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伯是怎樣的人

2021-03-09 10:09:23 字數 5990 閱讀 4393

1樓:匿名使用者

項伯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是間接支援中華民族統一事業的功臣。 然而項伯的所作所為都是基於自己個人利益的考慮,雖然間接達到了快速統一的目的,但是完全忘記了民族大義,只能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

項伯於險難中不忘朋友,有恩圖報,不辭辛苦,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仁德情懷,這是極為可貴的,但他忽略了兩個問題: 一是秦滅後劉邦與項羽已成一對生死對手,自己身為楚軍高階將官,當朋友之誼與政治利害相沖突時,究竟應把什麼放在首位;二是要讓張良離開霸上,可以找出多種藉口,未必一定要把實情相告知。當真話有洩露軍機之嫌時未必不可以說些善良的謊話。

項伯對兩個問題顯然均未考慮,他把朋友之誼凌駕於政治關係之上,也沒有說謊話的準備,因而向政敵之友洩露了自己軍中最高機密。

2樓:素心錦念

一,項伯其人

項伯這個人,首先是不親。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項伯是項羽的叔叔——「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項羽幼年失怙,季父可以說是血緣最親的人了。然而就是這位季父,在關鍵的時候胳膊肘往外拐,看似無意實則間接地斷送了侄兒的江山。

項伯悄悄去劉邦軍中,初始目的是很簡單的,就是去救自己的好朋友張良。因為項羽對劉邦先入咸陽大為惱火,起兵要滅劉邦;項伯怕張良在戰火中玉石俱焚,因此先偷偷給張良報個信,讓他趕緊逃命。按說這也沒什麼,張良救過項伯的命,現在項伯投桃報李,反過來救張良一命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項伯接下來做的,就太對不起自己的侄兒項羽了。張良得知此訊,趕緊報告了劉邦,劉邦於是主動與項伯約為婚姻。有了兒女親家這層關係,接下來的鴻門宴中,項伯就完全站在劉邦這邊了。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緊要當口,是項伯拔劍起身護住了劉邦,使得項莊無從下手,緊接著樊噲擁盾而入,化解了這場危機。劉邦的一杯酒,竟然頂過了叔侄的血緣關係,使人不得不懷疑項伯此人,到底有沒有親情觀念。項伯不至於愚蠢到認不清當前的形勢:

幫劉邦,就是在害項羽。當然,情況也可能是這樣:項伯不但不愚蠢,相反還精明的很。

他早就洞察到了項羽的滅亡和劉邦的勝利,因此早早地以實際行動向劉邦靠攏了。項羽此人,最重情義,不可能對自己的叔叔不好;因此排除了叔侄之間有仇的情況,何況《史記》中也沒有記載。那麼,就是項伯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投奔劉邦了。

當然,這只是我以小人之心的一種猜測罷了,但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不得不佩服項伯的精明,也不得不從內心裡鄙視他的為人了。

項伯不但不親,而且不忠。雖然是項羽的叔叔,但二人之間還是主臣關係,就像《三國演義》裡的劉關張一樣。項伯在大戰前夕,隻身前往劉邦軍中透露軍事機密的行為,即使扣上一頂「通敵」的帽子也毫不為過。

《論語》曰:「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

」項伯為人臣而不忠於主,是一種品質問題。因為項伯的這種不忠,並不是被敵人抓住了無奈投降,也不是像韓信那樣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而棄暗投明,而是自己主動上了劉邦的賊船。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項羽既然決定發兵攻打劉邦,那就表明劉、項集團之間的關係,已經變成了敵對性質。

這個時候去和敵對集團的領導人結兒女親家,這不是不忠又是什麼?上文說了,按照我小人之心的猜測,也可能是項伯早預料到了項羽必敗的結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先到劉邦那裡尋條後路。那麼,劉邦要和項伯約為婚姻,豈不正中了項伯下懷。

雖然彼此都明白,這個「兒女親家」完全是一種政治手段,但最起碼也是個名分,有了這個護身符,項伯可以說左右逢源了:萬一項羽真把劉邦滅了,那自己就堂而皇之地成了皇叔;要是劉邦後來居上取得勝利,那自己也是皇帝的親家了。不管此猜測是否成立,反正項伯在雙方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跑去把最高軍事機密洩露給了對方主帥,這種行徑就是大大的不忠。

二,項伯改變了歷史。

項伯作為一個配角,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前後總共只有兩個鏡頭。然而,正是這僅有的兩次露面,卻改變了劉、項之間故事的情節,改變了楚漢相爭的結局,因此,也就改變了歷史。

項伯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密入劉營。項伯偷偷跑去劉邦軍營時,是為了救自己的好友張良。而張良作為劉邦的心腹,得知了如此重要的情報,焉有不彙報之理?

