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客的悲傷的原因,赤壁賦寫作者因人生短暫而感到悲哀

2021-03-29 08:22:16 字數 5502 閱讀 6876

1樓:雪雅星箜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客的悲傷的原因:將客人的悲觀與作者的樂觀形成對比。表現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

主客關係

第一,前賦的主客之間,感情的旨趣更和諧。此賦首言「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遊、同飲共樂、同調歌吹,極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描寫,這裡更是渲染出經過一番思想交流之後,朋友之間更深一層的情意和諧。而後賦雖也設為主客,主客之間也以宴飲遊樂始:「二客從餘過黃泥之阪……行歌相答……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但二客卻不能像前客一樣與蘇子始終同趣,當蘇子游赤壁斷岸時,「二客不能從」,顯示了主客之間情致之異,和作者的孤寒之情。至於末尾部分的「須臾客去,餘亦就睡」的意興蕭索正和前賦末尾形成鮮明對照。

第二,後賦的主客之間,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諧並未成為思想交流的障礙,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礎。主客先後坦言對個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瞭解溝通之後主人才翻進一層,以帶有禪意的哲思開導客人思想的淤塞。當然,如果我們還記得蘇軾作於同一時期的《念奴嬌》(大江東去)一詞,就會明白,客方的人生如夢、個人渺小思想其實也是蘇子心中盤桓不去的陰影。

所以,主客問答的內容又分別代表了蘇軾思想中對立互抑的兩個側面。主之答客,不僅替客破悶,而且自通關節。而在後賦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個淺表的層次,思想之間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

一個明顯的跡象是主客除了在開頭尋找酒菜以消良夜時興趣相近略有問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別是在蘇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間並沒有形成問答交流,以至於作者不得不借一隻突兀的孤鶴意象來寄其情懷。文章的末尾部分雖採用主客問答體,然此客非彼客,他是與「二客」風馬牛不相及的夢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賦中與蘇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而且他與主人之間的問答也是引而不發,他只以一句「赤壁之遊樂乎」挑動蘇子的心絃,使之發出嫋嫋的餘音。

這不僅在文賦的結構上實屬變體,即使僅從形象而言,也已不純,它反映了後賦主客關係的鬆散性。這是兩賦主客關係的主要區別。

2樓:tang瀹濔煒

1.政治失意之悲

2.感嘆人生虛無之悲

3. 天地闊遠而自身渺小之悲

赤壁賦寫作者因人生短暫而感到悲哀

3樓:扶範西門靈秀

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人生短暫,羨慕自然永恆的句子是:

「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在《赤壁賦》第三段中,作者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

如今他在**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託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蘇軾在赤壁賦裡,借客人之口感嘆人生短暫的兩句

4樓:小薇薇

1、《赤壁賦》裡借客人之口感嘆人生短暫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2、原文簡介

《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

3、作者簡介

蘇軾(1037—2023年),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202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

後又貶謫惠州、儋州。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6樓:匿名使用者

寄蜉蝣(fú 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

赤壁賦 客人簫聲悲涼的原因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詩詞中,簫聲都代表著一種淒涼孤寂的意境,再加上當時蘇

軾被貶,內因加外因,所以他覺得特別悽苦悲涼。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

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而《後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與前篇雖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具有詩情畫意。

8樓:奶茶q群

「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

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麼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

本句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蘇軾前赤壁賦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該賦中的主客對話反映

9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風」和「月」是為主,「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

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而《後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與前篇雖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具有詩情畫意。

10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 《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

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蘇軾在「赤壁賦中感嘆人生短暫,羨慕自然永恆」的句子是什麼?

11樓:叫我大麗水手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作者描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曹軍浩浩蕩蕩地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客人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的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赤壁賦中客人與蘇子的關係

12樓:雪雅星箜

客人與蘇子的關係是一悲一喜,一實一虛。

這「客」到底是誰,歷來研究者卻持有不同見解。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蘇軾本人的記載。在《蘇軾集·補遺》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今日李委秀才來相別,因以小舟載酒飲赤壁下。

李善吹笛,酒酣作數弄,風起水湧,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這則小品中所描述的情景與《前赤壁賦》有頗多相似之處。人們據此斷定前赤壁賦中的「客」即為秀才李委。但是,這一種說法留下了頗多疑點。

首先,這《蘇軾集·補遺》本身就有一些篇目屬偽作,可信度不高。其次,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而這篇小品文的落款則是元豐六年八月五日。第三,這裡記載的李委吹笛與原文中「客有吹洞簫者」不符,而且一個秀才也說不出那些參透了道家思想的話語。

於是人們又從蘇軾《與楊道士書帖》中找出了這樣一段記載:「 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飲醉,夜半有一鶴來,掠餘舟而西,不知其為何也。」這則記載明確指出《後赤壁賦》中與蘇軾同遊的人是楊道士。

楊道士名世昌,字子京,是蜀中綿竹武都山道士。他善畫山水,通曉天文歷算,懂得醫藥釀酒,是位多才多藝的方外之人。元豐年間,這位楊道士一直居留黃州,與蘇軾交情頗深。

蘇軾在《次韻孔毅父》一文中還說楊道士 「識音律,洞蕭人手清且哀」。按理說,楊道士不管是從精神氣質還是從藝術才華都更接近於《前赤壁賦》中的「吹洞簫者」。人教版的語文教學參考用書中也說**人就是楊世昌。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後赤壁賦》的寫作與《前赤壁賦》相隔三個月之遙,我們根據《後赤壁賦》的記載而斷定《前赤壁賦》中的客,是否太武斷。還有更狡猾的研究者認為,漢賦「主客答問」中的客多是假託之人。《前赤壁賦》中蘇子與客的那番對話其實就是兩個蘇軾間的對話,是蘇軾內心矛盾的反映。

所以「客」即蘇子,蘇子即「客」。這樁公案至此形成三種截然不同解答。有人甚至遷怒於蘇軾當時沒能直接寫出客的名字,這可真是錯怪蘇軾了。

蘇子當時如果真的寫出客的名字,一則可能給客帶去不必要的麻煩,二則會讓《赤壁賦》一文喪失許多美感。有趣的是, 「客」究竟是李委、楊世昌,還是蘇軾本人,對《前赤壁賦》的主題和藝術成就不會有絲毫的影響。也就是說,讓研究者們爭論不休的這樁公案居然是個毫無學術價值的問題。

這樁公案只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人們對於蘇軾的熱愛已超出了文學範疇,也超越了學術範圍。人們想弄清與蘇軾有關的一切。這樣的爭吵不會讓人覺得聒噪,而會讓人感到溫暖。

蘇軾多少歲寫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是哪年寫的?

45歲。蘇軾 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 寫赤壁賦的時間是神宗元豐五年 1082 蘇軾的赤壁賦是哪年寫的?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 赤壁賦 後人稱之為 前赤壁賦 和 後赤壁賦 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蘇軾被貶為黃州 今湖北黃岡 團練副使的1082年秋 冬,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

蘇軾前赤壁賦名句,蘇軾的《赤壁賦》有哪些名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前赤壁賦的名句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

《核舟記》雕刻家吧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名句分刻在船

一是點明主旨,緊扣 蓋大蘇泛赤壁雲 二是體現作者構思之巧妙。三引起觀者興趣,讓人浮想出赤壁之景。已經很精簡了,望採納.以顯出雕刻者的技藝之高超,而有同時突出了主題遊赤壁 點明 核舟 所雕刻的內容是 大蘇泛赤壁 這一層對錶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緻地寫出人物的衣著 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