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有什麼意義昭君出塞說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2021-03-04 06:45:57 字數 4994 閱讀 6933

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意義: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以其寬和柔膩的博大心靈和傾國傾城的美貌感化了呼韓邪單于與匈奴民族,用自己寶貴而燦爛的生命,使漢朝與匈奴和好,讓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與匈奴民族人民利益的。總之,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實意義:

首先,昭君作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鑑和啟示的作用。

其次,縱觀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氾濫成災,其根據在於西方文化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即文化的本位主義。文化本位主義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缺乏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不能容忍不同文化價值並存不悖。

文化本位主義必然導致民族本位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而來至中國遠古的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告訴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平和地解決爭端。

再次,對於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學習交融、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的歷史;是多種文化在草原地區相互補充磨合、相互影響滲透,並創造出新的更加輝煌文明的歷史。作為模範自治區,我們借鑑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進內涵,對於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現長治久安、和諧共進,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1. 避免了漢朝跟少數民族匈奴的爭戰

2. 加速了漢朝跟少數民族匈奴的融合

3樓:騎士拳

昭君出塞不僅對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關係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還給後來的漢匈關係與和睦相處局面的發展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昭君出塞」說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是發生在公元前33年的歷史事件。雖然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但仍廣為流傳,名垂千古。

昭君出塞不僅對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關係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還給後來的漢匈關係與和睦相處局面的發展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1,昭君出塞是漢甸雙方共同重視的結果

據史書載,昭君出塞前漢匈之間關係已由戰爭轉為和平,與漢持對立態度的那支也被消滅,在她出塞前的18年間漢匈關係已趨於和平。如:「呼韓邪與漢使韓昌、張猛在匈奴地區的諾水東山盟誓立約『自今以後,漢與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漢與匈敢向背約者,受天不詳,令其世世子女盡如盟。

」固然,漢元帝的和親良策,呼韓邪單于的幾次附漢,並表示要作漢朝的女婿,這些都為昭君出塞和親打下了政治基礎。然而出塞本身對於雙方必竟是一件政治大事,他(她)們的婚姻關係實質上是一種政治關係,這是無可非議的。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

闊氏」(「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就是一例。從2023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漢墓裡出土的屬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也可見漢匈雙方對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都十分重視,都把它作為國家大事來對待。

2、日召君出塞為漢匈關係播下和平友好的種子

昭君死後她的女兒、女婿,按照其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友好往來而努力奔走。儘管後來王莽時的漢匈關係政策有變,雙方曾調兵遣將,大有劍拔弩張之勢,但是最後還是由昭君的後人又一次促成了和平友好關係的繼續發展。如:

公元前13年烏珠留單于死,昭君之子及婿雲,當

欲與漢和親,而此二人素與鹹友好,故越輿而立鹹(輿與鹹均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鞋單于。而烏累既立後,便按照雲、當二人之意派人求見漢和親侯王吸,而王莽也派就赴匈奴,賀烏累單于立,在雲、當的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使緊張的漢匈關係復現光明,雖未完全成功,但盡了最大努力。

3,昭君出塞的歷史影響是深遠的

後來的漢匈關係交涉大多都是通過昭君的家庭親屬關係完成的。上述的王款和王颯於公元15年之所以又被王莽委派為和親侯皆因他們都是昭君的侄子,而匈奴方面的使者也是上述雲、當之子男大且渠奢(大且渠為官銜,奢是名,且音:沮)。

在此之後仍有昭君的親屬,呼韓邪單于的子祠活躍在漢匈關係發展的舞臺上,可見昭君在漢匈關係中歷史地位的重要及其身後影響之深。

昭君出塞之舉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的典範,深受擁戴,千古流傳。她的歷史功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團結的史冊。

昭君出塞具有什麼歷史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直接意義:

使西漢與匈奴和睦相處.昭君出塞後西漢與匈奴60幾年沒有戰爭.

深遠意義:促進了名族融合與經濟發展.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6樓:皖南舊事人

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傳承。

7樓:毗沙王

為漢朝和匈奴關係的和諧增進做出了重大貢獻。

昭君出塞有何歷史意義?

