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桃花源作文訪問桃花源作文六百字左右

2021-03-08 11:30:45 字數 4009 閱讀 5422

1樓:匿名使用者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我們有幸欣賞到了世外的清閒平適,感受到了自然和諧的社會之美,與漁人一起經歷了這場奇妙之旅。但我們或多或少會羨慕漁人,竟如此幸運地走進這個天府之國,而同時也產生許多個問題:漁人為什麼要離開桃源,那裡不是人間仙境嗎?

漁人為什麼「不守信用」把他的經歷告知太守?為什麼漁人再訪桃花源時找不到記號而迷了路……那麼,現在就讓「知道」記者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為我們撥開迷霧吧!

很快,「知道」記者找到了漁人……

知道:「你好!我是一位未來世界的記者,在得知你的奇遇之後,很想為你做一個專題報道,你可以接受請求並配合我回答我的問題嗎?」

漁人(顧不得疑惑,只想快點訴說自己的故事):「好啊,求之不得呢!」

知道:「請問,桃花源是個如此令人嚮往的人間仙境,為什麼你停留幾天就離開了呢?」

漁人:「其實,我也不想離開,但我的家人還在等我,我實在不能丟下他們,他們需要我。雖說我們的生活很艱苦,但我們的家畢竟是我辛勤勞動構建起來的,那間房子也有很多回憶。

雖然那裡不如桃花源裡民風淳樸,讓我無憂無慮,但我的生活已經讓我很滿足了。至少我還沒有被這個黑暗社會殘害。」

知道:「哦,那麼,故事中村人不是告訴過你『不足為外人道也』嗎?你為什麼還要把此事告訴太守,還讓他派人前往呢?」

漁人:「太守是一位清正廉潔的父母官,也正因為這樣,他得罪了不少**汙吏,所以被陷害,不久就要被革職返鄉了。我擔心他會受到**,正好又發現了桃源,所以就……本來我想告訴了村民關於太守的事之後,他們一定會諒解並接受太守的,可惜沒有找到桃花源。

太守已經逝世了,但令我仍不能明白的是,那些記號為什麼會在短短几天消失?在我離開後那幾天,天氣變化是不可能銷燬記號的啊!」

為了找到答案,「知道」記者利用***定位系統找到桃源,幾經周折來到桃源村,也向村民們說明了(情況)事況,他們這才恍然大悟。聽到那位素未謀面的太守已去世,他們痛感惋惜:「我們當時害怕暴露了住處,就悄悄跟著漁人出了洞口,果真發現他做了記號,因為擔心他心懷不軌,所以就在他走遠以後,把他做的記號全部抹去了。

可沒想到他是要救人呀!都怪我們只想到自己,(沒有幫助)犧牲了一位難得心懷人民的好官啊!我們對不起漁人,對不起太守啊!

」真相終於大白,誤會也得以解釋,相信這個古老的故事總能教會我們某種善良與信任。

2樓:匿名使用者

葉雪松訪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

再往前,大家都知道,就是桃花源了,那是陶淵明為世人描繪的理想社會,「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千百年來,桃花源一直對人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雖然還艱難地在塵世勞作著,總還戀戀不忘那世外桃源。

陶源明是江西人,《晉書》、《宋書》均認為他是東晉永嘉年間一位勤謹正直的大官陶侃的曾孫,但也不一定。陶源明是一位有超常才華的人,不能忘懷政治,卻又不願同流合汙,有時就很苦悶,但也很樂天安命,像其他一切有超常智慧的偉大人物一樣,對人生的一切磨難泰然處之。陶源明對淳樸寧靜的農村景色和村居生活很嚮往,詩自然樸素有韻味,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鍾榮《詩品》。

在東晉歸於窮途末路的時代,他先後做過一些小官,但都和湖南無緣。陶源明為何把他的理想世界選在湖南,令人費解。

時光到了二十一世紀,距陶源明寫作《桃花源記》大約十七個世紀後,我去湖南尋訪桃花源。這是在桃源縣境內,沿常德(即武陵)西行一百多公里,一片濃陰如織的碧綠深山,有寬闊的公路直通到山下,從一座廟宇般堂皇的門裡進去,迎面確是一片桃林,但桃樹太小,大概是新種才兩三年的,與1700多年的傳說相去太遠。轉過桃林,尋溪未得,沿山路拾級而上,途中有廟宇曰「桃花觀」和新建書法碑廊。

復前行,見一大池,水平如鏡,倒映著青山翠竹,景色優美。復行數百步,乃見一廳翼然于山上,無平曠土地,更無往來耕種之男女,乃疑。轎伕曰,此乃桃花源之大觀也。

餘下山,心中頗不滿足,或疑此乃非陶源明所說之桃花源。眾皆哂之。也罷,沈從文先生不是也對桃花源不以為然麼!

