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流珠與佛珠的區別道教有佛珠嗎?

2021-03-08 16:14:16 字數 6162 閱讀 1612

1樓:看趣君

區別:1、宗教意義不同

由於道教固有的「天人相應」思想,流珠在人的身體當中也另有所指,如《上清黃庭內景經》雲:「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由此可知,道教的念珠在早期,尤其在上清宗的修持中,主要是內煉和充當法信之用。

佛珠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唸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種型別

2、作用不同

道教經典黃庭經裡面,明確了流珠的使用方法,流珠是作為法器和法信使用。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唸誦記數的隨身法具。

3、數量不同

念珠一般是81顆,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道教流珠的數目,蘊含了道教的宇宙觀念,如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顆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佛珠一般是108顆,代表除滅108種煩惱。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數目的區別,賦予了念珠獨特的含義。

2樓:光芒星斗

道教流珠沒有隔珠與背雲之類的,相當於素珠。沒有配飾物,甚至沒有母珠。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

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雲:「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

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迴圈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臺。《玉樞經》中所謂:

「北辰之上,上有三臺……疊為**,以覆斗魁」是也,三臺下有一箇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

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經》雲:

「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又,《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鬥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由於道教固有的「天人相應」思想,流珠在人的身體當中也另有所指,如《上清黃庭內景經》雲:「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由此可知,道教的念珠在早期,尤其在上清宗的修持中,主要是內煉和充當法信之用。

我國上古先民,結繩記事。而到了漢末魏晉初期,太極葛仙公首先以念珠作為念誦聖號的計數之用。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記載,葛仙公「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

」開啟了道教唸誦聖號法門的先河。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煉氣習定的工具。如陳泥丸真人《翠虛吟》雲:

「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數呼吸。」《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云:「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

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此外,在《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中,亦有祭煉念珠作為驅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

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雲:「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

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迴圈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臺。《玉樞經》中所謂:

「北辰之上,上有三臺……疊為**,以覆斗魁」是也,三臺下有一箇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

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3樓:匿名使用者

念珠屬於佛教法器,但不屬於佛教原始法器「比丘十八物」,而是由隋唐淨土宗高僧道綽發明。道綽生於北齊河清元年(公元562年),圓寂於大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生平事蹟載於初唐高僧、佛教律祖道宣所撰《續高僧傳·卷第二十》。道綽每日唸佛七萬次,曾經使用麻豆作為念佛計數,每唸佛號一次,即數豆一枚,常年累計達到百萬斛。

後來使用木欒子(又名無患子)穿為一串,用來計算唸佛次數,並將此法傳給道俗。但是念珠僅僅用於計數,所以沒有形成佛制,隨後大唐開元年間,獅子國三藏法師不空譯《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武周長壽年間,天竺僧人寶思惟譯《校量數珠功德經》;另有《木槵子經》存世,方才完善念珠禮制。

道教也有念珠,最先出現於南宋道士白玉蟾所撰《上清集·學道自勉文》:「又如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虛紫靈普化玄靜真人。」但是此文並非信史,「玉帝全號」始於宋真宗,「玉虛紫靈普化玄靜真人」未見史載,《閤皁山志》詳細記載葛玄所得誥封,宋徽宗誥封「衝應真人」,宋理宗誥封「衝應孚佑真君」。

道教誥封則為「太極左仙公」,《全樑文·卷四十七》收錄南朝陶弘景所撰《吳太極左仙公葛公碑》,由名即可知義,文中卻無「玉虛紫靈普化玄靜」八字贊文,八字贊文僅見於元末明初的《諸師真誥》,誥雲:「雷霆玄省,天機內相,玉虛紫靈,普化玄靜,常道衝應孚佑真君」,可見八字贊文並非封號,《上清集》所說「玉虛紫靈普化玄靜真人」,沒有前代誥文可考,未為信史。

流珠含義廣泛,不同**之中意義不同。

東晉《抱朴子》雲:「吾今知仙之可得也,吾能休糧不食也,吾保流珠之可飛也,黃白之可求也」,又云:「昔黃帝生而能言……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又云:

故仙經曰:流珠九轉,父不語子,化為黃白,自然相使」,可知流珠在此書之中是為丹丸。

南北朝《三元流珠經》雲:「凡人兩眉之間近上,卻入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丹田,四寸為流珠。流珠宮內有上太一君,寶座光明,冠於紫房,司命往還,諮稟命錄,有過則削生注死,有功則除死上生」,流珠在此經之中是為與明堂、洞房、丹田相鄰的穴位,流珠宮內還住著一位神人,考校道士功過。

又云:「凡修《太微黃書》八卷,精密有效,乃見流珠。不見流珠,淪溺八生,往還勞苦,無由升玄。

玄升之要,在乎流珠」,可見必須修煉八卷《太微黃書》,才能顯現流珠,而且「玄升之要」皆在流珠,流珠顯現就能得道**。又云:「三元流珠經,司命之所行,其道妙大,五經之尊。

受之用白真珠,員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絳黃二帛各二十四尺,誓陰陽靈官,延昌和之道,質二十四炁,結盟清齋,啟告而付」,三百六十五枚白真珠與紅黃兩色布帛皆是授經儀式所需法器,它們與流珠沒有直接關係。

唐朝《太玄金鎖流珠引》雲:「王君再問:流珠何不解說?

