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大將軍不反了皇帝,皇帝只是名號 兵權不是都是在將軍手上嗎 怎麼說皇帝兵政兩握呢

2021-05-31 13:45:54 字數 6003 閱讀 3233

1樓:程yue老七

兵權不全在將軍手裡,如秦代將令虎符,分兩部分。皇帝將軍分別持有。只有發生戰爭才會將另一半給將領。到後來還設有監軍等來制約軍權。而且皇帝也有自己直屬部隊。

2樓:fofa慈愛

1、誰當將軍是將軍說了算嗎?是皇上說了算!

2、士兵的糧餉、裝備、戰馬誰供給?不都是皇上說給就給嗎?

3、士兵聽命於虎符。比如秦朝,調動50人的部隊就必須有虎符。皇帝手裡一個,將軍手裡一個。

兩個能吻合才能調動部隊。這是軍規!你手裡沒這個,士兵是不會聽你的調動的。

秦國的廖毒(宣太后秦始皇母親的情人)想要造反。就是因為拿不到虎符沒法調動軍隊,才被秦始皇輕鬆鎮壓的。

4、皇帝掌握國政這個不用說。但是玉璽和虎符都掌握在皇帝手裡,這是調兵的信物。要不人家士兵憑啥無緣無故替你賣命?

吃的糧、拿的刀、身上的軍裝、發的餉哪樣是你給的?另外,皇帝們也不是傻子,手裡掌握任命大權。自然會找自己信任的人當大將軍。

唐朝的安祿山那是軍權和地方政權全都掌握了,所以反了。比如漢朝的大將軍衛青,權利比安祿山大多了!全國的漢軍都歸他管,但是他是無法干政的。

雖然相當於今天的陸海空三軍總司令。但是還不是皇帝讓他回家呆著就呆著。

噴狗,明白了吧,政治和軍事的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歷朝歷代都有獨特的辦法。因為一直到唐朝前期,兵都是府兵制或者戰時動員。閒時屯墾,戰時徵召集合作戰。

兵見到將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就談不上武將專權。到唐宋交際時,發生了很多武將造反做皇帝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趙匡胤。所以宋以後雖然實行募兵制,但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皇帝還是下盡功夫的。

兵部奉旨調兵,將軍奉兵部的命令指揮作戰。皇帝不下命令武將若是擅自調兵則視為謀反,一律格殺。**軍區的軍隊戰鬥力都是最強的,而且皇帝直接派人監管,在皇帝眼皮底下的軍隊不大可能出什麼亂子。

外面的武將若是調兵謀反,**有足夠的實力鎮壓。明代就是分為五軍都督府,設五個軍區,不可能五個總兵一起謀反。且精銳的直接駐守京師,地方沒有長時間的準備和足夠的兵力是不可能起兵造反的。

最主要的就是將軍有兵在手,但是將軍有很多,不可能一起造反。總有效忠皇帝的。將軍接受的也都是忠誠包裹的思想,陰謀家比例不高,而且做展示皇帝直接排兵部或者親信擔任監軍,一有異動**立刻可以作出反應。

4樓:匿名使用者

皇帝=你爸,鄰居

=大將軍,士兵=你,鄰居叫你跟著他混,反你老爸,我想沒幾個人會聽的,這正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大將軍不一定有兵權,兵權就是虎符,在皇帝手裡,何況你手下的人不跟你大將軍造反,你一個人反啥?反自家的吃飯桌就行.

5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是哪個朝代呀?每個朝代的情況都不一樣,反制的手段也不一樣,1是君君臣臣,這個觀念根深蒂固,2是太平盛世,誰跟著造反?又不是吃飽了撐的,風險太大,3是權利分立,互相制衡

6樓:絿不在

古人都受皇權至上的思想影響

7樓:

皇帝們是封建社會的主體,將軍們受忠君愛國思想禁錮,再有掌握重兵的將軍一般都是皇帝親信或外戚,所以可以說皇帝兵政兩握!

8樓:米蘭易橋

在這個時期

皇帝調兵都需要兵符或者聖旨

將軍只有授予兵權的前提下才能指揮軍隊

9樓:泰培勝王胭

呵呵,你們要分清楚,只有用兵的時候皇帝才把兵符交出來,另一半在軍營,合一起,將軍才有兵權,現在的詞語符合就是這樣來的,沒有用兵將軍只有本部軍馬,記得三國演義,一個前將軍只有二千的本部兵馬,馬岱斬殺魏延,他的本部軍馬只有三百人,怎麼反?何況軍權也不可能一下交到一個人手中,並且出征將軍不允許帶家眷