他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這文章也就增加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兒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但沈從文先生比我們現在幸運得多,雖然就隔著這麼五六十年,他那時的桃花源內容可能比現在豐富,而且可以坐船去遊的,悠閒而浪漫。沈從文先生在《桃源與沅州》一文裡,還寫到過,桃花源竹林裡有剪徑的壯士,也不知是哪個朝代的事情,沈先生好象也沒明確說。還寫到桃源縣城有個後江的地方,敷衍了數千言的故事。

沈先生為當代散文大家,文章雋永如橄欖。後江的故事,早已是陳年老帳;桃源豐富的物產、江上的小划子以及撐小划子的水手生活,也早已如陳年老酒。沈先生慣於用他展露中國古典詩意的抒情文章為我們展示獨特的湘西風情,讓我們今天有福慢慢地享受。

下山時行過桃花觀,有籤筒置於石案上,遂取一簽,有道士按籤索紙,遞過解籤詞來,詞曰:

為人作事有先知,

情性善良淡無欺。

褒貶自有春秋在,

俯仰無愧於天地。

閱罷,竊喜,以為很合己意。出得門來,上車,這桃花源就訪過了。

訪問桃花源作文六百字左右

3樓:玫瑰花x動

綠樹成蔭,桃花一片,近有流水,遠有小山。天哪!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桃花源嗎?對!那兒還有一個山洞,彷彿若有光……

後來我醒了,但是在我走出夢境之前,我也處處志之,因為我決定:要和劉子驥一樣,去尋找桃花源。不過我和劉子驥不一樣的是,他尋病終,而我卻開心的活著,而且還尋到了。

到了山洞口,裡面並非是漁人見到的才通人,我伸直了手臂才能夠摸到頂。對呀,我和漁人的個頭不同,當然也就不能夠相提並論。呵呵,這加大了我的信心,看來我進桃花源應該是一帆風順了。

走進桃花源,只看到一座座摩天大樓,桃花源人正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一些不明品牌的汽車正在路上飛馳,路邊的飲料零售機旁邊,幾個孩子正在投幣購買,老人們在繁花似錦的公園裡,悠閒的散著步……這是桃花源嗎?我想找個警察問問,可大街上不見一個警察的影子,我左顧右盼,終於見到一個很講究的人向我走來,他微笑著向我揮手問好:「你好,請問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

」沒等我回答,他又說道:「hello.can i help you?

」問的我目瞪口呆,差點暈過去。那人又問:「您是從中國來的吧?

」我結結巴巴的說:「你怎麼知道?……你怎麼知道中國?

還有……你怎麼會說英語?這兒……是不是桃花源?怎麼這麼發達?

」那人看著我,笑著說:「你是第一次來吧!我來向你介紹一下,你就會明白的。

」「自從桃花源被發現之後,陶淵明把它報道了出去,人們讀了桃花源記,都說我們桃花源人見識淺,所以我們決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出去時,我們帶了本地的一些桃子,因為我們的桃子屬於綠色食品,沒有公害,吃起來又甜又爽口,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我們便開始大量的種植生產,給我們帶了不菲的收入,後來,我們更多的人出去學習、經商,近到中國,遠到歐美,我們不斷的進行創新、改革,再加上旅遊業的發展,我們有了很多的資產,**上的桃花股份永漲不虧,桃花網路快速便捷,桃花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變成今天的大都市,都是思想的解放、目光的深遠、勤奮的開拓換來的呀。」

我嗟嘆,觀念一變天地寬,學習、開拓、進取、創新,何愁不能建立心目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後記 作文500字

4樓:驢驢愛

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後,引起**的高度關注。在金錢的**下,漁人忘記了當初智者告訴他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訓誡,竟把線索賣給了出價最高的電視臺,做一次導遊,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舊忽逢桃花林,仍然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又到了桃花源頭,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數朝的遺民。桃源人看到他們的來到,頗為不悅,但本著來者是客的古風,設酒殺雞作食。記者們享用著酒食,一邊拍奇聞趣事,桃源訪談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國去放,老外大叫good,將當年的「金**獎」頒給了他們。

訊息很快傳回來,傳到一直找不到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馬興奮起來,決定部署以開發桃花源為龍頭的經濟戰略。

首先貸款10億元,建直達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貸款5億元拓寬水渠,為滿足遊客的需求,建一棟60層的星級賓館。不僅如此,還請陶淵明寫一篇《新桃花源記》,拉明星當形象大使,到處唱「我愛桃花源,就像老鼠愛大米……」。於是,一些好玩貪玩會玩的主兒如蒼蠅一般湧來。

自從飛機場修起來後,桃花所剩無幾,並且沒有一枝開了花。

春遊去桃花源作文春遊去桃花源作文400字

陽春三月的一天,我和媽媽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一起去桃花源遊玩。一到桃花源,我和媽媽就被這裡的景色陶醉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片桃花林,就像一片粉色的海洋,太美了!桃花散發出一陣陣醉人的清香,讓我聞到了春天的氣息。桃花的花香吸引著我和媽媽快步走入桃花林,一棵棵桃花樹競相開放著,一叢叢 一簇簇,每一棵 每...

桃花源記讓作者嚮往什麼,桃花源記中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什麼

桃花源1.環境優美 2.物產豐饒 3.人人平等,沒有剝削壓迫.4.人民安居樂業,沒有戰亂.桃花源記中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什麼 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 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和平生活,以及作者對桃花源的嚮往 與世無爭的生活,寧靜的內心。安定平穩...

桃花源記詩,桃花源記詩詞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