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哲學思想

2021-04-27 18:36:18 字數 5121 閱讀 6976

1樓:偶孤丹玄代

前赤壁賦蘇copy軾的哲學思想

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髮,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於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前赤壁賦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哲學思想

2樓:雨中漫步

前赤壁賦蘇軾的哲學思想

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髮,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於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前赤壁賦第四段表現了蘇軾怎樣的觀點和情感

3樓:匿名使用者

反映了當時蘇軾對被貶後的感受。他認為功名利祿就如天地變幻一樣,都是過眼雲煙,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去留戀,不要去非法而得。而清風明月,則無時無刻所在,清人耳目,受之享受。

表現了蘇軾「無官一身輕」,放下一切名利,寄情于山水之間的一種心態的調整。

4樓:匿名使用者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迷茫 心中不甘 就像失戀一樣的感覺 喝醉了 眼中出現情人的幻影 結果一陣冷風吹 發現什麼都沒有 淚也留下了 人也凍壞了

蘇軾的《前赤壁賦》表現出了作者怎樣的人生觀?

5樓:777菡妹子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積極曠達的人生觀。

蘇軾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

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2][3]。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6樓:凱源璽

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流放黃州,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才寫了千古傳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賦》以浪漫的筆調描寫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飲酒吟詩的舒暢情懷,繼而通過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簫聲調,引出一番主客爭辯,以**人生觀和宇宙觀.

「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彩甚為悲傷.「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恆,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 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並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並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蘇軾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這種觀點並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

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前赤壁賦》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和思想

7樓:匿名使用者

無端受屈、含冤入獄的蘇軾,在"烏臺詩案"結案後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所幸的是黃州地方官吏欽慕他的為人與俊才,非但不加管束,還常常任他在管區內縱情遊山觀水,而情豪興逸的蘇東坡則每遊一地必有詩文紀盛,《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遊記散文,大多以紀遊寫景或於紀遊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

《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

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

「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8樓:晨光眠夏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2023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蘇軾前赤壁賦名句,蘇軾的《赤壁賦》有哪些名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前赤壁賦的名句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

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蘇軾《前赤壁賦》原文和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 讚美 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 在江面上 無...

前赤壁賦反應了蘇軾怎樣的人生境界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 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 理意透闢,實是文賦中之佳作。賦中語句 如怨 如慕 如泣 如泣 和 江上之清風 山間之明月 等,至今常被引用。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