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無慾無求,為何還要苦苦追求成佛

2021-03-22 01:38:18 字數 5800 閱讀 4720

1樓:匿名使用者

達摩祖師悟性論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

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

悟解滅煩惱。非無煩惱。非無悟解。

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

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

皆由眾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

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右掌與左掌。

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

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

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

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

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

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

若眾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現。修智慧即報身現。

覺無為即法身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

斷惑修善雪山成道者。報身佛也。無言無說湛然常住者。

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

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據人智有上中下。

下智人妄興。福力。妄見化身佛。

中智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人妄證菩提。

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

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經雲。佛不說法。

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

眾生造業。業造眾生。今世造業。

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

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

經雲。諸業不造。自然得道。

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

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

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

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

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

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

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

即後心無報。亦安得妄見業報哉。經雲。

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

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

是名一闡提。解聖法者。名為聖人。

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

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

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雲。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

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

但欲遠求外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

由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

臨飽愁飢。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謀其前。

不慮其後。無變當今。念念歸道。

2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無慾無求是成佛的手段。佛實質上是指有大智慧的人,洞悉「理」的人;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佛教認為,要從你自身出發——要讓你的心很純淨,沒有任何的汙染,這樣你心中的大智慧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無慾無求可以認為是清理心中雜物的過程,當心如明鏡,自然就會成佛了。

事實上,禪宗一直都在批判世人「追求」成佛。佛陀達到佛的境界,其實是無意識地。當你的心很純淨,某天某個時刻你就會發現自己業已洞悉了「道」。

3樓:情字當忌

無慾不是什麼慾望都沒有,無邪欲惡欲。什麼慾望都沒有什麼都不想,和木石有什麼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成佛時如何做一個人格完善的人啦

5樓:匿名使用者

無慾無求,那只是迴歸本然,不是追求能夠得到的。

6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解脫、為了清靜佛教只是教你無慾無求,並沒有教導你不要相信佛

7樓:匿名使用者

不求是不知道無求的,只有求到了,才知是無所求的。

佛教無慾無求,為什麼要追求成佛,追求各種佛的偶像崇拜呢?

8樓:每日修一善

西方宗教徒總是攻擊中國人拜佛、拜神、拜祖宗。要知道,中華民族的祖宗一點都不比西方人愚痴。

比如我們出遠門工作,拿著父母的**,有空拿出來看看父母的形象,心中溫暖……**雖然不是真的父母,難道拿出來看看,思念父母,有什麼不對嗎?佛菩薩像也是如此,雖然不是真佛,但佛菩薩像可以代表真佛菩薩,我們思念佛菩薩,禮拜佛菩薩,難道不是很好嗎。

9樓:史真香噴噴

當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執著,妄想,分別,就是大覺悟者,佛,世尊等等名稱,這些稱號都是凡夫給覺悟者取得,又不是佛菩薩給自己取得名字,佛菩薩心如止水,一塵不染,何來名號的執著。

比如金剛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初果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追求拜佛,是現在人已經曲解佛像的意義何在, 拜佛是為了靜心,去除傲慢心,嫉妒心,嗔恨心的一種修行。

不過現在的人,拜佛是為了發大財,求婚姻,求生孩子,或者求福報等等利益。

師兄說矛不矛盾。

阿彌陀佛

為何佛教教導大家無慾無求,但是法師本身又要有追求去普渡眾生?

10樓:

對的,所以普渡眾生的大乘佛法是不主張過早斷欲的

11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放下(有欲見)。

放下(無慾見)。

放下(有欲無慾的分別見)。

如是名為:無慾。

放下(我修功德)的心。而廣修一切功德。

放下(我修智慧)的心。而深入般若慧海。

放下(我修禪定)的心。而修甚深三摩地。

放下(我渡眾生)的心。而普渡一切眾生。

如是名為: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12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師兄,欲和求指的是心。以這樣無慾無求的心,實際是很方便的說法,對於發無量慈悲大願,誓救有緣眾生解脫一切煩惱痛苦生死纏繞的法師來說,他們不但是無慾無求之心,更是無執無住之心。

以這樣的心來行一切因緣事。而並不是說,達到無慾無求、無執無住之心境就如同木石瓦塊一樣,沒有任何妙用。這是修行的誤區!

我們眾生總是安立一個我,產生人我對立,一直都站在自我的立場上。而這些發願行持的**師大德們,他們放下自我,一切皆為眾生。可以說是無我的大菩薩!

我們感恩那些發願救度眾生解脫苦海的一切**師大德!沒有他們無悔的付出與慈悲的救渡,苦難眾生何時有一個出路?

你說是嗎?師兄

13樓:海印放光

無慾無求,是指無貪慾無貪求。

我們求學,求知識,求佛菩薩保佑,求成佛,這都是正常的追求。正如普賢菩薩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這些為眾生服務的願求,恰恰是佛教的宗旨。

14樓:王琛琛

無慾 是對物質 和食慾色慾而言

名 會讓人心生妄動

心態不穩,不安靜,所以也要戒除

食慾就是殺業,因為要吃肉

色慾會導致人饞肉,所以會加重殺業

所以無欲則剛

人只有在無慾的情況下才能能力和精力去普度眾生

15樓:匿名使用者

善友,無慾無求是相對於真實情況而做出的正確抉擇,這個不是佛教的要求,因為要想得到好的果報,要想不生活在矛盾和四面楚歌中無慾無求是最好的方式。

為什麼這樣說哪?因為一切存在都是因果執行的,必須具備原因有滿足因成為果的條件才能夠產生,比如種樹,那麼此果產生之後也為將來謝落創造了條件。正因為如此所以一切存在都是無常的,人有生老病死,樹有花開花落,如果人都過分的去執著的話,就會在老病死和種種逆境中帶來心靈的苦痛,恐懼,傷心,難過。

