得解送京師參加省試資格的考試為「解試」。隋唐五代,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後,改為「每三年一開科場」。一般在各州府舉行。

元、明、清時期改為「鄉試」。在順天、應天府(睢陽)及各省省城的貢院舉行。唐宋時的考場與現代教室式的考場大致相同,而明清時的考場,則是單間號舍。

每個應舉人一間號舍,答卷、吃飯、睡覺都在這間號舍內。解試、鄉試一般都在秋天八月舉行,按地區分配有一定的錄取名額。解試合格稱為「得解舉人」,鄉試合格稱為「舉人」,第一名都稱為「解元」。

唐宋時期,對解試合格舉人的覆試在****的尚書省舉行,因而稱為「省試」。唐代省試合格,即賜予進士及第。宋代創立殿試製度之後,省試成為取得殿試資格的考試。

元、明、清時改稱為「會試」。省試、會試都是由禮部主持,在春天的

一、二月份舉行,一般也有大致的錄取名額。省試第一名稱「省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 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對省試或會試合格舉人的覆試,是**考試中最高的一級考試。

一般都在皇宮中的大殿上舉行,例如宋代的殿試就在崇政殿舉行,清代殿試在保和殿舉行。宋元明時期的殿試,一般在三月份舉行。清朝乾隆年間改為4月2 1日舉行,遂成為定製。

北宋中期之後,參加殿試者一般都賜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據殿試成績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試,一般分為五甲。第

一、二甲賜進士及第,第

三、四甲賜進士出身,第五甲賜同進士出身。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5樓:顏菲

它們是古代科舉考試下為通過者的名稱。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會試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通過了京師會試全國級別考試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後將貢士分為三甲,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6樓:匿名使用者

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

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

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

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7樓:匿名使用者

看完這張**你應該就能明白了,不過有幾個地方要說明一下,你看到的**裡的童生,就是資格考試一樣,過了,就是童生,也就有資格考秀才,中間的秀才,舉人,貢士你應該能看懂,然後就是做後的考試,殿試,會考上一部分,叫進士,官方說法,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民間說法叫狀元,榜樣,探花

然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有翰林院的那種,就是殿試之後,有人出眾的,選入翰林院,叫庶吉士

其實現代教育和古代有點像:中小學基礎教育(就像古代童生)→大學的學士(像秀才)→碩士研究生(舉人)→博士(進士)→博士後(流動站選,像庶吉士)

博士就像包含貢士與進士

8樓:阿波羅太陽王

是科舉制度由下往上的層層晉級的等級資格。

9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四個級別: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過了稱秀才,鄉試過了正榜有名字的稱舉人,會試過了稱貢士,殿試後錄為前三甲都稱進士。

殿試一甲有三名,按名次分別為稱狀元,榜眼,探花

秀才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排第幾位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童生試抄 也叫 童試 應試者 襲不分年齡大bai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du績優秀的一二等zhi學生 後取dao得生員 秀才 相公 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 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

科舉考試經典詩句或成語關於科舉考試的成語,詩句,名言

獨佔鱉頭 鰲,是神話中的海中的大龜 一說為淡水中的大鱉。傳說上古時天塌地陷,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把天補好後,又砍下鰲的四條腿把天支撐起來,使天和地重新穩固 見 淮南子.覽冥訓 及 列子.湯問 列子.湯問 中還記載了一個神話 渤海中有條大海溝,深得沒底,全世界的水都匯聚到這裡,打著漩渦往下洩。渤海中的蓬...

滿意追加清朝科舉考試的順序,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過

科舉考試類別 童生試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也叫 童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 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