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意義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意義什麼是民族

2021-03-04 00:23:40 字數 4538 閱讀 1675

1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看法:

族是血的意思。一個民族裡的人,身上流的血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民族,身上流的血也不一樣,所以長相不一樣。

中國人和美國人站在一起,從長相上就能區別。美國人和歐洲人站在一起,咱們分不出來,但是他們之間能分出來。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站在一起,美國歐洲人分不清,但是咱們之間能分出來。

家庭也分族,叫家族。一個沒孃的孩子被後孃天天打,是因為他身上沒有後孃的血,他不是後孃家族的人。一個強勢的家族,其後代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樣,因為身上流的血不同與眾。

我的鄰居,是老百姓,出身八旗子弟,從表面上看不出特別,可是打起仗來就看出來了,四個有前科的彪形大漢一起打他都打不過,就是能打,還能喝。

族和國家是兩個毫無相干的概念。新加坡**的血和中國**的血一樣,但是是兩個國家。中國56個民族,每個民族流自己的血。美國也是多民族的國家。

族和文化沒有關係。身上流中國人的血,但是如果他從小就在美國長大,那麼他只懂英文不懂中文。販賣到美國的黑人奴隸,他們的後代還是黑人,還是原先的族,但是說英語,已經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語言了。

一個國家滅亡了,那麼這個國家的人全部學習侵略者的文字文化,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在下一代人滅亡了。

所以,文化不是由族來保護和傳播的,是由強者保護和傳播的。

中國歷史上被蒙古族和滿族統治,說明他們比中國人強大,他們是強者,可是他們為什麼仍然沿用中國文字文化,沒有敢滅掉中國文化呢?因為還有比它更強大的人出面警告它,所以它不敢。這個更強大的人就是上帝。

八國聯軍在2023年把中國滅了,版圖都被分了,可是他們也沒敢滅掉中華文化,為什麼?因為上帝警告他們了。

2023年日本越過盧溝橋,想滅掉中華文化,上帝派美國和蘇聯滅了它。可是,日本用的也是中國字,怎麼會存在滅掉中華文化?因為,在東北,日本已經把東北滅了,成立了滿洲國,上學學日語,不讓學中國語,學中國語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沒法生存,所以逼著你學日語,一點點把中國語滅了。

2樓:琉璃小越

民族是一個歷史範疇,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國外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中國學術界理解也不盡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因此民族與人種不同,是長期歷史形成的社會統一體,是由於不同地域的各種族(或部落)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含義:1.有共同語言地域及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有共同語言地域及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

2.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的綜合性刊物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的綜合性刊物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

1各民族有先進與落後、大與小之分,沒有貴賤、優劣之分。各民族勞動人民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都對人類歷史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2民族問題(民族關係)發展上的兩個歷史趨向要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這樣才能有利於民族的發展繁榮;

3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不能獲得解放的。無產階級只有消滅一切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只有解放全人類,最後才能解放自己;

4各民族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團結和聯合鬥爭,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同樣,各民族的團結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尤其如此。因而,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和團結,並把它作為民族政策中的總政策。

其內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具體體現在憲法規定、法律法規類規定、行政法規、命令、指示決定中。還在實際生活中採取保障措施,進行民族政策再教育。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關係是辯證的關係,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民族團結是民族平等的結果,又是進一步實現民族真正平等的保證。

所謂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分大小、強弱,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絡的相互關係中,處在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樣的權利,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權力、利益的平等;民族團結則是指不同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絡中的和睦、友好和協調、聯合。沒有民族之間的平等,就不能有真正的民族團結。

具體看這裡

3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是人類歷史上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來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徵。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當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

民族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

4樓:匿名使用者

民族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一詞使用非常廣泛。但不同場合,其所表達的含義也有所不同。

一種是廣義的,泛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歷史階段的各種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現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內。或用以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各民族,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一種是狹義的民族,指資產階級民族和社會主義民族,即指各個具體的民族共同體。

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藏族等。 民族屬於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範疇,不是在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才產生的。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定的歷史時期,民族就會消亡。

民族形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民族語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經濟和生活,即民族文化、民族特徵形成的過程。民族形成之後,各民族在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過程中,共同性必然越來越多,差異性越來越小,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因素也就逐漸增加,最終達到民族差別的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實現,人類又恢復到無民族差別的狀態。但這不是恢復到史前史期那種無民族差別的狀態,而是在高階形態上的恢復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用來表達類似「民族」概念的語詞,為數不下數十種,既有「民」、「族」、「種」、「部」、「類」等單音詞,也有「民人」、「種人」、「民群」、「民種」、「部族」、「部人」、「族類」等雙音詞,獨獨未見「民」「族」二字連綴並用成詞者。(韓錦春、李毅夫,1984:36)目前已知漢語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詞者,見諸2023年西洋傳教士編纂之《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所刊《喬舒亞降迦南國》一文。

