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袖子上搭的布條怎麼稱呼?叫什麼

2021-05-22 08:32:48 字數 3956 閱讀 9148

1樓:匿名使用者

「披帛」

披帛舊稱「奉聖巾」、「續壽巾」。馬縞《中華古今注》以為始於開元時:「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均宮中女官名稱)等尋常宴、參、侍,令批畫帛,至今然矣。

至端午日,宮人相傳謂之『奉聖巾』,亦曰『續壽巾』、『續聖巾』,蓋非參從見之服。」《事林廣記》引實錄曰:「三代無帔。

秦時有披帛,以縑帛為之,漢即以羅。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開元中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又《事物原始》:「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嫁披帔子,以別出處之義。今士族亦有循用者。

」第一說起於開元,名目有稱「續壽巾」的。如系事實,必與鸞銜長綬鏡子類,同由於八月五日玄宗生日而作。第二說秦即有披帛,晉有帔子,開元中貴族通服。

第三說明白披帛形制如圍巾,帔子則近似雲肩、背心或比甲,明是兩樣不同形象東西,因此說出嫁與未嫁應用有分別。宋猶循用不改。所謂「帔子」,宋人指的可能即蓋頭,為出嫁新娘不可少,嫁後仍留在頭上,作為一種已成新婦象徵。

且可知原來只是平民使用,後來中上層婦女也循用,則純屬裝飾性矣。

其實唐、宋以來讀書人,談日用器物歷史起源,多喜附會,用矜博聞,照例是上自史前,下及秦漢,無所不及,而總是虛實參半。談披帛應用,也難於徵信。即有所稱引,又容易把同物異名分為二,和同名異物合為一,相互混淆。

這種混淆處,歷代《輿服志》有關冠服記載也不可免,因此更難落實。如試從傳世和出土大量畫塑形象比證,所得知識各不相同。例如唐式披帛的應用,雖早見於北朝石刻(如鞏縣石窟寺造像)伎樂天身上,但在普通生活中應用,實起於隋代,盛行於唐代,而下至五代、宋初猶有發現。

一般應用長狀巾子多披搭於肩上,旋繞於手臂間。材料通用薄制紗羅作成,上面或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唐詩多有形容描寫,有把披帛一端打一結釦,固定於半臂纓帶間的,唯這個墓(唐永泰公主墓)中壁畫有形象反映,其他畫塑還少見。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358-363

唐·張萱《搗練圖》   披帛婦女

2樓:匿名使用者

披帛。披帛不是中土固有的服飾,可能是**於西亞,更詳細點,是**于波斯。從繪畫中大致可以推是在隋唐時期傳入中國。

隋代壁畫中已有披帛,唐代廣泛流行。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披帛分兩種:

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

3樓:earth琅琅

流蘇?你可以搜尋 流蘇上衣 應該能找到。

流蘇是什麼?

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子,常用於舞臺服裝的裙邊下襬等處。唐代婦女流行的頭飾步搖,是其中一種。還有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以珍珠串成,按等級劃分,數量有所不同。

另外,古鮮卑族部落有流蘇姓氏,後演變為慕容。

流蘇又稱穗子,為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絨等紮成、如禾穗狀的飾物,常見掛與

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釋門尚薑黃,才子香紅佳人綠「,流蘇,隨風飄搖盪漾,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4樓:sunny萱兮

披帛,隋代壁畫中已有披帛,唐代廣泛流行。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披帛分兩種:

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為已婚婦女所用;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為未婚女子所用。

5樓:墨雲笙

如果是清朝的話,應該是馬蹄袖,本名"箭袖",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是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

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但如果是『』寂寞嫦娥舒廣袖『』這種的,那前面那塊就叫做『』水袖『』了。

問個問題,漢服裡女子手臂上搭的那個綵帶叫什麼名目

6樓:靜若初籬

披帛披帛,是長條形狀的巾子,搭在肩上,纏繞在手背間,一般都是薄薄的紗羅裁成回

,上面有答印花,或者是金銀線織就的圖案。始於唐。一說始於秦。魏晉陶俑中已有披帛的影子,隋代壁畫中已有披帛形象,在唐代廣泛流行,唐以後多為宮廷和樂伎所使用。

古代人腰間纏繞的布條叫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鈕釦,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繫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

腰帶是指脊椎動物的後肢與脊柱連線的骨骼,人的腰帶骨包括坐骨,恥骨,髂骨組成。

作用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鈕釦,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繫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

」段玉裁注:「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

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璡傳》:「(璡)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

璡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璡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

」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

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

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樣式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複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 腰帶

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繫絲帶。《說文·革部》:

「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

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云:

「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複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

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闢垂;士練帶,率下闢;居士錦帶;**縞帶。」又:

「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裡,終闢。」鄭玄注:

「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繫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

」宋邢昺注:「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

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

《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繫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 腰帶

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

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

「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

」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女性腰間繫的帶子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9樓:無極小屁孩

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古代怎麼稱呼女人古代對女性的稱呼有哪些?

古代自稱 老年婦女謙稱 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 拙夫 王妃 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稱 臣妾 王妃 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稱 本宮 寡居皇太后自稱 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 小女子 民女 他人稱呼 佼人 美好的意思,指美人。嬋娟 色態美好的意思。後用來指美女。千金 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嬌娃 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

古代夫君怎麼說,古代女人應該怎麼稱呼自己的夫君?男人又該如何稱呼自己的妻子?

詞意探源 1 舊時妻稱丈夫。高駢 閨怨 詩 夫君初破黑山歸。2 指友人 那人。孟浩然 遊精思觀回王白雲在後 詩 衡門猶未掩,佇立望夫君。夫君,指王白雲。基本解釋 1.my husband 舊時妻對夫的尊敬親愛稱呼 2.my friend 朋友 詳細解釋 1.文選 九歌 雲中君 思夫君兮太息。劉良 注...

在古代,怎麼稱呼皇帝的弟弟,在古代,怎麼稱呼皇帝的弟弟??

兩種稱呼 第二人稱時,就是你面對面對對方說話,只能稱某王為 殿下 其他亂叫的很有可能被殺頭。第三人稱時 就直接稱對方的封號,比如 福王 燕王 等等。表示特別尊敬的,在後面加上 殿下 二字。剛見面行見面禮時則稱呼為 千歲 清朝時候按排行,八王爺,九王爺 之前不是按封號叫,朱棣是燕王,李世民是秦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