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菩提心有什麼殊勝的功德?而行菩提心的堅定誓言應該如何引生

2021-03-20 05:01:46 字數 5082 閱讀 5757

1樓:架豆翼

行菩提心有得解脫的功德,也可以說功德無量,但今生不能好好如法修行,有菩提心也無法解脫,但對菩提心的誓言只要堅定,且堅定的如法修行,那麼你的清淨廣大菩提心就是佛心,你的清靜無偽堅定行就是佛行,只要儘量將你所知道的引生方法做好就會有效果,你就在行佛行,行菩薩行,行濟世行。太虛說:「清淨為心皆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你的發心不離菩提心功德就是如此廣大!

阿彌陀佛

怎麼樣才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你要自悟,其次你要悲憫,像佛陀對待所有眾生一樣。最後你要立下某方面的巨集願,用你的菩提心感染他人,幫助他人渡過彼岸,共入佛土。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有信、願、行!所以先要信,方有誠,要有願,才能發菩提心!

4樓:匿名使用者

先要感悟眾生的疾苦,然後以真誠慈悲之心方能發那菩提願!

願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信願行三資糧。怎麼只講願行,信呢?信為道源功德母,不能起信,哪來的功德?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慧度。不能信入,無以能修願、行。

勝義菩提心·什麼是勝義菩提心?什麼是願菩提心?什麼是行菩提心

6樓:匿名使用者

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菩提心分為二種: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種子。

菩提心是成佛之要、解脫之本、證悟之實相。習修佛法,首先是皈依發心。問:

發心是什麼?答:發心,是利益一切眾生,是欲求成佛解脫。

但解脫非有一個我解脫,非有一個非我解脫,因為你本自解脫,只是你尚未證悟解脫。發心的「發」,是願,願一切眾生解脫輪迴之苦,成就菩提;發心的「心」,是一切善惡道法的所依,究竟說本覺心未達到見到位、證到位前是阿賴耶識八聚識的分別心。此心通過發心獲得希望成佛解脫的願望所依之處。

發心的本體,是本體覺明、本「基」。二種菩提心中的願菩提心的「願」,是利益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輪迴、希求成佛;而行菩提心是意樂的趣,即於菩提心生起意樂、歡喜,能從心中生起利益一切眾生而意識心生出歡喜,行菩提心是這種樂趣的行為。菩提心又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所謂菩提即是「諸法如虛空般無相,本來光明清淨」。勝義菩提心是究竟菩提心,是無二一體的本覺心、本始「基」。諸佛證悟菩提心,是證悟本覺心與無二的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是眾生未見到、未證到本覺心性前有分別意識的菩提心,有緣起的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因意樂一切眾生解脫利益、成佛而緣起,這種意樂僅是成佛之種子,還有眾生未解脫及成佛分別的相,故未達究竟。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本心無差別,都是成佛之基、道、果,不可認為世俗非勝義,菩提心自性圓滿,本來究竟,與覺性無有差別,只是以眾生髮起菩提心之意樂趣尚有世俗、勝義而假立的所謂分別。

菩提心的發心分為四種:資糧道加行道的信解發心、一地菩薩至七地菩薩殊勝清淨意樂發心、三清淨地之異熟發心、佛地之斷障發心。也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種發心。

觀修六度也有六種發心,觀修十度有十種發心。善天言:「如是當以內在真實禪定觀修十種菩提心。

」按地道分,共有二十二種比喻發心。《現觀莊嚴論》中雲:「如地金日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曰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共二十二種」。

按次第而說,《現觀莊嚴論》雲:「欲樂、意樂、殊勝意樂、加行、佈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靜慮度、智慧度、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資、隨菩提分法、大悲與勝觀、總持與辯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菩提心的重要性

7樓:謙慕y顄籄

修行的過

程就是一個懺罪、積資的過程。對於凡夫來說,清除業障、積累成佛資糧的一切竅訣中,最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要想證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強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們花很小的功夫,獲得最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無菩提心攝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別!!!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整個佛法的精華歸結為三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雲: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濟群法師在《漢傳佛教的反思》裡說:「大乘本是積極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國卻給民眾留下了消極出世的印象。為什麼會這樣?

