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對人類做了什麼貢獻,畢昇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2021-03-15 16:36:46 字數 5373 閱讀 2369

1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發明家畢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

畢昇在宋代慶曆年間,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

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矇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但少數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在印刷術問題上不願承認中國人的歷史貢獻,總認為德國人谷登堡為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

谷登堡何許人也?谷登堡(johannesgensfleischzumgutenberg,?-1468)德國人,鉛活字印刷的發明者。

年輕時曾學金工。後從事金屬活字的鑄造和金屬活字版印刷的研究,並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場。2023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

還根據壓印原理製成木質印刷機械以代替手工刷印。顯然,谷登堡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數西方人固執地認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可能是認為他發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機的緣故。

活字印刷術,中學歷史課本上都說是北宋人畢昇發明的,可惜這偉大發明隨著畢昇本人一起被扔進了棺材,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幾乎沒有採用過。從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採用的還是雕版印刷,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泥活字從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否則的話,難以解釋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採用。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的,不是畢昇的泥活字,而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是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促進了資訊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中國畢昇發明的是手工刻制的木/泥活字,西歐是機制鉛活字,並且進行了標準化如字號(即鉛字的大小)。停迴轉平式鉛印機和圓盤立式印刷機傳入中國後開始替代手工印刷(類似我們現在仍可見到的碑拓的拓印工藝)。

2樓:

中國發明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

3樓:陽祥鋒

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讓人類排版效率大大提高了。

畢昇對人類有什麼貢獻?

4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畢昇(?~約2023年),中國宋代發明家。首創活字版印刷術,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也說過:「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狀態。」(弗蘭西斯·培根《新工具》)

大約在公元600年左右的隋朝,人們從刻制印章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究改進,我國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技術比較複雜,一般先選用梨木、棗木、梓木、黃楊、銀杏、皁萊等木料做成版材。

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後,大大促進了古代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了全盛時期。這時,不僅有**的「官刻」和「監刻」,民間刻書業也很盛行,遍及全國各地。當時四川、福建、杭州等地最為發達,刻書不但多,而且精緻講究。

宋朝以後,出現了銅版雕印和別開生面的彩色套印,這說明雕版印刷技術已經達到極其純熟的程度。

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刻一部書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內容很多的鉅著,就得花費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宋太祖開寶年間刊印的《大藏經》,5000多卷,13萬頁,共雕版13萬塊,存放就要佔用許多地方。

第三,有錯別字不容易修改。

而當時的北宋,剛剛由五代十國**割據的局面走向統一,社會生活相對安定,因而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帶來了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興盛,各個領域都有許多成就。

文化的繁榮,就必然要求傳播工具的先進。而雕版印刷術由於上述原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改進印刷技術,已成為時代的要求,而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人物就是畢昇。

畢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他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從十幾歲開始,就進入一傢俬人書坊當學徒。畢昇到了書坊後,勤學好問,很快學會了雕版。

他在學徒過程中,對雕版印刷的每個環節都不放過,努力地學習,對印刷的各個程式,對刻工、印工的技術,都掌握得十分嫻熟。幾年以後,畢昇終於成為一名熟練的書坊印刷工匠。

畢昇從一名學徒升為印刷工匠以後,很快在書坊裡成為一名得力骨幹。他負責雕版印書的每道工序,工作十分認真。漸漸地,他發現了雕版印刷的弊病。

大約在公元2023年左右,畢昇開始著手製造單個的活字,這項工作整整花費了畢昇8、9年的時間。畢昇首先使用木材作為製造活字的材料。但由於木紋不整齊,吸墨膨脹,字面模糊,不能下次再用等原因失敗了。

這次失敗,並沒有使畢昇灰心,他又試驗了好幾種材料,可都不適合用來做活字。畢昇受陶罐上邊的工藝花紋的啟發,開始了製造泥活字的嘗試。

畢昇先把膠泥和拌均勻,製成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小方塊型的泥坯,小泥坯的邊角都抹得非常平整。然後在每個小泥坯上工工整整地刻好文字。畢昇把文字的字畫刻得凸出來,凸出來的部分,厚薄就像古時候銅錢的邊緣一樣。

泥坯細軟,雕刻起來比木頭容易多了。刻好後的泥坯稍稍陰乾一下,再放到火中去燒硬。

這一次,畢昇終於成功地製造出了字畫清楚、不吸水、堅如牛角、烏黑髮亮的膠泥活字。畢昇費了7、8年的心血,製造了上萬個泥活字字印。

在製造泥活字的過程中,畢昇非常善於開動腦筋。他考慮到書中常常一頁之中有好些重複的字,為了方便印書,每個字他一般都刻制幾個泥活字。特別是古書中的「之」、「乎」、「者」、「也」之類的字,用得非常頻繁,畢昇就把這些字分別製作成20多個泥活字,這樣用起來就非常方便了。

有了一套活字印,還不能馬上印刷書,要印書,還首先得把活字製成版。

製造活字版是畢昇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一個重要部分。每次印刷前,他都先拿出一塊鐵板擺好,在上面均勻地撒上一層松脂、蠟和紙灰等具有粘性的物質,在鐵板上面再放一個鐵框,然後照著要印的書稿,揀出需要的泥活字,按順序一個一個地排在鐵框裡面。排滿整整一框,就成一版。

把排好的版拿到火上加熱,鐵框裡面的松脂、蠟等物質遇熱熔化,這時用一塊平整的木板把子印按平,當鐵框內的物質冷卻凝固後,框裡的泥活字都牢牢地粘成一片,而且版面十分平整,最後上墨印刷,就可以得到印刷效果十分好的書籍了。