因此,項伯若不去找張良,也就不會見到劉邦,劉邦也就不會得知這一情報,也就不會有後面的鴻門宴了。其結果,很可能是劉、項兩軍硬碰硬的大幹一場,然後就像劉邦自己估計的那樣,被項羽滅掉。

項伯的出現的第二個鏡頭是鴻門宴。項羽要殺劉邦,鴻門宴是最好的時機,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殺之易如反掌。但項羽講仁義,不肯乘人之危。

范增實在沒辦法,才設計了項莊舞劍這一幕。就在劉邦性命危在旦夕之時,是項莊,拔劍起身護住了劉邦,解了劉邦的性命之憂。試想,如果項伯不拔劍保護劉邦,很可能項莊冷不丁一劍就要了劉邦的命,那麼楚漢相爭到此也就戛然而止,也不會有後來的大漢帝國了。

因此,項伯雖然總共就正兒八經地上了兩回鏡頭,但每次都足以改變歷史的程序。鴻門宴一幕,表面上主角是項羽和劉邦,但我看來,真正的主角卻非項伯莫屬。

三,項羽與劉邦

上文批判了項伯的不親不忠,因此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項羽為什麼不殺了項伯呢,這樣的人留著做甚?項羽雖然遲鈍,但鴻門宴上項伯如此露骨的表現,即使是木頭人也會察覺到此中的微妙。

項羽之所以沒對項伯怎麼樣,還是因為他的優柔寡斷和重感情。一方面,作為自己的叔叔,項羽是無論如何也不想背上「弒叔」這個名聲的;另一方面,既然在鴻門宴上,項羽連殺劉邦都下不了決心,當然更沒有理由殺項伯了。

無獨有偶,在劉邦陣營中也有一個項伯式的人物,那就是左司馬曹無傷。曹無傷看到劉、項之間的勢力對比如此不均衡,也萌生了投奔項羽的想法——當然,他是帶著情報來的,那就是告訴項羽,劉邦入咸陽有為王之志。項羽對此勃然大怒,因此才起兵要滅劉邦。

但項羽是如此的愚蠢,他居然在鴻門宴上大大咧咧地告訴劉邦:「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這樣大方的「暴露」自己的線人,真是天真地讓人啞然失笑!

劉邦可不是項羽,從鴻門宴脫身後回到營中,「立誅殺曹無傷」。「立誅殺」——也就是說,回去之後什麼都不幹,第一件事就是先殺了這個吃裡爬外的傢伙。可憐的曹無傷,可能至死還不知道,「出賣」自己的,竟然是自己想要投奔的項羽。

在這件事上,最為鮮明地體現了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差別。項羽這樣的人,適合做兄弟、做朋友,但是他在政治上成不了氣候;而劉邦就是一個無賴,他符合近人李宗吾「厚黑學」的標準,能夠在政治上笑到最後。

再說項羽的失敗。大功告成後,劉邦曾頗為自得地總結勝利經驗說:「此三者(注:

張良、蕭何、韓信),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為項羽總結的失敗原因是很精闢的——有人而不能用。

但他只說對了一個方面,從「用人」的角度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項羽身邊出了項伯這樣的人。試想:連自己最親的人都出賣自己(雖然這種出賣可能是無意的,但畢竟是客觀存在的),焉有不敗之理?

外面的敵人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禍起蕭牆之內而不察,察而不能斷,也難怪范增會氣憤地說:「豎子不足與謀」了。總之,從項伯就可以看出,項羽就該亡。

因此,雖然討論的是項伯,但項伯的演出是以項羽和劉邦為襯托的,就像一個人在挑擔,哪一邊偏了都不成。描寫一個項伯,也就順勢牽連出身後的劉邦和項羽。從整體看來,如同一部電視劇,領銜主演是項羽和劉邦,但在某一集裡,主角卻非項伯莫屬。

最後再扯幾句,關於項伯的結局問題。《項羽本紀》的末尾交代了一句:「(劉邦)乃封項伯為射陽侯。

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為劉邦的成功立下了大功,還是其兒女親家,被封侯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只是不知道,項伯在接受這個爵位時,內心裡會不會掠過幾絲對侄兒的慚愧之情呢?

至於桃侯、平皋侯、玄武侯是誰,《史記》中沒有提及,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都是項羽的宗族。被劉邦改姓「項」為姓「劉」,還是被「賜」,項羽九泉之下有知,肯定會發出「勝者為王敗者寇」的悲嘆吧。

3樓:安梔箬素

在《鴻門宴》中,項伯不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沒有項伯,項羽對劉邦的戰爭第二天可能就會發生;沒有項伯,劉邦可能不會也不敢輕易到項羽軍營來;沒有項伯,鴻門宴上,劉邦不僅難以躲過項莊的刺殺,更難以輕易脫身;沒有項伯,劉邦即使脫逃,恐怕也很難擺脫被追殺的厄運……然而,關於「項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項伯是一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人,有人卻說項伯是一個吃裡爬外、是非不分的人;有人認為項伯是個叛徒,顧小義而違背大義,有人卻說項伯只是一個頭腦簡單的人,沒把問題想得太複雜,缺乏政治頭腦和政治遠見,……

