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蒙古包需要蒙古包製作材料 蒙古包的特點 蒙古包的用處

2021-03-19 03:22:13 字數 6047 閱讀 3407

1樓:2088善心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 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 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 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 「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 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以上資料,你壓縮下至50字就可以了

2樓:煩n惱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圍成圓形板,帳頂留一天窗。

3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中文名蒙古包

外文名mongolian yurt

用途蒙古族牧民放牧時的住房

建築風格

中亞建築

地帶內蒙古,蒙古族居住地帶

研究民俗學、建築學等視覺

屬性地方性建築

反映北方遊牧民族生產和生活方式

蒙古包的簡介,特點是什麼?

4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為圓錐形,圍牆為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運輸。

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數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隻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

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多用在蒙古語中「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價效比高:採用鋼架蒙古包 ,首先在**上面比較來說,同樣直徑大小的蒙古包,用木質的**要比我們用鋼架的蒙古包 貴3倍以上。我們採用鋼管全是國家標準鋼管經過鍍鋅處理,永不生鏽。

搭建和拆卸:在搭建安裝方面 ,以往任何蒙古包都不可比擬的 ,最小的鋼架蒙古包,兩個人15分鐘就可以搭建起來 。這個特點極大的吸引了 做夜市燒烤的商家 ,方便,快捷。

保暖效果好:蒙古包採用四層保溫處理,第一層是防雨大化纖帆布,這個布是最好的防雨帆布 ,抗老化,壽命長,第二層和第三次分別是白色保溫羊毛氈和隔熱層,這樣可以是蒙古包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 ,最後則是金黃色的裡子布,進去之後讓人感覺進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般。感覺舒暢。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

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在歷史上,許多東西方旅行家、探險家、學者在他們的著作裡寫到蒙古包,如法國魯不魯乞寫出的《東遊記》等。

5樓:我是黃黃你是誰

簡介: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特點: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稜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裡。

6樓:幻夢

蒙古包簡介: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特點: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稜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裡。

7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呈圓錐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

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草類生長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圓,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圓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一、基本資訊

建築風格 :中亞建築

外文名 :mongolianyurts

中文名 :蒙古包

民族 :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

蒙古包(mongolianyurts)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

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長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部分為:

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

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二、歷史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

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

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線。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釐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

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蒙古包。

三、製作方法及組成

結構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

套瑙蒙古包的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製作。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

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結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線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

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烏尼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那。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

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套瑙,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釦,以便於哈那頭套在一起。

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製作。

哈那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四個,數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的哈那,不說幾尺幾寸。

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十一個皮釘等等(指一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

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

作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

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風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遊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於哈那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一個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

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裡彎,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裡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這樣才能穩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於用三道圍繩箍住。

氈門哈那立起來以後,把網眼大小調節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氈門要吊在外面。

支柱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一部分彎曲。連線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

八---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裡,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一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

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雲多種圖案。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

裁製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頂氈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

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蒙古包的建築特點蒙古包的特點

基本特點 1.價效比高 採用鋼架蒙古包 首先在 上面比較來說,同樣直徑大專小的蒙古包,用木質 屬的 要比我們用鋼架的蒙古包 貴3倍以上。我們採用鋼管全是國家標準鋼管經過鍍鋅處理,永不生鏽。2.搭建和拆卸 在搭建安裝方面 以往任何蒙古包都不可比擬的 最小的鋼架蒙古包,兩個人15分鐘就可以搭建起來 這個...

誰知蒙古包怎麼搭建蒙古包是如何搭建的?

有鋼製蒙古包,還有木質蒙古包。前者的需要鍍鋅管,帆布。這是最主要的材料。後者需要木頭和帆布。這是木質蒙古包的最主要的材料。一般蒙古包的都可以抗8 9級的風速。因為蒙古包呈圓形形狀。不會承受太大的阻力,所以蒙古包可以抗大風。一般蒙古包篷布里面加的都有保暖層,足夠保暖了,蒙古包裡面也可以裝空調。非常暖和...

你們知道關於蒙古包,你們知道關於蒙古包資料?

蒙古包資料現在網上很多的 我就蒐集一些給你吧 分佈在內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農村牧區,部分散居在城鎮。蒙古族發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蒙古 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唐代文獻稱作 蒙兀 元代文獻始譯成 蒙古 歷史上畜牧業生產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形式。如今仍有相當數量的蒙古族從事畜牧業生產。蒙古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