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的詩意,王維的《使至塞上》的詩意

2021-03-06 02:06:01 字數 6614 閱讀 9011

1樓:星子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

「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

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

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2樓:摯愛戴拿

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鬆土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溼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服溼了又有什麼可惜,只求我那心願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賞析:王維的《使至塞上》,崔顥的《黃鶴樓》,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

3樓:死貓愛上瞎耗子

使至塞上 賞析

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命赴西河節度使府慰問將士,該詩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人身負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並說明邊塞的遙遠遼闊。「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

詩於紀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出來。而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後枝葉乾枯,根離大地,隨風飄卷,故稱「徵蓬」。

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於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並不同於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

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鬥爭有關。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於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上採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徵蓬」喻詩人,是正比,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

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雲影。

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

《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

「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時當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舉一個「圓」字,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

由於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於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巨集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

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裡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香菱學詩裡說: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

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屬國過居延」說明出使之遠,也和末句「都護在燕然」對應:遙遠偏僻的居延國還遠遠不是終點呢!這一種情感,和《古詩十九首》裡面的《行行重行行》有類似之處,開篇一句「行行重行行」用重複的手法強調了這種終點遙遙無期的沉重嘆息。

人生這條路,所有人都會殊途同歸,而終點,便是那亙古不變的一個!

注意這裡的「單車欲問邊」句,車欲問,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問。事實上,王維此次出塞是極不情願的,可縱然多麼不情願,車子還是自顧自地向塞外駛去了,帶著一個無力阻攔的人。這裡也透露出了一種傷心、憂愁、苦悶的情緒。

如果說第一聯中這種低落的情緒還不是很明顯的話,那麼在頷聯中,作者便是有意將其強化了。「徵蓬出漢塞」,那蓬草本深戀著故土不願遠行,可在北風的凜冽下草莖崩斷,只好身不由己地隨風而去。這個意象當然是作者的自喻。

一句「徵蓬」,藉助這無力、無助、無奈的物事來抒發自己的命運飄零之感,到這裡那愁苦、感傷的格調已經很明顯了,可詩人的筆法還沒完。接著一句「歸雁入胡天」又與斷蓬枯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中土之國向以漢唐之強盛傲視周邊諸國,可那胡天之雁雖屬番邦,卻能自主歸家,比起我這身不由己、難以自主的徵蓬好得多了!

在這一度對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自憐、自傷、自嘲,將全詩的感情又添濃了一層色彩。這一聯毫不誇張地說,是堪與頸聯功力相當的佳句。

接下來便是那千古傳唱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學詩時曾以此為例,可見其膾炙人口。歷代名家評至此兩句,總是將其孤立到詩人的感情之外,脫離了上下文的感情和氛圍來單獨品評。當然不可否認這也是一家之言,可那「雄渾剛毅」的評語實在距離此刻的王維甚遠。

這一道景色,悲壯,蒼涼,孤寂,寥廓。煙雖直,卻是勢單力孤;日雖圓,卻是行將落山,這分明是一分臨近黃昏的傷感惋惜……

「蕭關逢候騎」句。詩人離家出國,獨行多日,終於見到了本土之人,按說他鄉遇故知,該有一絲欣喜吧?可這位「候騎」全無暢談鄉情之意,只簡單報告了一身:

「都護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繼續進行他的偵察巡邏去了。  反過來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個「故知」又能如何?

悽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過是把那悽苦再放大一倍罷了。總之,此時的詩人,是進亦憂、退亦憂!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單車欲問邊」,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

「屬國過居延」,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徵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於「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

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

「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淨,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心頭。

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裡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崔顥的《黃鶴樓》

詩詞釋義: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

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賞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

"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

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適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年首就整傷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

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

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

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裡,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線,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

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

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

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

《楚辭·招隱士》曰:"王孫遊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

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迴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臺",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詩作多描寫農村日常生活,表現農村的美好風光,詩人的閒適生活和心情,和他不願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詩風質樸自然而形象鮮明,對後代詩人的創作曾起過很大影響。

此詩為組詩《歸園田居》第一首,寫辭職歸田的愉快心情和鄉居自然舒適的樂趣。其中「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乃寓情志於景緻名句。開篇二句即表明自己異於世俗的稟性:

愛丘山。一「誤」字一「塵網」的比喻,寫出詩人對仁途官場的厭倦,所謂「心為形役」是也。由開荒守拙二句始下十二句,以鄉村特有的景觀作為寄寓本性之意象,固然是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詩人關照的物件,更多的是以審美眼光看待。

久在句照應三四句,末句照應一二句。全詩結構不著痕跡而渾然一體。

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的賞析,不是翻譯哦

詩歌的末句 但使願無違 的 願 具體指什麼?這裡的 願 具體指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 為五斗米折腰 強。徵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 詩人以 蓬 雁 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 漢塞 像北飛的 歸雁 一樣進入 胡天 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

求《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

歸園田居 其三 詩人的 願 指什麼?是不與世人同流合汙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渡荊門送別 詩的最後一聯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怎樣的情感?思念之情 語文基礎訓練上有!嘻嘻 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綜合分析法 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b.作品寫作背景簡...

使至塞上是什麼主題,王維使至塞上的主題是啥

使至塞上 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 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 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 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