下面抄錄《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中有關項伯的記載,並簡要點評,真誠希望廣大同仁能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1、《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部分關於項伯的記載見課文。

點評:略。

2、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

當此時,彭越數反樑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劉邦之父——筆者注,下同)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

」項王從之。(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點評:楚漢相爭中,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及妻子兒女,在長期相持不下時,想要拿劉太公來脅迫劉邦出戰。項伯應該能夠看出項羽的這一意圖,但卻直接站出來為劉邦的父親求情。

「為天下者不顧家」,從道義上來說,兩軍對壘,拿對方的家人相要挾是不可行的,「雖殺之無益」,但做為項羽陣營中的主要人物卻說「只益禍耳」,明著是替項羽著想,實際上是在幫劉邦的忙,為自己留後路。

3、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便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氏。(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點評:太史公在《項羽本紀》結尾處,敘述了項羽死後,其初始封邑魯地百姓願為他死節之事,因漢把項羽之頭出示給他們,向他們證明項羽已死,魯人才投降。然後,太史公又交待了諸項氏的情況,特別指出項伯被封為射陽侯。

這在事實上就和魯地百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史公對項伯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4、十二月(漢元年)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方饗士,旦日合戰。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

(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點評:這段記述說明,項伯確實是想救張良而去劉邦軍中的。聯絡《項羽本紀》中關於項伯見張良的記載,可以看出,項伯從劉邦軍中回來實際上為劉邦充當了信使。

為救張良而洩漏軍機,似乎情有可原,但充當劉邦的信使,則不僅與項伯在項羽軍中的地位不符,而且可以說明項伯已經被張良和劉邦成功利用。

5、(張良)居下邳,為任俠。項伯殺人,從良匿。

……項羽至鴻門下,欲擊沛公,項伯乃夜馳入沛公軍,私見張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

」乃具以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將奈何?

」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沛公曰:

「鯫生教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

」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為之奈何?

」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

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及見項羽後解,語在項羽事中。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鎰,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點評:《項羽本紀》中張良對劉邦說:「項伯殺人,臣活之。

」這裡是「項伯殺人,從良匿」。張良的祖輩、父輩相韓五世,韓為秦所滅後,張良拿出全部家產結交俠客,刺殺秦始皇,沒成功被通緝而躲到下邳。這時的張良應該跟項伯一樣,「為任俠」,好逞一時之勇,他們彼此之間不僅交往甚厚,而且張良對項伯還有救命之恩,所以項伯在危急時刻才會去救張良。

但這時的張良早已不是當年任俠使氣的張良了。張良在得到黃石老人的指點又讀了黃石老人所贈的《太公兵法》之後,跟以前已經判若兩人,已經成長為一個「運籌策帷帳中,決勝於千里外」的傑出的智謀之士,而項伯仍然是原來的項伯。從「良乃固要項伯」,可以看出項伯開始可能也認識到不應該見劉邦,但在張良的執意邀請下,還是去了。

張良利用項伯幫助劉邦成功化解了危機,只是項伯被人利用卻好像絲毫不自知。

如果說「鴻門宴」時,項伯被利用而不自知,是無心之過,似乎還情有可原,劉邦被封漢王后又收受張良的賄賂而為劉邦求得了漢中地,則可能就是有意為之,就完全背叛了項氏集團,而出賣自己人的利益了。

項伯幫助劉邦叛變項羽,項羽為什麼沒有處置他

因為項羽是敵我不分,沒有明確自我保護意識的人,說他是王,是領袖,不如說他是一個江湖老大,他佩服有勇氣講義氣的人,就算不是為他,項羽他也會惺惺相惜的去欣賞勇士。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來講,他是非常有血有肉講感情的人,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西楚霸王。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為何我認為項羽不合格。第一個方面...

鐵人三項是怎樣的運動,鐵人三項是指什麼運動?

鐵人三項男子個人賽 女子個人賽。鐵人三項和跆拳道將在悉尼奧運會成為奧運歷史上最新的比賽專案,跆拳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而鐵人三項則只有27年的歷史,可謂最年輕的運動。1978年夏威夷鐵人三項賽被認為是第一項正式比賽,但早在1973年開始,美國加州就有了一些小型的比賽。這項考驗耐力的體育專案要...

《封神演義》中的伯邑考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帥哥,灰常有魅力,讓狐狸精也被迷住了。而且德才兼備啊,屬於儒內雅的文才,恪守忠孝禮儀容。可惜為人過於耿直,三番四次當面拒絕妲己,讓該美女灰常木有面子,於是因愛生恨,就把他剁成肉醬做成肉包給他老爸吃,這是後話。伯邑考這個人太單純,比較死腦筋,自視清高而不懂變通,這是古代文人的特點。其實,又何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