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分管理理論的依據是什麼?國外古代管理思想發展階段有什麼特徵 提出哪些主要管理思想

2021-05-20 22:44:31 字數 4918 閱讀 4566

1樓:匿名使用者

據我所知管理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興起,並在二戰後形成完善具體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的。

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古代著作中稱得上「管理思想」或者「管理理論」的,說實話有很多,但即使是作者本人也對此不甚了了,只能說是一些零碎的想法,根本是不成體系的。

對此的研究只可作為借鑑,因為管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是以具體的事實分析為依據的,需要的是真實的樣本、具體的分析和可靠的結論,而先賢們只能提供一些思想上的靈感。

研究所謂「古代管理理論」的人,就我所知,只是一些拾人牙慧,熱剩飯之輩,就某件事例或者言論演繹一番,並無任何理論和事實的具體分析,作者寫的很爽,讀者看得很黑皮,最後還是什麼也沒有學習到。這種人吹牛是很厲害,但真正給他一個小團隊來帶也怕是力有未逮的,所謂的「紙上談兵」就是這種人吧。

2樓:匿名使用者

劃分管理理論的依據是什麼? 這個問的很不明白。是不同階段 還是不同派別。

你想要的答案在 西方政治學說史 這本書裡有你要的全部內容。。講述的是管理理論的發展及不同時期 任務的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說的不很清楚啊。找本管理學原理看吧,國內的教材週三多的可以,國外的羅賓斯的不錯。

簡述國外管理思想發展的五個階段

管理學 簡答題 管理思想的發展可分成幾個階段?

4樓:2088善心

三個階段,簡介如下:

工廠管理(古典管理)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物件,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這種效率觀被愛默森提升為以組織手段來提高效率, 又被庫克進一步推廣, 在非工業組織中傳播效率主義

隨著統計方法、數量模型以及計算機的應用或普及, 以生產為核心的管理理論開始向著管理科學的方向發展, 產生了決策理論、運營管理、系統理論和控制理論。這些理論的形成, 為管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決策理論與過程理論之間存在很多重合的觀點 , 兩者的結合又為組織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運營管理把管理的內容從生產管理擴充套件到商業管理; 而系統論與控制論作為分析工具促進了管理學的整體發展。

在把工人的個人效率轉化為組織效率的過程中, 法約爾的組織管理理論和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對科學管理理論進行了補充, 從而形成了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關於管理原則的觀點被厄威克歸納為八項原則, 關於管理職能的原則被古利克進一步發展為( 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 七職能論。韋伯提出的科層制也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必不少的組織形式 。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既然人是一種社會人,並且在正式組織內部還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那麼, 管理就必須著眼於社會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群體的社會需要之間達成平衡, 而且應該關注人際關係。

於是, 人際關係學說應運而生。

但人際關係學說出現了一種極端的觀點, 即把人際關係看成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根據這種觀點, 只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生產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這種極端的人際關係觀混淆了管理的起點與目的,為了還原管理學的邏輯起點, 由人際關係學說發展而來的行為科學理論沿著個體和群體兩個層次對人性進行了深入**。

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實現人, 麥格雷戈的超y理論對經濟人和社會人的觀點進行了初步的融合,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弗魯姆的期望理論等對人的心理活動過程進行了剖析。在群體層次, 盧因的群體動力學理論對非正式組織的團體行為進行了分析。除此以外, 坦南鮑姆的領導行為連續體理論、利克特的領導四系統模型等對領導行為及領導型別進行了**。

在人際關係學說、行為科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 有關組織、群體和個體間衝突的研究也獲得了快速發展。衝突研究和行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現代組織管理理論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組織理論又把人際關係學說涵蓋其中。福列特關於衝突的建設性論述把組織看作是一種協作系統, 並據此認為組織管理不應該只重視人際關係的構建, 更應該注重員工間的合作狀態;而且, 這種協作應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參與式管理。受梅奧、福列特等人的影響, 巴納德將社會系統觀點引入了正式組織研究, 並且對權力和權威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把組織看作一種社會系統, 而不是韋伯所說的科層制。在組織管理的具體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個性管理、麥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體互動及適應行為研究、湯普森針對組織的系統研究方法都對傳統的過程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擴充套件, 而德魯克注重實踐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體提高組織效率的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的出版標誌著管理學正式進入了現代管理理論發展階段, 特別是德魯克所提出的目標管理理論已經包含了後現代管理思想的參與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3. 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侷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髮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在後現代哲學的影響下, 管理學也向著後現代發展, 企業員工不只是簡單的被管理者, 更應該是自我管理者。面對複雜的組織情境, 任何一種管理模式都不具有所謂的普遍適用性, 這就要求管理**用不同的社會歷史因子來考察在不同語境下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人被看成是符號動物, 管理學也開始強調人的非理性, 而否認人的理性, 從而形成了後現代管理理論 。

