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別古詩帶拼音,古詩「易水送別」怎麼讀?

2021-03-13 17:19:07 字數 5446 閱讀 6898

1樓:匿名使用者

於易水送別拼音版注音:

cǐ dì bié yān dān , zhuàng shì fà chōng guān 。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xī shí rén yǐ mò ,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於易水送別翻譯: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於易水送別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

《易水送別》一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

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託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

《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髮衝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然後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造了環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

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

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

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於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

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

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彷彿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複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

「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願灑滿腔熱血,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遊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

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

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物件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

」詩人在自然物件當中,讀者在藝術物件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

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詠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目前。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拓了道路。

2樓:黎明的曙光

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惜時人已沒,今日水憂寒。

古詩「易水送別」怎麼讀?

3樓:愛情中的那點事

《於易水送別》

yú yì shuǐ sòng rén、

唐代:駱賓王

táng dài :luò bīn wáng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xī shí rén yǐ méi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譯文: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4樓:多多文哲

cǐ dì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fā chōng guàn 。

此 地 別 燕 丹 , 壯 士 發 衝 冠 。

xī shí rén yǐ méi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

昔 時 人 已 沒 , 今 日 水 猶 寒 。

朗誦詩句的技巧:格律詩的朗誦技巧 一般意義上的格律詩,指中國古典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格」是格式,「律」是聲律,聲律包括平仄和押韻。

格律詩對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都有嚴格的要求。 根據詩的字數和句數的不同,又可分為三種,即律詩、排律和絕句。 律詩:

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律詩每首為八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排律:

也叫「長律」,至少在十句以 上,有長達一二百句的,多是五言,七 言的很少。 絕句:又叫「截句」,是擷取律詩的一半之意。

絕句也分五言、七言。五言 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個字。

1、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與對仗。 平仄,是根據古代漢語的聲調來確定的。律詩的平仄格式是固定的,形成幾種格式。

「平」,在古代漢語中指「平聲」,在現代漢語中則指「陰平」和「陽平」。「仄」在古代漢語中指「上聲』、「去聲」和「人聲」。而在現代漢語中指「上聲」和「去聲」。

詩歌的平仄交錯,可使聲調多樣化,使人聽之和諧悅耳、音韻鏗鏘。 對仗,就是在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每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一聯的前一句 叫做「出句」,後一句叫做「對句」),把同類性質的詞依次並列起來,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絕句不講究對仗,用不用對仗都可以)。對仗的種類有很多種。

押韻,指把同韻母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對句」的句尾處)押韻 不止是律詩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也是一般詩歌所應具備的共同特點。 總之,格律詩講究平仄,注重對仗,注意押韻,有自己的聲律美和形式美。

2、格律詩的朗誦要劃好語節。 凡格律詩都有一定的句數和每句的字數,它是用明顯的格律來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們在朗誦前,應參照詩句的具體語義及每行字數劃分為一定規格的語節來表現它。

語節,相似於**中的節拍,每一語節中字數多,字的疏密度就小,反之,字數少,其疏密度就大,這就形成了語流速度的不同。中國古典詩歌的節奏比較規整,節拍感很強,它們都體現在語節上,而語節的存在正是格律詩的重要標誌。不同的格律詩有不同的語節劃分。

因此,劃好語節就成為朗誦格律詩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重點來看看五言和七言絕句、律詩的劃分情況。 中國古典詩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頓數」,並有規律可循。

一般「五言詩」是每句兩頓,每頓兩個字或一個字,並且主要是第三個字或第五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而「七言詩」則比五言詩增加一頓為每句三頓,其主要是第五個字或第七個字可以一個字成為一頓。實際上,格律詩的節奏主要在於平仄格律,而平仄的安排又是與「頓」相結合的,在頓與頓之間,就形成了一定的語節。

照此說來,我們無須再自劃語節了,按照以上劃分規律不是可以了嗎?誠然,照此規律朗誦是可以的,它可有較強的韻律感、品味感與吟誦感,有時,還可有力地點指詩眼。但有時會破壞詩句中語義的完整性。

因而,從這一角度出發,有些詩可以減少頓數,將五言詩改為一頓,將七言詩改為兩頓。這樣,可以使詩的末尾語義完整,讓人聽得更清楚。 例:

李白的《靜夜思》可劃分為兩種: (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二)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例:

《早發白帝城》 (一)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以上五言詩和七言詩究竟劃分為哪一種更合適,可根據詩文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用在古詩詞賞析中,可用第一種劃分稍好些,因它能較好地體現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特徵。

而在一般朗誦中,用第二種劃分較好些,因它能較完整、清晰地體現詩義,朗誦起來也不過於死板。尤其在詩句的最後三個字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概念時,就更需要用此種劃分法來朗誦,否則會因形害義。

3、押住韻腳 在詩句末尾韻母相同的字稱為韻腳。馬雅可夫斯基曾說:「沒有韻腳,詩就會散架子的。

韻腳使你回到上一行去,叫你記住它,使得形成一個意思的各行詩維持在一塊兒。」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押韻更是極為重要的,沒有韻腳難稱格律詩。韻是詩歌語言**性的重要條件。

例如《春曉》。這是一首格律詩,朗誦這首詩時,應該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詩的節奏。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唸到「曉、鳥、少」時,字音要適當延長,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前兩句是寫詩人早上醒來後看到的景物,朗誦時要用柔和、舒緩的語調,音量不要過大。「鳥」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揚,表現出詩人見到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明朗景象。後兩句寫詩人想起昨天夜裡又颳風又下雨,不知園子裡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讀「花落知多少」時,要想象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可重讀「落」字,再逐漸減輕「知多少」三個字的音量,表現出詩人對落花的惋惜心情。

翻譯:想當年,荊軻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別,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賞析:因為徐敬業用駱賓王的「討武檄文「流傳天下,駱賓王被武則天抓進監牢。但武則天念其才華而不忍殺之,想讓他為朝廷做事,但駱賓王拒絕了,想返回家鄉。

駱賓王非常苦悶:一方面為自己的處境忿忿不平,又不滿意武則天的統治;一方面想為推翻唐朝幹出一番事業,又要念及武則天的不殺之恩。在這種彷徨壓抑中,駱賓王寫出了「易水送別「這首詩。

這首詩雖然名為「送人」,實際上重點卻是借描寫燕丹送荊軻表現出今日送別的壯烈情景,抒懷詠志,曲折地表達了詩人苦悶的心境。

《送別》王維的古詩帶拼音,送別詩王維的古詩要帶拼音的

s n bi 送別 zu zh w n w i xi m y nj nji w nj nh su zh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j ny nb d y u w n nsh nchu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d nq m f w n,b iy nw j nsh 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

急求關於送別的古詩,關於送別的古詩

挑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沈子福之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漿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

送別詩,要原創!要古詩。謝謝送別詩王維的古詩要帶拼音的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贈汪倫 2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唐專.李白.渡荊門送別 屬 3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4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唐.王維.山中送別 5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唐.王維.送別 6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