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故事簡短概括鄭和七下西洋故事簡短概括

2021-05-15 20:45:01 字數 2756 閱讀 3938

1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一位傑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

2樓:為電腦煩

在明朝朱棣當政的時候,有個叫鄭和的人,領了一群人,駕了幾艘船去西洋,跑了七趟。

3樓:閃電

當第一次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上看到了他的畫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有一種不怒自威的王者風範。後來,我又在雲南看到了鄭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崗岩石塑像,與畫像相比,少了幾分衣著的華麗色彩,卻增添了幾分儒雅飄逸,《鄭和下西洋》一書上也記載:"鄭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是極貴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過人,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原來他生來就是一位神采丰儀的非凡人物。

鄭和,一定是智慧兼具儀表,才華兼具膽識,才能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與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沒料錯,在關於他的專著上寫道:"鄭和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華。

"鄭和的傳奇一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要更好地瞭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寧三年(2023年),他的十世祖--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或教長所非爾,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並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候。他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趕上偉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咸陽王,駐鎮滇南。從此,他們成了雲南的貴族大姓。

雖然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去遙遠的聖地朝拜過。他在幼年時,常在其父膝下聽其講述朝聖麥加途中的種種見聞。父親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遠方異國他邦的風土人情,給小鄭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說不盡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譚,象磁鐵般深深地吸引了他。

身受家庭父輩這種冒險精神的薰陶,小鄭和從小就立下鴻鵠之志,準備將來遠航西洋,朝聖麥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學習划船、使帆、游泳,還潛心於航海史籍的研讀,好像刻意要成為一代航海家、冒險家似的。

正當他小心翼翼地編織著美好前程之夢的時候,命運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頭上。2023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雲南,鄭和的父親不幸蒙難,那時他還不叫鄭和,他叫馬三保,11歲的馬三保成為無數被俘、並被立刻閹割兒童的之一。這是艱辛的開始,也是榮耀的伏筆。

千古奇才鄭和之二 —— 軍事才能終身護航

從2023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後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從此伴王左右。

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並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不禁想象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2023年8月,明王朝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於下風,勢力範圍僅限於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裡),燕王還師交戰,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

燕王採納他的計謀,並令他親臨戰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後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2023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後,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2023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曆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

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麼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

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鄭和七下西洋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明代的陸路交通受阻於中亞的帖木兒汗國,故陸路對外交通不大發達,其海上對外交通卻有一番新面貌。成祖即位後,為了宣揚國威、擴充套件**、尋找珍寶等,派三保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屢下西洋。自成祖永樂三年(2023年)至宣宗宣德八年(2023年),鄭和前後下西洋凡七次。

西洋在明時指的是今南海以西的印度洋,鄭和的航線最遠曾抵達非洲東南岸。

鄭和遠洋艦隊規模巨大,如第一次出使,隨行之水手、書記、醫生、通譯一共有二萬七千餘人。每次下西洋常有大海船六十餘艘至一百艘,其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可容一千餘人及大量物資,船上裝有羅盤、航海圖,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遠洋航船。下西洋的時間之長、次數之多、規模之大、航程之遠,在古代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為空前之壯舉。

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交往。鄭和所到之處,均隨船帶去中國的絲、茶、漆、瓷等物,換回各國奇珍異品。南洋及西亞、東非各國在鄭和訪問之後,紛紛遣使入貢,促進了海外**,也推動了中國商品經濟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由於航行頻繁,使中國至西亞和東非一帶的航道暢通而穩定,大大有利於中國文化西傳和西方文化的東來。中國原已有部分居民移往南洋,自鄭和下西洋後,各地華僑之地位提高,故移民南洋各國者日眾,其中尤以福建、廣東二省為最。華僑之海外移民,對當時南洋各國之開發貢獻頗巨。

鄭和七下西洋能詳細介紹嗎?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 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 1405年 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 1433年 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 即明代所謂 西洋 故名。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

七下英語,打勾都要

我一題題來 2.her does改成to do 3.加s 4.to get 5.buses 6.原詞 7.原詞 8.lives 四 1.takes the train 2.rides her new bike 3.by bus 4.how far 5.spends about 20 twenty m...

七下語文作業本第12課答案,七下語文作業本第12課答案

1.鍥而不捨 歷盡心血 群蟻排衙 心會神凝 目不窺園 無暇及此 2.1 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 鑽之彌堅,越堅,鑽的越鍥而不捨。2 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 夜間睡的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 分陰。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句話,即廢寢忘食。3.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一言即出四馬難追。4.寫政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