企業文化理論把人視為文化人。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拋棄了傳統人性的理性觀, 主張通過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組織效率。因而, 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主宰, 並且謀求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後現代時期, 單一組織研究正逐漸被商業生態系統研究所取代, 網路打破了原有組織的空間範疇, 迫使學者重新界定組織的邊界 。於是, 網路理論成為解釋組織間關係的一種代表性理論 , 一些複雜的組織也相應被稱為網路組織 。在新的競爭環境下, 企業本身就是多元關係的集合 , 並且又嵌入在龐大的網路之中。

組織間關係能夠幫助企業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縛, 不斷與外部組織和環境進行互動, 並且從外部獲取自己所缺乏的資源, 相對低成本地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

5樓:匿名使用者

答:縱觀管理思想發展的全部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古代的管理思想,產生於19世紀末以前。

第二階段為近代管理思想,產生於19世紀末到2023年之間。

第三階段為現代管理思想,產生於2023年以後,一直至今。

6樓:匿名使用者

犇考網 各類管理考試軟體。

現代管理理論中具有代表性管理理論的主要思想

7樓:合易人力資源管理諮詢****

現代管理理論是繼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出現後,西方管理理論和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它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現代科學技術、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環境而不斷創新所形成的學派(特指二戰以後出現的一系列學派)所創立的理論。與前兩個階段相比,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是:

學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論、思想、方法不斷湧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種現象曾被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孔茨稱為「管理的叢林」。孔茨認為當時林林總總的重要管理學派共有11個,他們是:

管理過程學派、經驗主義學派、人際關係學派、群體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理角色學派。現代管理理論眾多學派並存,從不同角度對管理理論進行卓有成效的**,都對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人們用「管理理論叢林」來形容現代管理理論。

管理科學步入一個發展、創新、分化、綜合並存的時期。主要的管理學派如下:

1.政治經濟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認為管理是具有二重性的社會功能,即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提出管理二重性理論,認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就是生產管理和經濟核算。

2.管理過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是在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管理過程學派強調對管理過程和職能進行研究。

3.行為學派。這一學派把管理看作是對組織行為的領導和協調,堅持認為抓好對人的管理是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4.經驗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彼得•德魯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經驗主義學派重點分析許多組織管理人員的經驗,然後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經驗中具有共性的東西,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的建議。

5.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巴納德,代表作《經理的職能》。

他被譽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主要貢獻是從系統理論出發,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對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團體及個人做出了全面分析。

6.系統管理學派。側重以系統觀點考察組織結構及管理基本職能,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主要貢獻,把管理組織視作一個開放系統。對組織地執行進行了系統分析。

7.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西蒙和馬奇。

強調決策的重要性,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這一學派重點研究決策理論。片面地強調決策的重要性,但決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8.管理科學學派。把管理看成是一個類似於工程技術、可以以精確計劃和嚴格控制的過程,因此也被稱為技術學派。

其侷限性:適用範圍有限,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能定量。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

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往往只用於大規模複雜專案。

9.權變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伍德沃德和美國的菲德勒。把管理看成一個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選擇和實施不同管理策略的過程,強調權宜應變。

各學派各持己見,並依據自己理論框架,創造出花樣繁多的管理工具,但是就管理學而言,沒有系統理論框架。各學派都沒能將管理納入統一框架加以研究,形成管理學自有的研究框架,這樣的研究結果自然會有侷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只有當管理學統一框架建立之後,就此基本框架形成的管理理論才真正能為管理實踐提供依據,管理者才能系統的利用管理工具而不會出現管理工具組合間的自相矛盾,此時管理學才能夠真正稱之為管理學。

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思想是什麼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科學管理,泰勒的理來 念 泰勒源對科學管理作了這樣的定義,他說 諸種要素 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 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這個定義,既闡明瞭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 工作定額原理 在美國的企業中,由於普遍實行經驗管理,由此造成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資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幹多少活,但總嫌工人幹活少,拿工資多,於是就往往通過延長勞動時間 增加勞動強度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而工人,也不確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幹多少活,但總認為自己幹活多,拿工資少。當資本家加重對工人...

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以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方法,實行工作定額原理和標準化原理。為提高生產效率,必須為工作選配 第一流的工人 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將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實行職能工長制。提出了管理的例外原則。科學管理理論講述了應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 最佳方法 概括為 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