為什麼古代的大將軍不反了皇帝,皇帝只是名號!兵權不是都是在將軍手上嗎?怎麼說皇帝兵政兩握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不一定的 有的朝代需要兵符 但是很多朝代不需要 比如唐朝 但是這個時代控制將領的主要手段就是 控制軍糧 不給他足夠造反的糧食 還有就是平衡用其他的將領制約他 其次就是將領頻繁掉動兵部知將將不知兵(這在宋朝是用的最多的) 或者安排副將監督 明朝的時候是屯兵制這樣的話將領很容易有造反的能力所以 經常換將領 用文官和太監做監軍來掣肘 還有就是大肆貶低武將地位

1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你們要分清楚,只有用兵的時候皇帝才把兵符交出來,另一半在軍營,合一起,將軍才有兵權,現在的詞語符合就是這樣來的,沒有用兵將軍只有本部軍馬,記得三國演義,一個前將軍只有二千的本部兵馬,馬岱斬殺魏延,他的本部軍馬只有三百人,怎麼反?何況軍權也不可能一下交到一個人手中,並且出征將軍不允許帶家眷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這個時期 皇帝調兵都需要兵符或者聖旨 將軍只有授予兵權的前提下才能指揮軍隊

古代大將軍可以不交兵權嗎

13樓:匿名使用者

兵權不全在將軍手裡,如秦代將令虎符,分兩部分。皇帝將軍分別持有。只有發生戰爭才會將另一半給將領。到後來還設有監軍等來制約軍權。而且皇帝也有自己直屬部隊。

14樓:匿名使用者

總體說來個個朝代的方法不同,尤其是宋朝因為宋太祖黃袍加身當的皇帝,對武將很防備。在宋朝以後程朱理學的儒家思想形成武將的地位慢慢下降,最後已經對政權構不成威脅

古代為什麼可以說造反就造反?帶兵的將軍,手上有兵權。但這不是皇帝給的嘛。

15樓:金小鱗

這與中國古代的兵制有關,在募兵制下,士兵是職業軍人,兵將長期生活在一起,將領與士兵之間極易形成隸屬關係,將領擁兵自重,朝廷很難挾制。高階將領還可以通過收養義子的方式拉攏年輕的低階將領,例如安史之亂中史思明就是安祿山的義子。

一些將領熟諳軍法,用兵如神,愛惜士兵也會得到愛戴。造反失敗的機率雖大,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正是由於唐玄宗實行募兵制而導致的,但募兵制可以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人民的負擔也可減輕,所以北宋改革時並沒有完全放棄募兵制,而是增加了「更戍法」,領兵的將領常常更換戍地,致使「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以避免將領的擁兵自重。而且還將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開致使將領不能無緣無故的調動軍隊,因此,宋以後軍隊造反事情就很少了。

16樓:牙也慈

士兵一般都是將軍帶領

好將軍士兵們都會很服從和敬仰的,什麼命令都會聽而且造反前將軍肯定會給手下灌輸一些造反成功升官的思想我忘了歷史書上哪個朝代,皇帝用類似「分兵權」還是啥,就是將軍每帶多長時間兵,將軍們就互換位置,不讓將兵打成一片,防止造反

不過大部分造反一定也有皇帝的錯,暴君,百姓不富裕等,所以這時將軍也會拉攏一些民兵,使力量更強大

說白了人都是為自己,士兵為了升官,不反抗將軍而早早丟掉性命,百姓為了好皇帝使自己過富日子,將軍為得到權力

1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造反是有不同的,諸侯造反,比如說漢朝,皇帝說白了就是一個最大的諸侯,剩下的底盤都在其餘的諸侯手中,兵當然也在人家手中,後來獻帝和武帝才逐漸收回兵權,而且造反都是有大勢的,比如說朝代積病,皇帝無能,諸侯做大,一手遮天的情況下

比如說你是皇帝,我是諸侯,我在自己的封地裡招兵買馬,你是不是得想辦法把握削弱,但你還不能太過頭,因為還有其他諸侯看著呢,你以過分,觸及我底線我找個介面不就反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資訊不發達,不能像現在這樣,經常會用軍區領導過來視察,一般能早飯的都是些封疆大吏,想什麼刺史、都督之類,士兵的軍餉是有朝廷播下來的沒錯,但是是有他們的直接領導發到他們手裡的,如果我常年駐守在一個地方,那裡的士兵就會只認識我不認皇帝,因為我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所以宋朝時為了穩定邊疆,大將一般不允許長時間駐守一個地方,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認兵的局面,雖然隱患去除了 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卻大打折扣!

像吳三桂,一開始駐守山海關,天高皇帝遠、下屬只知有總兵,不知有皇帝,就算是造反,訊息沒有個十天半個月也傳不到京城!而且天下大亂,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為什麼哪個皇帝都想撤番?

因為藩王的存在對皇帝來說是一種直接的威脅,他們手握重兵鎮守邊陲,連年征戰,掌握一方軍隊、財政、稅收、民生!軍隊不再是朝廷的 而成為了邊關大將們的私有財產!

