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的賞析,杜甫《蜀相》賞析

2021-03-11 12:52:41 字數 5861 閱讀 4050

1樓:泰達礦山

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43563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白話譯文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溼衣襟。

整體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

,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

「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

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裡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幾隻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裡,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

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

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

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2樓:匿名使用者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高適)

杜甫《蜀相》賞析 15

3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賞析】

詩句用典故的時候,重在簡約,不能長篇大論地說歷史,而要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裡杜甫用了兩個量詞來概括諸葛亮的功績:「三顧」、「兩朝」,同樣的說法還 有「七擒孟獲」、「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個量詞將這個人的主要功績都說盡了,不僅全面,還 有體現了作者提煉語言的能力。

我們在提到歷史故事的時候,為了簡約起見,也可以用這種總結方式。

從「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句詩來看,杜甫是不喜歡善於歌唱的黃鸝的,因為他心中衡量好壞的標準不在於能說會道,而是看是否有真才實學。像諸葛亮這樣的神機妙算之人,又忠心於君主,才是值得尊敬的人。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以仁」,我們可不能做黃鸝這樣的花言巧語之輩,要贏得別人的尊敬,還需身體力行地踐行那些嘴上說來的美德。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白話釋義: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4樓:吳越同舟

《蜀相》這首詩,是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他用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抒發了自己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以設問引起,開門見山。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

描寫了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謐、肅穆的氣氛。柏樹是祠廟中常見的觀賞樹木,它那偉岸、蔥鬱、蒼勁、質樸的特徵,具有象徵意義。使人不禁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就能找到。杜甫卻用一個「尋」字,巧妙地表達了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嚮往之意。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是特寫鏡頭,從祠堂的外部轉乘到內部,內景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是一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而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是何等淒涼傷感。這種轉折使寫景中的字裡行間,寄寓了滿滿的感物思人之情懷:自然界的春天已經來了,可是國家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詩句寄託了杜甫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透過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的折射,他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用這兩句來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這也是詩人之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諸葛亮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統率大軍,佔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積勞成疾,病死軍中,葬於定軍山。這兩句主要表達了詩人對他的惋惜之情。

所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 的「英雄」是失敗的英雄,這英雄也包括著老杜本人。可以說,諸葛亮是和杜甫心靈相通的好朋友。因此,這詩句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

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讚頌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杜甫這位「詩聖」,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靈的詩中聖哲。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軍人物,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歌手,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著鬥士。

同時,他又是「一個可憐、不得志的杜甫」,他才華橫溢,渴望報效國家,可統治者並沒有給他機會,英雄卻始終無用武之地;他是「一位歷經磨難的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過著居無定所,親人離散的日子,在戰爭中東奔西走,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 「一個赤心愛國的杜甫」。他的許多詩篇,字裡行間滲透著愛國的熱誠,也充滿著悲壯的愛國激情。

5樓:羽化登仙的貓

蜀 相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沉鬱頓挫 統體渾成

——杜甫《蜀相》賞析

《蜀相》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後死於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後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裡主持國政二十餘年,立下了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

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裡。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裡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裡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

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並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後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

「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裡指鳥鳴。

這頷聯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遊人也很少來到這裡。

「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一團糟,已被後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並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

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說,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

這正如宋代範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

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蜀相古詩1杜甫寫《蜀相》表達了詩人咋樣的感情或願望

蜀相來 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定源居成都草堂後 翌年遊bai覽武侯祠du 時創作的一首詠zhi史詩。作者借遊覽古dao跡,稱頌蜀漢丞相諸葛亮輔佐兩朝,惋惜他出師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統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寫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報國,嘆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引得千載英雄...

杜甫的《蜀相》一詩屬於哪種文體

杜甫的 蜀相 一詩屬於 七律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 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

古詩蜀相的意思

蜀 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