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中國的原因和意義,秦統一中國的意義有哪些

2021-03-04 00:25:13 字數 4923 閱讀 4128

1樓:

(1)秦的統一是我國曆史的必然產物。

春秋戰國之際,我國是**割據的局面下進入封建社會的。各個統治集團利用割據奪取政權,在內部進行改革。但是,隨著封建生產力的發展,農民與統治集團矛盾日益,統治集團為了維護和擴大自身的利益,要求打破這種割據狀態,實現封建國家的統一。

(2)實現全國統一,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這樣的條件,在戰國後期逐漸成熟了。

戰國中期以後,秦國的社會改革比較徹底,自商鞅變法以來,繼續提倡耕戰,鼓勵發展生產,小農經濟得到穩定和發展,社會經濟一直向上,使秦國很快國富民強,無敵天下。

2、秦統一中國的意義

(1)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全國統一,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

(2)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秦的統一,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擴充套件資料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措施:

1、政治方面

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

(1)皇帝稱號的由來及為何稱「始皇帝」;

(2)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

(3)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

第二,建立從**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

(1)**設「三公」「九卿」(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三公」的名稱、職責;「九卿」及分掌的事務)。

(2)地方實行郡縣制(理解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意義在於打破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同時要了解郡、縣、鄉、裡這些機構的職責)。

(3)三公、九卿和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夠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權力。

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

(1)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

(2)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2樓:初級提問者

秦國能夠統一中國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1、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文化聯絡的進一步加強,為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從民族關係講,戰國後期形成了具有共同的語言和生活習俗、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心理的華夏民族,這是統一的堅強保證.

3、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各個階級、各種階層的人們都希望統一.

4、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奠定了雄厚的實力.秦朝擁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財富,並在前361—前238年的一百二十三年中殲滅了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削弱了對手,壯大了自己.

5、秦朝出了雄才偉略而又富有野心和冒險精神的嬴政,他的個人魅力不容忽視.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主義的**集權國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歷史意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接受了**割據的局面,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從這一意義講,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2、統一為中國的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3、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主義的**集權制度,並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這一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中國的千古大帝,他不愧為中國封建社會體制的總工程師.

秦統一中國的意義有哪些

3樓:倪微微

秦國能夠統一中國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1、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文化聯絡的進一步加強,為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從民族關係講,戰國後期形成了具有共同的語言和生活習俗、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心理的華夏民族,這是統一的堅強保證.

3、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各個階級、各種階層的人們都希望統一.

4、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奠定了雄厚的實力.秦朝擁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財富,並在前361—前238年的一百二十三年中殲滅了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削弱了對手,壯大了自己.

5、秦朝出了雄才偉略而又富有野心和冒險精神的嬴政,他的個人魅力不容忽視.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主義的**集權國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歷史意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接受了**割據的局面,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此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主流.從這一意義講,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2、統一為中國的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3、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主義的**集權制度,並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這一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始皇因此也就成了中國的千古大帝,他不愧為中國封建社會體制的總工程師.

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的重要原因和歷史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

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

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評價】

·正面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併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定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

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

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位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

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

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202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

·負面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使秦國在戰國後期成為最強。第二,秦國國君嬴政雄才偉略,擁有開拓進取的先進思想。第三,秦國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資源豐富,易守難攻。

第四,歷史的統一趨勢,當時的七國人民都遭到戰亂的痛苦,所以他們祈求統一,而這個統一的趨勢只有強秦。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6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一、秦國由於長期的社會變革,並且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集權封建國家。

二、秦國的地理位置優勢:

三、秦國實行了正確的戰略原則: 四:秦國的人才制度五、秦王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六、法家思想為秦國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

七、在征服六國時的正確戰術

八、秦國建立了強大的軍事武裝力量。 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爭;書同文,車同軌,使中國的文化、經濟得以進一步交流。

秦的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關於秦始王統一中國的有關問題,關於秦始王統一中國的有關問題

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十一年 犬戎 關中西部戎人的一支 攻入鎬京,殺了周幽王。犬戎雖然暫時退出了鎬京,但隨時威脅著周人。第二年,幽王之子平王適都洛邑。周人大多隨平王東適,豐鎬一帶都給戎人佔了,自然就喪失了 中國 的地位,而洛邑及其周圍地區就成為名副其實的 中國 當時秦人的首領襄公曾出兵救周,又護送平...

秦能滅六國統一中國的主要原因是,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主要原因在於

1秦統一中國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客觀要求的。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消除封版建割據,實現全國權大一統,人民普遍厭戰,要求結束戰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破壞。2秦國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客觀條件。秦與關東六國不同,它的變法比較徹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 主義的 集權的政治制度。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度,建立...

怎樣認識元朝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 結束了長期的 割據的政治局面,使社會走向安定,促進了社會政治 經濟 文化的發展。2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3 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促進了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元朝 公元1206年 1368年 對漢人稱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 蒙古族 建立並統治中國全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