2(方維規,2002:2)茲后王韜與康有為所編《強學報》中,分別都曾使用過這個詞彙。(彭英明,1985:

8-9)不過,「民族」一詞在中國之廣泛流傳,則是遲至二十世紀初期之事,而此時一般所使用者,卻與上述的語言先例略無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知識分子拼湊「民」、「族」二字,以對譯西文nation一詞所成的漢語新詞。易言之,吾人今日習用之「民族」一詞,實為一翻譯名詞,也是十

九、二十世紀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統間跨語際(translingual) 文化實踐的特殊產物。(liu, 1995) 「......學術界普遍認為:

作為中國現代學術上頻繁出現的「民族」術語和概念根源於西方。這便是今人**和解讀「民族」術語和概念時大多先從西方「民族,術語說起的原因之一。現代英文、法文、德文中含義為「民族」的術語有「people」、「nation」、「nationality"、「race "、「ethnic group" ,"yolk」等,它們大多起源於希臘語、古義大利語和拉丁語。

英文「people」一詞(現代含義包括人、人民、民族、人類、公民、民眾、種族、黎民、百姓等)源於拉丁文「populus」一詞。西方語言學家一般認為拉丁文「populus」一詞**於現已消失的伊特魯里亞語(義大利中西部古國語)。由於伊特魯里亞語的語源關係一直未得到解明,因而無法解明拉丁文「popu-lus」出自伊特魯里亞語的何詞何義。

"populus」一詞的本義為「震動、顫抖、沙沙響、沙沙聲」,與希臘文的"pallo"嘈雜、喧譁、沙沙響、沙沙聲)同義;而「popu-lus"引申義指「人、人民、市民」,一般指「在古羅馬公共廣場上聚會於樹蔭下的人」。......【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傑、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一)》,廣西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總第151期)】 正因傳統漢語中並無足以適切表達「民族」概念的語彙,中外學界對於前近代中國是否有過堪稱「民族主義」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辭,相爭不下。一般來說,中文學界的學者大都根據《左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嚴夷夏之防一類的話語,認為中國人的族群與文化之自我辨識(self-identification)確立甚早,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遠溯先秦;因而晚清以來的民族主義思想,「並不是由西方nationali**一字直接譯來」,而是「一種時代的醒覺與反應」,其效應所及,殆不過「使傳統民族思想之內容有所擴充」而已。

(王爾敏,1970:209,229;李國祁,1980:21)然而,如羅志田所指出者,「族類」觀念所構成的「夷夏之辨」,並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對外深拒固閉的嚴格界線(hard boundary),而是因勢而異,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線(soft boundary)。

《左傳》上固然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同時卻也明白宣示「入於夷狄則夷狄之,入於中國則中國之」的信念,易言之,這種觀念原即揉雜著「種族」與「文化」兩層不同意涵,何者較佔優勢,端視漢族與其它族群相對勢力的強弱而定。大略而言,歷代漢族政權強盛時,常常是以文化優劣作為區分華夷的標準;反之,季世勢衰,則轉而強調血統的傳承,以「堅夷夏之防」。(羅志田,1998:

35-60)就此而言,族類,充其量只是一個高度含混,難以明確界定的概念。也正由於族類觀念內在的曖昧性,傾向中國民族主義自**的論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顯傳統中國「民族意識」中包容性相對較強的文化側面,乃至視之為一種「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義。3 (***,1988:

18-21)

民族識別的意義,為什麼民族識別?

人類文明方向是沒有民族界限的文明國度,而不是有民族識別的民族國度。人類文明從非洲單一部落開始,億萬年來,不斷分離有新的民族產生,又不斷多個民族融合成新的民族,太正常了!隨著科技發展,人類文明本該趨同。民族識別是逆歷史文明潮流的,毫無意義!民族識別除了學術 政治無任何其他意義。但現有的民族政策會讓中國...

發展民族經濟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有什麼意義

有利於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地區的和諧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有利於增強民族的團結,保持社會主義穩定,鞏固邊防安全.簡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 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 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

什麼是民族,什麼是民族,什麼是種族?

英文 民族 一詞nation,源於拉丁語natio,意為 誕生物 其原意是指誕生於同一地方的一群人,後來用於泛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體,即 民族共同體 廣義上,民族 一詞可以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幹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共同體 包括由一定的語言 共同地域 共同經濟和文化聯絡起來的各種穩定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