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的「無為」有什麼區別

2021-03-22 01:01:40 字數 3579 閱讀 6869

1樓:風翼殘念

1、方向上的不同:

《老子》的無為從歷史經驗來,主要講政治上怎樣「無為而治」,無為的目的是為了「無不為」,「無不為」恰恰是最大的有為。

莊子主要講人生上的無為。在上面所引的關於渾沌的寓言中,倏忽是很快的意思,暗指人為造作;渾沌是指混合不分的狀態,暗喻自然無為。寓言通過倏與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壞事,來強調天道自然無為,反對把人的意志強加給天地萬物。

2、目標不同:

《老子》講的「無為」不是無所事事、消極懶惰,更不是裝呆,而是試圖通過無為達到天下大治。《老子》以「無為」思想要求統治者不要放縱自己的貪慾而壓榨人民、役使人民,提醒社會成員之間也不能因自己的貪慾而你爭我奪、損人利己,這樣才能社會清淨安寧。

在莊子看來,人與天地萬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莊子形象地說,牛馬生來就長了四隻腳,這就叫天然;而用繩索套住馬頭,拴住牛鼻子,這就叫人為。莊子要人們不要以人為去毀天然,不要以造作去損害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無窮之名。

然而,世人往往違背其本性,偏要認為造作,賣弄機巧聰明,迷戀繁文縟節,追求浮躁虛華,不僅使物的真性喪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喪失殆盡。

按照莊子的看法,道德、智慧、典章制度、財貨、**、工藝等等構**類文明生活內容的社會現象,都是對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破壞,都是對安寧的天下的擾亂。

因而,都是應當取締的物件。莊子認為,無為的本質就是順應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去除一切人為造作。

莊子的無為生當亂世,主張「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認為,無為才無害,無為才能免害,螳臂當車的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

3、思想不同:

但是老子的無為思想在政治上也有流弊,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從陰謀權術的角度來改造《老子》無為思想。他說,統治者應該居於深宮之中,表面上清虛無為,實際上無所不為,臣下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韓非子看來,厲害的君主都是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這叫「居陰為陽」,主張統治者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讓老百姓感到莫測高深、不勝恐懼。

在莊子的「無為」論裡面,我們看到能動的、社會的「人」完全被寂靜的、自然的「天」所吞沒,荀子曾經批評他「蔽於天而不知人」。

但也應該看到,在莊子的時代,文明所帶來的快樂享受,只會被統治者佔有,而創造文明所需要付出的艱苦的體力和智力勞動,只能落在勞動者身上。

莊子憎惡這種現象,所以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上用無為理論對之作了批判。而如果從更廣闊的天人關係上看,現代社會人類以科學技術征服自然。

帶來巨大物質利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作用,莊子的無為思想對我們無疑是一副清醒劑,為我們消解人與自然的對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

擴充套件資料:

「無為而治」的光輝歷史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被統治者用於治世,曾經取得輝煌的成就。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貞觀之治」就是有力的證明。

據史載,文帝猶有親民近民之美、慈恕恭儉之德。以百姓之心為心,而與民休養生息。漢惠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囿、車馬和服飾,在劉邦為帝的基礎上一點都沒有增加,凡是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

有一次漢文帝想建造一座露臺,找來工匠一計算,需要上百斤**。漢文帝說:「這相當於十戶人家的產業,實在是太貴了」,就沒有動工修建。

每當有天災人禍、邊境不寧的時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心性,進行懺悔祈禱。

他廢止了肉刑和誹謗朝廷的罪名,招賢納諫。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

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

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還下詔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文帝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銀、銅、錫,只用瓦器;沒有高大墳塋,保持山川原貌。文帝的遺詔說:百姓只需服喪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諸事。

後宮眷屬,夫人以下的宮女全部都遣散安置回家。

漢文帝在治國方略中採取德信寬容,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

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廢除了祕密監視,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當惠文帝聽說祝禱官在祭祀的時候只為他祈求而不為百姓祈求時,他氣憤地說:這不是加重我的罪過嗎?昔日先王獻祭從來不求自己的福份。今後祭祀上天,不得為我祈福。

文帝之子景帝繼位之後,在竇太后的督責下,依然持守黃老學說規範心身而治國。當時人心純樸,天下豐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時,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

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由此可見。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稱這段以黃老學說治世而帶來的繁榮昌盛的歷史時期為「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尊崇老子的「無為」思想治理國家,創造了「大唐盛世」。一部《貞觀政要》,記下了李世民尊天順道、大治天下的寶貴經驗。

有一次,魏徵上奏李世民:「君王被神所器重,掌國中之大權,受到極天一般的尊崇,所以一定要居安思危,遠離奢侈,以簡樸為本。君臣無事,鳴琴垂拱,不言而化(引《老子》)。

何必勞神苦思,生很多事,管很多事,用盡聰明能事,卻背離了無為之大道呢?」。李世民答曰:「真是好啊!我讀你的奏章,通宵達旦,忘了疲倦。」(《貞觀政要·君道》)

李世民問大臣王珪:「後來的帝王不如先前的帝王,這是為什麼?」王珪說:

「古代的帝王一心崇尚清靜,以百姓心為心(引自《老子》),後來的帝王則不顧損害百姓,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李世民回答說:

「是啊,我日夜孜孜以求的,就是清靜,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五穀豐年,百姓安樂。治理國家就像栽樹一樣,不去搖晃樹根,枝葉才會生長茂盛。

君王清靜了,百姓怎麼會不安樂呢?」(《貞觀政要·為政》)

唐太宗貞觀二年,有公卿啟奏說:「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卑溼,請陛下為自己建一樓閣以居之。」太宗回答說:「朕的身體確實不宜居住在卑溼之地,但是若是答應了你們的請求。

花費又太大了。當年漢文帝要起露臺之時,因珍惜物力而沒有動工,朕的德行不如漢文帝,而花費卻比他還多,我看還是算了吧。」公卿啟奏再三,唐太宗最終還是沒有答應。

貞觀二年,關中遇到旱災。太宗對侍臣說:「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

朕德之不修,天當責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我聽說有賣兒女的,朕很憐憫他們」。於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宮內的金寶贖回所賣的兒女,還其父母。

貞觀初年,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幫我做些灑掃之事,要那麼多婦女有什麼用呢?」於是將後宮及掖庭前後三千餘人放出宮外,為他們擇偶。

據史所載,當時:「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最為歷史家所稱讚。西方的漢學家對中國的皇帝從來批評的多,但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幾乎都是一致地褒揚。

633年,縱獄囚應死者390人歸家。

命令他們秋後自來就死,至期皆至,如是全部赦免。白居易曾寫詩歌頌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杜甫也有詩曰:「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

2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老子作品:《道德經》,主要思想是「道」的思想;「無為而治」;辯證法。

莊子作品:《莊子》,主要思想是「效法自然」。

(2014·**)「無為而治」觀點體現老子的思想主張。

莊子和老子的主要區別是什麼,老子與莊子的區別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經 又稱 老子 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啊?

無為 就是不做復任何違反自然規 制律,又反對 以智治國 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漢朝初年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以及秦朝的橫徵暴斂,唯有在上者無為,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老子 第五十七章中 自化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自三代以下者,加以運用才能達到的...

莊子的思想主張老子莊子主張什麼思想

莊子的思想,可分為三個主要內容。一 無為而治。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 也包括所有人 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