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排名,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2023-02-21 06:40:24 字數 5345 閱讀 6970

1樓:小小小白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樓:high芋頭小姐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

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

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3樓:匿名使用者

有秀才,然後是舉人,然後再是進士,近視的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

4樓:夏芝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四級 按順序為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讀書人首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稱為生員(秀才),取得參加正式考試資格。

2.鄉試(秋闈):由省府主持每三年一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鄉試考中稱為舉人,具有了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的舉人為解元。

3.會試(春闈):在京師舉行,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中的第一名稱會元。

4.殿試:皇帝親自主考和出題,排名三甲,一甲三名:

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賜進士及第。其餘為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一甲立刻授予官職,二三甲則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5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

「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古代科舉考試的名次

6樓:6321要深愛你

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排名

7樓:綠茶韻依依

科舉考試等級排名。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試第一為「解元」。舉人進京參加禮部考試者,皆須投狀。

考試成績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考中狀元者,號稱「大魁天下」,為考試科名中最高榮譽。唐代起,如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殿元」。

榜眼: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二名稱為「榜眼」。宋代將第。

二、三名均稱為榜眼,意指榜中之雙眼。後專指第二名。

探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稱為「探花」。唐代進士在杏化花園舉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

二、三人為「探花使」(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第三名為探花。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才。唐代科目考試中以進士科為最重要,參加禮部考試者均可稱為進士。

試畢合格者賜予「進士及第」,後又有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之名義。明清時代均以舉人經會試合格者為「貢士」。初始專指經殿試後合格的貢士為進士,後來泛指參加殿試者,賜出身者為進士。

舉人:是科舉制度中鄉貢入京應試的通稱。意即應抬舉使用之人。中舉者即具有出身的資格(如同現時取得任職「資格證書」)。明清時期專指鄉試合格者為舉人。

秀才:本是漢代以來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後泛稱讀書人,州府縣學的生員也稱秀才。唐代設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

以上就是關於科舉考試等級排名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瞭解了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8樓:光弘電子商務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9樓:雙魚貝貝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鄉試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童生——剛開始學習的小孩。

秀才——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

舉人——生員(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進士——舉人參加在北京的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

探花——殿試第三名稱探花。

榜眼——殿試第二名稱榜眼。

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後面的大學士好像就不是學位了,而是職稱。

古代科舉考試 分別有哪些名次

10樓:閩南流浪漢

科舉考試類別。

童生試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階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親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

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11樓:匿名使用者

:(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12樓:西泠

狀元 榜眼 探花這是前三。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排名

13樓:風過輕煙凝

隋朝建立了科舉制度。之後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都有不同。

14樓:

考中了就秀才唄,沒考中秀才又過了預選的叫童生。

據說有八十幾的童生。

古代科舉考試排名有哪些稱號

15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

「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秀才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排第幾位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童生試抄 也叫 童試 應試者 襲不分年齡大bai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du績優秀的一二等zhi學生 後取dao得生員 秀才 相公 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 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

古代科舉考試科目有哪些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1.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 和地方擔任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

有關古代科舉考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