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鮑照寫的擬行路難能想到那些詩人和詩句

2021-05-19 01:15:23 字數 6025 閱讀 9505

1樓:的人

鮑照《擬行路難》18選4原文註釋及賞析

二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①

千斫復萬鏤,

上刻秦女攜手仙.②

承君清夜之歡娛,

列置幃裡明燭前.

外發龍鱗之丹彩,③

內含麝芬之紫煙.④

如今君心一朝異,

對此長嘆終百年.

【註釋】

①博山:香爐名,形狀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攜手仙:指弄玉和蕭史.相傳弄玉是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嫁給簫史,夫婦騎龍鳳飛昇而去.這裡有意以仙侶攜手和情人變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爐在燭前光彩炫耀,有如龍鱗.

④此句言爐內燒麝香.

【賞析】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鬆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第二首,設為閨怨,嘆人心易變.

詩人採用以物寫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來體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詩中描寫一位被遺棄的美女,孤獨地注視著香爐,往事就象縷縷青煙,浮現在她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把重點放在「物」——香爐上,工筆重彩,精心描畫.

這隻香爐是京師名匠製成,上面雕刻著一對恩愛的仙人攜手跨鳳圖.這隻象徵著愛情和幸福的香爐曾伴隨她度過美好時光. 接下去, 筆調陡然一變:

「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曾幾何時,丈夫變心了,她只好對著這隻被閒置的香爐低噓長嘆…….這明明是一首棄婦詩,卻從香爐著墨;明明是寫人,卻不惜筆墨去寫物.

詩人用那隻精美的香爐來象徵女主人公,香爐的始愛終棄也象徵著女主人公不幸的命運.

詩歌的情調婉轉而深沉.女主人公雖然怨情鬱結,卻只是對爐孤坐,徐徐「長嘆」,並無激憤之語,然而悽楚之情溢於紙面

2樓:匿名使用者

那些sdfyhadtjuthrt

鮑照「擬」樂府詩歌而作《擬行路難》,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

3樓:班門弄斧

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嚥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五:「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盡去,明朝復更出。

今我何時當然得,一去永滅入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願得志數相就,床頭恆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

」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沉居下僚,壯志難酬的苦悶,對人生短暫,命運無常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與漢樂府體現的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強烈的生命意識相一致。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句分析?

4樓:關注小學數學

擬行路難·其四

南北朝: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譯文及註釋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麼能走路嘆息坐臥惆悵。

喝酒來寬慰自己,因舉杯飲酒而中斷歌唱《行路難》。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麼。

註釋「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瀉,傾,倒。

「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緻的事。

躑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舉杯斷絕歌路難: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斷絕:停止。

斷絕:停止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對比賞析?

5樓:777菡妹子

擬行路難(其四)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也不見澄靜如練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現象裡,詩人卻頓悟出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間社會的某種哲理。

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

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裡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確士所說:

「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一瀉無餘的心情。

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他並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而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然而,「舉杯銷愁愁更愁」,就連藉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這裡詩人有意迴避了正面訴說自己的悲哀和苦悶,胸中鬱積的塊壘,已無法借酒澆除,他便著筆於如何從悵惘中求得解脫,在煩憂中獲得寬慰了。這口吻,這筆調,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的情感,這就造成了一種含蓄不露,蘊藉深厚的藝術效果。

詩的結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豈無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間的不平,豈能無動於衷,無所感慨?

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鬱積成最大密度,似乎達到了隨時都可能**的程度。不盡情渲瀉,不放聲歌唱,已不足以傾吐滿懷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現的竟是一聲低沉的哀嘆:

「吞聲躑躅不敢言!」到了嘴邊的呼喊,卻突然「吞聲」強忍,「躑躅」剋制住了。

社會政治的黑暗,殘酷無情的統治,窒息著人們的靈魂。不難想見,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嚥到肚裡,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呵!

作者有著正確的感知,讀者亦有正確的感應。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顧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話題,也只能看作是詩人在忍氣吞氣,無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憤激之詞罷了。

」沈確士曾說:「妙在不曾說破」。這都準確地指明瞭本詩的藝術特點。伴隨感情曲折婉轉的流露,

五、七言詩句錯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韻腳由「流」、「愁」到「難」、「言」靈活的變換,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詩起伏跌宕的氣勢格調。鍾嶸《詩品》曾批評鮑照「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豈不知,這恰是鮑照詩作獨具藝術特色之所在。

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時,肯定是痛飲。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一個懷才的人卻不能不任用,這不正像遇到冰塞川、雪擁山嘛!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但是想到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是感情在尖銳複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

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

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一、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

宋元嘉中,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鮑照以辭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為「佐史國臣」。元嘉十六年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

泰始二年劉子頊起兵反明帝失敗,鮑照死於亂軍中。

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1]鮑照和庾信合稱「南照北信」。

二、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行路難和鮑照的擬行路難分別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10

6樓:

李白《行

路難》其一,在內容與用意上,與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六頗為神似。 鮑照《擬行路難》其六雲: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 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

7樓:

擬行路難(其四) 這首「瀉水置平地」是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 詩篇起筆陡然,入手便寫瀉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現象。這既沒有波濤萬頃的壯闊場面,...

8樓:

(1)從思想內容和表達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難》與鮑照的《擬行路難》有何異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鑑賞詩歌要知道詩人所處環境:

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巨集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與行路難李白寫的有何的異同呢

9樓:3aaa歲月

不同點:

1、創作時間不同。

《擬行路難》創作於南朝宋代,具體時間不詳。

《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

2、創作背景不同

《擬行路難》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鮑照出身寒微,懷才不遇,於是常常借詩歌來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出了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了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3、情感的側重不同

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沒有直麵人間的不平去歌呼吶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並渴望藉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

繼而又以「酌酒以自寬」來慰藉心態失去的平衡。

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相同點:

1、都是古體雜言詩。

2、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不遇、不受聖上賞識,憤懣不平的感情,且都是藉助於「行路難」這一特定含義,來暗指宦途的艱難。

3、都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語言有民歌的淳樸和韻律美。

4、技法上,都採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貴賤窮達的不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則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艱難。

擬行路難鮑照(其四)翻譯,翻譯《擬行路難》其四

翻譯傾倒水於平地,水向四處分流 比喻人生際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麼能成天自怨自哀.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 行路難 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俞益悲愁而中斷.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麼.悲愁深沉,鬱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

李白的行路難和鮑照的擬行路難分別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李白 行 路難 其一,在內容與用意上,與鮑照的 擬行路難 其六頗為神似。鮑照 擬行路難 其六雲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擬行路難 其四 這首 瀉水置平地 是鮑照 擬行路難 中的第四篇,...

鮑照的詩歌特點,鮑照詩歌的風格特色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 賦 駢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詩歌。鮑照回的詩多為樂府詩。答 擬行路難 18首是其代表作。其中有些詩抒發了他在南北 世族當權 篡亂不已的黑暗時代有志難伸,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如第 4 首 有些詩表現了他在門閥制度壓抑下耿直 孤傲和倔強的性格,反映了他與黑暗現實的尖銳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