尹君曰:流珠是北斗九星也」,可見流珠乃是北斗九星,又云:「此亦是太上老君分身,故稱托胎出號老子,而授流珠履年之法」,可見本經乃是「流珠履年之法」,即演化北斗九星而成的法術,又云:

「人以修行步綱,故曰流轉隨珠。【注】晝夜鬥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可見「星圓如珠」之「星」即是北斗九星,只是星辰光芒形似珠子,所以稱為流珠。

由此可見,流珠是為丹丸、穴位、北斗九星。它與念珠區別明顯。

穴位稱為宮、臺、流珠,這是道教經典之中常用的方法,比如《雲笈七籤·上清黃庭內景經》雲:「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

「若得三宮存玄丹」,「三宮」即是三丹田之宮。

「太一流珠安崑崙」,註釋說「太一流珠」是「目精」,《洞神經》雲:「頭為三臺君,又為崑崙」,指上丹田也;又云:「臍為太一君,亦為崑崙」,指下丹田也。

《孫真人衛生歌》雲:「子欲不死修崑崙」。

「重重樓閣十二環」,是謂喉嚨,十二環相重,在心之上,心為「絳宮」,喉嚨好比宮上之閣樓,故名「十二重樓」,《金丹元奧》雲:「何謂十二重樓?人之喉嚨管,有十二節是也。」

「自高自下皆真人」,上、中、下三丹田之宮,外加十二重樓,皆有真人駐守。就如《三元流珠經》所說流珠宮內住著上太一君。這是道家觀想法門。

道教有佛珠嗎?

4樓:青衫一道人

現如今,念珠無論作為一種宗教修持的法器,還是作為追求時尚的人們的一種裝飾品,都非常流行。那麼說起念珠,很多人將她與佛教劃上等號,更美其名曰「佛珠」,而並不知道,道教的修持也有用到念珠。真應了那句「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的諺語。

可確實如此嗎?事實上,恰恰相反。

念珠並不是佛教所創制,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中並無念珠的記戴,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的念珠多出於隋唐後期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經典,如《佛說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南傳的原始佛教,如現今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地的佛教徒亦極少有持念珠者。

在中國佛教中最早使用念珠,並有明確記載的是唐代淨土宗道綽和尚,道宣《續高僧傳》記載:道綽生於北齊河清元年(562年),他每日念阿彌陀佛七萬遍為限。並廣勸道俗信眾稱念,以麻豆等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

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

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後來他又教人穿木患子作數珠以為數法,而且自己亦穿制念珠送給四眾以作唸佛之用。

念珠(也稱數珠)在各個宗教的修持上基本都有用到。除了中國本土的大乘佛教以外,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宗教都有自己的念珠,如道教的念珠,有81顆,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顆,是用來念誦《聖母玫瑰經》,伊斯蘭教的念珠,有33顆,轉三圈正好是99,是用來念誦「安拉真主」的九十九個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顆,代表除滅108種煩惱。隨著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數目的區別,賦予了念珠獨特的含義。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經》雲:「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

」又,《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鬥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由於道教固有的「天人相應」思想,流珠在人的身體當中也另有所指,如《上清黃庭內景經》雲:「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由此可知,道教的念珠在早期,尤其在上清宗的修持中,主要是內煉和充當法信之用。

我國上古先民,結繩記事。而到了漢末魏晉初期,太極葛仙公首先以念珠作為念誦聖號的計數之用。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記載,葛仙公「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

」開啟了道教唸誦聖號法門的先河。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煉氣習定的工具。如陳泥丸真人《翠虛吟》雲:

「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數呼吸。」《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云:「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

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此外,在《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中,亦有祭煉念珠作為驅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

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雲:「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

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迴圈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臺。《玉樞經》中所謂:

「北辰之上,上有三臺……疊為**,以覆斗魁」是也,三臺下有一箇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

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綜上所論,世界上最早開始製作和使用念珠的宗教當屬道教無疑。念珠作為道教的法器,有其特殊的宗教意義,不論是念誦聖號,還是煉氣習定,念珠都是非常殊勝的法器,我等道門**皆當大力持使之,弘揚之,方不負 太上之深恩也。

佛教建築與道教建築的區別道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一 佈局的區別 1 佛教建築佈局 佛寺構造基本上採取了中國傳統的院落形式作為佛寺的佈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屋脊六獸 筒瓦紅牆的標誌,一看就知道是佛寺。2 道教建築佈局 道教宮觀建築的平面組合佈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按中軸線前後遞進 左右均衡對稱的傳統建築手法 另一種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確定主要建築位置,然...

佛教和道教最大區別是什麼,道教與佛教的最大區別

淨空講的也不到位只是 些拼盤!沒有自己的東西!混混而己 任何宗教都是為了解脫眾生,但各自的方法不同。如果說最大的區別,那就是佛教起源於印度,道教起源於中國。一個要你死後靈魂去極樂世界,一個現實肉體全家飛昇。這就是差別!形神合一的很厲害。最大區別 1 佛教梵bai語講道而du 道教純漢語講道。zhi也...

武術與道教的修練有什麼不同,武術與道教的修練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武術精神?這也許是一個讓武人偶爾思考的問題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看起來 持之以恆,堅忍不拔 似乎成了武術的一種表現.其實不然,武術修行絕不是僅僅在磨鍊意志.磨鍊意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折磨.武術修行是將個人精神與武術精神合二為一,讓個人體驗到一種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使練武成為武術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