甚至有的人不安於這些逆境幹一些惡事,使自己的處境更加的險惡也為將來帶來慘痛的果報。

所以好的不可沾沾自喜,壞的不可自怨自哎,一切終將過去,面對這一切好的方法就是在一切境界中無慾無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時來我用,時過我隱,笑看風雲。

如果沒有以上透徹實相的智慧的話,那麼就會如世間那些人最終在有我有人有眾生壽者中產生種種的分別,在未來還是會為了達到他所謂的「主義」「思想」等造出更大的惡,因為會黨同伐異,如十字軍。

佛教大乘修行中講究普度眾生,普度眾生是因為眾生不安於種種好壞的境遇,心如野馬,並在這些順逆境中不斷的貪求,帶來惡的果報,菩薩具備大悲心和智慧,智慧使他們能夠明白實相,大悲使他們能夠幫助眾生明白實相,使眾生能夠得到好的果報,幸福的甚至解脫的乃至成為等正覺的果報。

悲智是成為菩薩必須具備的條件,沒有悲的話就如小乘一樣灰心滅智,入無餘涅槃,沒有智的話也度不了眾生,所以經典中強調悲和智的增強。

成為菩薩也是需要欲,但是是善法欲(如你說的求知慾),是基於大悲心不捨眾生,大智慧透徹實相的善法欲,和眾生的慾望(根本是財色名食睡)完全不一樣,所以結果不一樣。

綜合上述,菩薩的欲是**於大悲心,因果和般若,所以是需要的,能夠自利利他的,和普通人講的欲是大不一樣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學習佛法是解脫煩惱,認清自我。法師未開悟時,由於自私自利,貪嗔痴慢惡習嚴重。非常煩惱痛苦。

通過多年佛經的薰陶,對佛經的領悟。已經消除了這些自私自利(同時也就沒有了煩惱痛苦)由於感念佛恩廣大,深受震動感染。轉而自己也發起了救苦救難的菩薩心即開悟後的菩提心。

所以要去普度眾生。這正是本師對我們的讚許之路啊。

就如同我們肯定要工作養家的,可以選擇一條惡行之路。即偷盜搶劫,也可以選擇一條利人利己的善行之路。學佛我們就有了善思善行。

利人又利己。今生做菩薩,來生做佛祖。不是很好嗎。

不要給佛教想象成讓做木頭,石頭,那不是佛教。而是外道。無慾無求指的是消除自己的貪心。

從而漸漸引致菩薩願行。

17樓:匿名使用者

對於整個佛教來說是普渡眾生,具體到某個佛(菩薩,比丘)是隨緣度化。

18樓:匿名使用者

名利色是建立在 有知識的層面上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拜託 無為而治 是道教的 不是佛教的 佛教是因果輪迴和緣

20樓:匿名使用者

法師如果求的是度化眾生,那正常。如果求的是名聞利養,那不正常。

如果是求解脫的,那是可以的。如果求其他都不值得鼓勵。

佛教 無慾無求,那麼他們要達到這種心態算不算一種追求?

21樓:夜輝ぬ君麻呂

無慾無求其實就是無情無意

對自己的親人,一切所關愛的人都無情

對世間所有的東西都無意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極其無趣且無聊的境界。

我想試問一個人如果無情無意了,那他還有什麼理由活在這世界上?

他沒有追求,沒有目的沒有想達到的東西,那麼!他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這和一頭牛一條蟲,有什麼區別?

都說高僧可以無慾無求,那就試問`我不殺伯仁而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又是出自何處?佛門中人以此句來表達佛祖的仁慈,而這種要救人的慾望,就是不一種慾望了麼?

其實萬物相生相剋,語言這種東西亦是如此,換一個角度,看相同的問題,結果不一定會相同。用物理中的說法就是,參照物不同,所得的實驗結果也不同。

這種追求定價的標準就是在於你怎麼看,看透了,自然也懂了。

很顯然,我現在的追求就是要你那100分。

22樓:匿名使用者

無慾無求主要是道家在講。佛家主講,無生無滅則寂滅,寂滅則涅盤。一般來說,開始階段是在追求,後來發現追求不來,就要隨緣,這就是第二種境界念起不隨,這樣自然達到無生無滅。

有人用第三種境界,觀察欲求,所以他們不是在追求什麼,只是無聊地看著那些比他更無聊的東西在生滅,沒有mm會認為一個無聊的gg是在追求她。

為什么你會無慾無求,為什麼你會無慾無求?

因為發現自己其實想要什麼或者想得到什麼都無法得到,然後在你努力嘗試了好久之後,發現還是無法得到的時候,就會無慾無求了。因為你感覺自己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長期處於一個穩定的狀態,所以對很多東西都沒有什麼慾望,長期是這種的感覺。嗯,因為最想擁有的東西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對其他事情也就無慾無求了,當自己...

無慾無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無慾無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這是一個至少可以得到上百種答案,並且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問題。在這裡,我們也無意說服誰,只是想介紹一種可能是代表著未來主流價值取向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人類的最大願望與最崇高的追求不是獲得金錢,也不是獲得地位,而是把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這一理論認為 我...

無慾無求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無慾無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無慾無求只是形容一個人的境界高而已,並不代表最終。因為這個世界沒有回最小也沒有最 答大,小數點後面可以有無限位,阿拉伯數字也可以寫無限個。既然沒有無限大小就沒有無限的高低。並不是真的就無慾無求只是很多東西對一些人來說想要太簡單了,太簡單的東西就不會珍惜了,所以一些人追求的道是心地,是福報。沒事的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