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2021-05-17 07:45:08 字數 971 閱讀 6832

1樓:微笑是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使用了擬人、對偶修辭手法。

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

從中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滿面的詩人正含淚眺望長安的斷垣殘壁的遍地草木,一種難以排遣的憂憤襲上心頭,不由得對山河依舊,人事巳非的荒涼景象發出沉重的感嘆.然後,無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視線由遠而近漸漸地移了眼前的花、鳥.大概花、鳥這種本無人情的自然之物著實被詩人的綿綿愁緒感染,也禁不住為感嘆時事,痛恨離別而哭泣、驚心.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當然,要兩面對稱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對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個句子或片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就像童話裡的動物、植物能說話,能大笑)。

2樓:禮縈莘經業

《春望》是作者於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困於長安,看到淪陷後長安的破敗景象,憂慮國事、思念家人而作的。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一開頭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山河破碎,榛莽遍地的淒涼圖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緊承前句,都

著眼於一個「望」字。這裡的「濺淚」、「驚心」,實際上指花、鳥(「花」和「鳥」互文見義)。讀《春望》前半部分,我們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滿面的詩人正含淚眺望長安的斷垣殘壁的遍地草木,一種難以排遣的憂憤襲上心頭,不由得對山河依舊,人事巳非的荒涼景象發出沉重的感嘆。

然後,他無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視線由遠而近漸漸地移了眼前的花、鳥。大概花、鳥這種本無人情的自然之物著實被詩人的綿綿愁緒感染,也禁不住為感嘆時事,痛恨離別而哭泣、驚心。這是由詩人置身於淒涼衰敗的環境中移情於物而又物顯於情所致。

人與花、鳥巳融為一體,達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即王國維所說的「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詩人寫花鳥的泣和驚,在修辭上則是擬人化手法的巧妙運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修辭手法是什麼

擬人感時花濺copy 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 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 恨別 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 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 我...

下列屬於情感而不屬於情緒的是A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B收到高

選擇 d 情感是bai作為主體的 du人對環境和zhi客觀變數影響或被dao影響產生生內理 心裡和精神容上的表現。被動 慾望即主體人對外界產生影響,這裡的影響是人對外界的感受,外界被動,人主動去感受外界。主動 一個主動一個被動很好分類的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聯一般有兩種解釋 兩種解釋如下 感時...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為何質問月亮圓滿

這首詞寫於蘇軾在密州任太守之時,那個時候的蘇軾因為跟王安石的政見相左,在朝堂上受到了排擠,於是來到了密州。他本想找一個和弟弟相近的地方工作,但是卻沒能實現,而這個時候蘇軾和弟弟蘇轍已經七年沒有見過,在中秋佳節之際,接著酒勁蘇軾說出了自己心中對於親人的思念,就有了這首 水調歌頭 他也在詞的小序當中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