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有區別嗎誰在學理上發展得更好

2021-05-15 20:51:41 字數 1717 閱讀 4269

1樓:餘自辛

有古代印度的宗教分為正統和非正統兩大類,貫穿這兩大類宗教發展全過程的是兩個最基本的觀點:一個是「永恆的觀點」,一個是「斷滅的觀點」。正統宗教遵循永恆的觀點發展,構築了一套對永恆的精神實體肯定的教義;非正統宗教沿著斷滅的觀點發展,構建了一套對永恆的精神實體否定的教義。

正統婆羅門教包括六派:數論,瑜伽論,正理論,勝論,業彌曼差,智彌曼差。這六派之所以被稱為正統,就在於它們的教義始終肯定著一個永恆的精神實在。儘管這六派所用的概念術語各有不同。

非正統宗教包括:耆那教,佛教,順世論,外道六師。這幾派之所以被稱為非正統,就是因為它們的教義始終否定有永恆的精神實體存在。雖然這幾派宗教各不相同。

印度所有宗教的教義,均可以追溯到它的源頭——《吠陀經》,該經包括四種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只是由於後來對吠陀的不同理解才分化出以上種種派別。

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是沒有特定開祖的宗教。婆羅門教認為:「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迴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

佛教脫胎於婆羅門教,產生於公元前6至5世紀。佛教最初的教義,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法印」。 佛教反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梵」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認為人們的命運,決定於自己相續流轉的身、口、意三業,並且只有業才是一切有情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以上只是作一個根本性的劃分,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完整教義在其各自的經典中

中國佛教主體是大乘佛教,在雲南等地還有小乘佛教,但是印度現在是印度教成功復興,佛教信徒不多,但是現在印度教中已經摻雜了很多佛教成分

遍看全世界各個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這個神能夠呼風喚雨,點石成金;他主宰著人類的吉凶禍福,它操縱著萬物的生死榮辱。人類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讚美與謳歌,把一切成就榮耀歸於萬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對他的只有墮入地獄,絕無抗辯申訴的餘地。

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來到人間的第一句話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要請讀者們注意的是:

『唯我獨尊』的『我』字,並不是單指的釋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體人類的每一個人。

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人在宇宙中是頂天立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聽命於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釋迦牟尼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自己的努力與才智。

釋迦牟尼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成敗榮辱,決定在自己的行為善惡與努力與否。沒有一個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獄。讚美與謳歌不能離苦得樂,只有腳踏實地去修心養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淨化昇華,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釋迦牟尼也不能像變法似地點石成金.他主張『人要怎麼收穫,就先要怎麼栽。』他不能使一棵蓮霧樹長出蘋果來,你若想要收穫蘋果,就先要播下蘋果的種子。

釋迦牟尼只不過是告訴你如何栽培,以便來日有豐碩的收穫,但栽培的工作還是要你自己動手。

2樓:加內沙

原始佛教與大乘信仰的差異

3樓:

發源於印度,興盛於中國,遍及全世界。

4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有的,印度現在絕大多數人已經不信佛教,大部分印度斯坦人現在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所以說當然中國的佛學更完善

5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沒什麼人信佛教了

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的異同,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佛教誕生於印度 印度佛教大體上和中國的藏傳佛教密宗相似,在印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體制。印度佛教信仰活佛的存在,是佛教的原始形態。而中國佛教又稱漢傳佛教,又稱禪宗。不信奉活佛的存在,認為修行高的人死後可能成佛,而生前萬萬不能。在修行方法上與印度佛教也有很大的不同。密宗講究的是祕密的修行方法,而禪宗講究...

中國佛教與外國佛教的區別中國的佛教跟國外的有些佛教一樣嗎

1 佛教運用的區別 中國佛教注重學問的研究 外國佛教更著重於實際的日常把握,佛教的單純化 在家化不斷進步,把佛教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2 佛教文化的區別 我國佛教要求僧人須 僧裝 素食 獨身 而外國有一些佛教的僧人可以吃肉成家 如日本 等。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歷史派別 1 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

印度教和佛教有區別嗎什麼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嗎?

有區別,關於信仰 業報和修行這三方面的區別。1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於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 非創世者 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