8樓:

直接意義:使西漢與匈奴和睦相處。昭君出塞後西漢與匈奴50幾年沒有戰爭。

深遠意義:促進了名族融合與經濟發展。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9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短期效果是暫時緩和漢室同匈奴的緊張關係,長遠目標是促進民族大融合

還有一些就比較多了,你得自己看著整理了

根據史實,她的作用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反映出來:

第一,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

」)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一九五四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墓裡,曾出土屬於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殘片,也說明漢朝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執政以後,由於採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係的緊張。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後,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雲、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故越輿而立鹹 (輿與鹹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雲、當遂勸他與漢和親。

公元14年 (天鳳元年),雲、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賜**、衣被、繒帛。在雲、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復呈現出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雲、當對漢匈關係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通過昭君的家族關係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雲、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

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屍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雲女弟當於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雲、當亦死。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衝的人物;如須卜居次雲、須卜當、大且渠奢、當於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

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係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10樓:匿名使用者

基礎知識目標: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呼韓邪歸漢;昭君出塞。

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觀察匈奴金屬製品的圖畫,培養觀察能力和歷史地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記者採訪的活動,培養通過歷史活動創意和交流的能力。通過閱讀有關材料,培養闡釋能力。

態度價值觀:體驗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多民族國家歷史的貢獻。

體驗張鴦通西域的艱辛及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精神;認識絲綢之路開闢的重要價值。正確評價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昭君出塞和張騫通西域

兩漢時匈奴與漢朝的關係較複雜,有戰有和,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是教學重點

講述法多**課件

一、匈奴的強大

這一目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匈奴的發展、漢初的「和親政策」和漢武帝反擊匈奴。教學內容主要是:**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的原因;在瞭解漢初漢與匈奴關係的基礎上,理解漢朝採取和親政策的原因及作用。

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中《匈奴的牛形銅飾》圖,提出問題:匈奴的金屬製品多以動物為圖案,如牛、羊、鹿、馬等,這說明了什麼?以此問題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然後再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秦朝同匈奴關係中的有關事件: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修築長城等,說明秦末漢初,中原內亂,北方匈奴強大起來。

在處理和親政策時,建議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看?」三個方面考慮:

「是什麼」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得出答案。

「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聯絡雙方漢初的政治、經濟等情況,說明「和親」是在漢朝政局不穩、國力空虛、匈奴強漢朝弱的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政策。

「怎樣看」漢朝以有限的犧牲來換取整頓內政、休養生自、、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和親暫時緩和了匈奴與漢朝間的矛盾,減少了匈奴野蠻的軍事掠奪,避免了漢、匈兩方大規模的戰爭,但匈奴對漢朝沿邊的襲擾、攻掠從未停止過,只是規模較小、範圍不大。「和親」促進了中原與匈奴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使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

關於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三次大規模戰爭,主要的是使學生對漢武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及其結果有所瞭解,歷史地看待這時漢與匈奴的「戰」。

教學的邏輯順序可以安排為: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漢與匈奴是怎麼激戰的、結果如何你怎樣看待漢與匈奴的「戰」。當然,教師也可以按照別的思路教學,如先引導學生觀察《漠北之戰繪畫》,教師描述激戰,然後再追因

關於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內容,並加以歸納概括,如經濟上漢武帝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

昭君出塞歷史意義是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 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 琵琶曲 戲劇 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王昭君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其人其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自古以來書畫家 詩詞家和戲劇家筆下久遠的主題...

昭君從那裡出塞的,是玉門關嗎,關於昭君出塞的問題

北大考古學院林梅村教授認為 所謂 龍城 亦稱 蘢城 有漠南龍城和漠北龍城之分。漠南龍城實乃頭曼城別稱,也即德嶺山水庫大壩東山匈奴古城。漢書 匈奴傳 記載 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 今河北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 至龍城 今德嶺山水庫東山匈奴古城 得胡首虜七百人。公...

王昭君出塞是怎麼一回事呢,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麼?

王昭君,名嬙 音強 是西漢元帝時 公元前一世紀中葉 的宮女。南郡秭歸 今湖北省秭歸縣 人,以 良家子 被選入宮。她因出塞遠嫁至漠北的匈奴,為匈奴呼韓邪單于 音蟬餘,匈奴語最高首領的意思 邪音耶 稽侯珊之閼氏 音煙支,匈奴語妻的意思 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係作出了貢獻,而名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