歸根結底,正是因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們一直認為大乘經典便代表著大乘佛教,學習大乘經論自然便是大乘行者。豈不知區別大小乘的關鍵在於發心,在於是否具足菩提心。

因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觀漢傳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對菩提心不夠重視。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門,似乎只是為大菩薩們所說,與個人修學並無關聯。

」「鑑於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我認為,未來的佛教發展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門的修學必須以菩提心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匯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淨空法師也說:「發菩提心比唸佛還重要!」

「《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不發菩提心,單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唸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

為什麼那麼少?(就是)雖做到一向專念,(卻)沒有發菩提心。」

「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發願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們要仔細去思惟**,不能夠含糊念過。」

《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中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

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記住,前面還有一句話,「發菩提心」。你要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西方淨土雖有四土之輩,然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要件。不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勝。(《怎樣唸佛往生成佛》2023年4月講於洛杉磯)

「《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說一句老實話,真正發菩提心,沒有唸佛也能往生。

」(《地藏經講義》)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師時皆合掌當胸,但說到他的根本上師金洲大師時,雙手合什於頭頂上並流下眼淚,呼喚上師的尊名。他的**不解地問:「尊者,為何偏偏在說金洲大師時合掌於頭頂,難道其他諸上師都比不上金洲大師的功德大嗎?

」阿底峽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師都與佛無別,功德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對我的恩德不一樣。我現在心中有的這一點點菩提心,全都有賴於金洲大師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對我的恩德最大。

」發菩提心者是世間最尊貴的人。經中說:一有人發菩提心,大地就會震動,諸佛寶座也將顫動。因為大地是有情共業的力量所感,發菩提心者將引導無量有情,動搖輪迴,大地無法承受而產生震動。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

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三殊勝修法》慈誠洛珠堪布)

《菩提心略修法》(慈誠洛珠堪布)中說:「出離心與菩提心,是凌駕於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

」「華智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佛陀曾經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

為什麼只須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剎那間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淨,同時也能圓滿眾多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

也就是說,即使既沒有單獨脩金剛薩埵等懺悔的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

「在《經莊嚴論》裡講,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入地獄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輕微,歷時很短,不同於其它的地獄眾生;在感受這些痛苦的同時,他也從未捨棄過利益眾生的決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從夢中甦醒過來一樣,地獄苦報便會立即結束。」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無須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一天早晨,阿底峽尊者說,在印度,他的一個修喜金剛的**墮入了聲聞的滅定。尊者身邊的侍者就問,修喜金剛怎麼會墮落小乘道呢?阿底峽尊者講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剛,也有可能墮入小乘,也有可能墮入惡趣。

那麼,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究竟是什麼呢?阿底峽尊者強調,其差別只在於是否發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差別了。」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要點(七殊勝)。菩薩行持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要點。這七要點又可歸納為三要點。

如果具足此三要點,哪怕一個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則,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這三要點是「前行發願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迴向殊勝。

」所以,若無菩提心統攝的發願殊勝,任你念佛唸到風雨不透,也不會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報不夠,唸佛能夠相應嗎?

再說,修菩提心並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斷念佛,我們平常時時都可以觀修。

關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在經論中有著廣泛的教授。如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入菩薩行論》、《佛子行》、《普賢上師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菩提心的基礎。

這裡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1什麼叫願菩提心,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什麼區別

入行論講記 裡面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 什麼叫願菩提心呢?第一個條件就是要以大悲心來緣眾生,第二個條件是以智慧來緣眾生獲得佛果。在具足這兩種條件的前提下,我們發願 從現在開始,我要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 這就是所謂的願菩提心 什麼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發願的基礎上去做這件事,在實際行動中不離六度萬行,這叫做行...

發菩提心的目的是什麼

知乎五 如何發菩提心 佛 學佛,必須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誓願,也就是要產生一種覺悟成佛,救度眾生的心性狀態,這種發願成佛的願力,在初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修法來發起 世俗菩提心 並使之堅固。勝義菩提心必須依靠破法執才能發起,不一定需要某種修法,但是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最好依靠一定的修法。發菩提心作為...

什麼是淨土宗的菩提心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 彌陀經要解 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