19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想知道具體詳細的答案,但我只知道大概的,那就是天高皇帝遠,皇權有時薄弱啊

20樓:匿名使用者

唐玄宗以後實行 將兵法,兵由將帶,兵聽將令就很自然了

21樓:匿名使用者

你爸爸要打你需要理由麼?同理

22樓:四皇香克斯時代

提問者這是變法的想造反,不知道如何造反對吧,關鍵是你能造的起嗎?

古代大將軍被奪兵權很容易,親信和下屬為什麼都不救

23樓:小豬佩奇社會

通過權力的施壓,比如君主對大臣,可通過剝奪調兵信物剝奪軍權,如虎符等;

通過職位調動,比如把掌握兵權的大臣調動職位,變成文職或者也是軍事崗位,變成空架子;

直接打入監牢;

通過君主權威,直接奪;

在帶兵的時候要想多兵權,可以直接把大將殺死,掌握兵權或者通過權謀讓皇帝施壓,有下面的副將掌握兵權。

為什麼在古代有兵權就可以不聽皇上指揮,那些小兵就只聽將領指揮,古代的士兵到底忠於將軍還是忠於皇帝

24樓:夜襲

要看實行哪種兵制——府兵制,則皇帝掌握實權,將領無法控制士兵;募兵制,則將領與士兵長期相處,易形成割據勢力。

到宋朝,則兵將時常分離——將領定期更換駐地,士兵則不換,則實權仍在皇帝手中。且出戰時由皇帝點將,專屬部門撥人數,將領只負責領兵、練兵。

若將領能與士兵長期生活在一起,同練兵、同作戰,則士兵當然以頭為重——崇拜和忠心、感情嘛。所以皇帝沒將軍有威信。

所以,這種情況下,士兵更忠於將軍。

若將軍不能長期與士兵在一起,如定期更換駐地,則士兵更畏懼皇帝而不是那個幾個月後就見不到面的將軍——士兵也就會更忠於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

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佔據主動。

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賓士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25樓:得民心則失天下

軍隊不是國王,但卻是擁立國王的人!先介紹一下說服別人的三種**——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想改變對方的行動和思考方式,必須掌握以下三種**:

①邏輯②情感

③信賴所謂「邏輯」就是闡述自己的理性思維。要說服人,僅僅靠邏輯理論遠遠不夠。一方面,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不顧及對方的感情,不管你的理論多麼正確,對方都不會接受你說的話。

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取得對方的信任,那麼不管邏輯多完美,語言多煽情,也無法說服別人。因此,成功地說服他人去行動,必須綜合考慮以下三個要素:

行動(或思想改變)=理論×情感×信賴。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個,都激發不了別人的行動或實現別人思維方式的轉變。

對應1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友誼而戰。人是感情動物,將軍可以各種感化,吳起為士兵吸臭腳丫。有兵權的將軍與士兵相處時間久,當將軍收買人心之後。士為知己者死。

2 士兵打仗不單是忠誠而戰,更是為了生活而戰。糧餉是將軍給予,當**財政緊縮賦稅過重之後,士兵出於邏輯的比較,也比為**打仗更有利益。民以食為天。

3 士兵打仗不單是為了忠誠而戰,更是為了正義而戰。一定將軍已經在士兵面前樹立了足以信賴的高大全形象之後,齊威王大斗出小鬥進。」紂王昏庸「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所提出的四美德,正義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智慧、勇敢和節制。

可以說,正義是涵蓋了我們社會生活的首善。

所以……將軍」弔民伐罪「……群眾「水深火熱」……士兵「現在三軍無主,我們更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

其實根本原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實不過是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劊子手。與其讓你賭彩,不如我賭彩。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宋朝以來的雙首長制:文官監視將軍。將軍無權提拔粉絲。否定第一條。文官不會帶兵打仗不足為懼。

古代的皇帝是怎樣控制有兵權的大將軍的?曹操等許多三國裡的人都做的不好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吧兵權交到心腹的手上,其實也就是吧兵權握在自己手裡,對於沒把握的將領,一般將其家屬滯留京城,來防止將領出徵之後出現叛亂。三國時期,或者很多朝代都一樣,皇帝是通過平衡來限制世家階層掌握兵權的,三國一般情況下都是會放權給領兵在外的將領,而三國時期,怎麼說呢,那時候的人比較忠信吧 現代...

東漢大將軍何進為什麼最後被太監殺了

防範之心低,身邊沒軍隊 東漢權臣何進身為將軍為什麼被太監所殺 要誅殺十常侍被十常侍知道了,所以要涉及殺死何進。何進這個人自以為是,不聽人勸,以為自己是大將軍,沒人能夠弄死他,最後一個人進入宮中,被太監一起殺死了。行動之前走漏風聲被十常將計就計侍反伏擊 大將軍何進為什麼不聽取曹操的建議,而聽袁紹的 首...

有皇帝,害怕大將軍奪權,就擺下酒席,婉轉的讓個位將軍辭官回鄉。這是什麼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的 杯酒釋兵權 這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故事中的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的故事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一 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 地點 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 人事 補上 人生 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