據說,畢昇用泥活字版印出來的書,「墨若漆光」,非常漂亮。

為了提高印刷效率,畢昇設定了兩塊鐵板,交替著使用。當第一塊版在印刷時,就開始用第二塊版排字。

畢昇在印書時,有時也遇上一些生僻、不常用的字,他就馬上找來一些膠泥,製成小方塊泥幹坯,再刻好所需的字,拿到草火中一燒,一會兒就做成一個泥活字印。畢昇的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迅速。畢昇還做了很多木架,分成一個一個的格子,專門用來存放不用的泥活字。

為了使用時查詢起來方便、快速,畢昇把自己製成的泥活字都按字的韻母分成若干類,並按類排列得整整齊齊。每一韻部的泥活字都貼上紙,並做上記號。揀字時先看記號,再根據記號查出所需泥活字。

畢昇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他創制的泥活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副活字。德國人谷登堡在畢昇泥活字的基礎上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要比畢昇整整晚枷多年。活字印刷術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化的又一重大貢獻。

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優點:速度快、印書經濟合算、書籍***、可減輕勞動強度。

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雖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但由於畢昇是一個普通的工匠,地位卑微。書坊主人也認為他是不務正業。畢昇發明出來的泥活字印刷術被視為不值一提的「雕蟲小技」。

他耗盡心血製作的一套活字也沒能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畢昇積勞成疾,鬱悶而逝,臨終前囑託家人妥善保管泥活字。

畢昇去世幾十年後,他精心製作的泥活字傳到了大學者沈括手中,沈括將其視為珍品,仔細地收藏起來。並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詳細地記錄了畢昇發明印刷術的經過。

泥活字印書,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但這種技術卻由於後人一直不斷地仿效,得到繼續發展。活字的材料也不斷進步,由泥活字、木活字一類的非金屬活字,逐漸過渡到銅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一類的金屬活字。

從元朝開始,直到清朝,不斷有人仿照製造泥活字。

畢昇曾嘗試用木材來做活字,結果失敗了,才改用了膠泥來製造活字。元初科學家王禎成功地製作木活字,他花了兩年的時間自己設計並指導工匠用梨木、棗木製作了3萬多個木活字,並印了《旌德縣誌》一書。為了推廣木活字印刷,王禎把他製作木活字的方法寫成一本《造活字印書法》,附在《農書》的後面,詳細地介紹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方法。

王禎的這本書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敘述活字印刷術的文獻。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很快傳到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後來,印刷術傳到了歐洲。西方人繼承並完善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德國人古登堡創造並採用了鉛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術很快由德國傳到世界各國。

17、18世紀,歐洲在經歷工業革命後,把機器應用於印刷行業,鉛活字印刷走向了機械化,從而西方告別了印刷技術的手工時代。到19世紀,這些技術又傳入我國,很快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術。

當今世界,雖然照相排版印刷工藝日益廣泛應用,但傳統的鉛版仍通行世界各地。這種印刷工藝自15世紀發明以來就成為世界上最基本、最常用的印刷方式。究其根源,其基礎奠定人正是我國的畢昇,其基本原理與畢昇的泥活字原理完全相同。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播揚四海,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畢昇對人類社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以下哪些不是畢昇發明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發明家畢昇(?-約1051)首創活字版印刷術。據沈括著《夢溪筆談》載:

畢昇在宋代慶曆年間,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版一樣印刷。此外,畢昇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

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400多年。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擺脫了矇昧,提高了交流效率,為人類創造文明史奠定了技術基礎。但少數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在印刷術問題上不願承認中國人的歷史貢獻,總認為德國人谷登堡為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

谷登堡何許人也?谷登堡(johannesgensfleischzumgutenberg,?-1468)德國人,鉛活字印刷的發明者。

年輕時曾學金工。後從事金屬活字的鑄造和金屬活字版印刷的研究,並建立了活字版印刷工場。2023年前後用所制活字字模澆鑄鉛活字,排版印刷了《四十二行聖經》等書,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

還根據壓印原理製成木質印刷機械以代替手工刷印。顯然,谷登堡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其作用不可低估,少數西方人固執地認為谷登堡是活字印刷術的最早發明人,可能是認為他發明了印刷字母的活字印刷機的緣故。

活字印刷術,中學歷史課本上都說是北宋人畢昇發明的,可惜這偉大發明隨著畢昇本人一起被扔進了棺材,歷史上活字印刷術在中國幾乎沒有採用過。從宋朝一直到明清,大量採用的還是雕版印刷,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泥活字從技術上根本就不過關,否則的話,難以解釋為什麼連中國人自己都不願意採用。對印刷業產生革命性推動作用的,不是畢昇的泥活字,而是德國人谷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是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促進了資訊在西方的廣泛傳播。

中國畢昇發明的是手工刻制的木/泥活字,西歐是機制鉛活字,並且進行了標準化如字號(即鉛字的大小)。停迴轉平式鉛印機和圓盤立式印刷機傳入中國後開始替代手工印刷(類似我們現在仍可見到的碑拓的拓印工藝)。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重要作用?快!

作為中國古代 四大發明 之一,曾對世界文明程序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

丹頂鶴對人類的貢獻,丹頂鶴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丹頂鶴對人類的貢獻注意體現在文化意義上。豐富了人類文化。在中國曆 沒啥貢獻 不是所有動物都為人類啥啥的 他們又不是奴隸 丹頂鶴壽命長達50年一60年,人們常把它和松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徵。丹頂鶴數量稀少,我國已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由於體形大 顏色分明,很容易辨認。人們對丹頂鶴的知識很早就有了...

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什麼貢獻,袁隆平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有哪些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篇 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