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白居易《送杜十四之江南》,第二句中「渺茫一詞在詩中有哪些含義

2021-04-08 12:42:19 字數 7289 閱讀 8729

1樓:小民一位

渺茫,指江水正渺渺茫茫(遼闊無際的樣子。亦指模糊,不清楚。)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註釋: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⑵征帆:指遠行的船。帆:帆船。

譯文:荊州和吳郡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

注:本文作者是孟浩然(不是白居易),孟浩然友人杜晃要離開荊地到東吳,孟浩然為友人杜晃送行而寫下此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耐人尋味。

僅供參考,如有幫助,希望採納!

2樓:dis摩羯

「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寫來幾乎不用費心思.但這尋常之事與尋常之景聯絡在一起,又產生一種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讓讀者自去體味.這就是「素處以默,妙機其微」

文學——古詩詞

3樓:籍素芹譚汝

推薦:李煜《虞美人》《浪淘盡》《烏夜啼》(都是我的最愛)

李清照《聲聲慢》《一枝梅》《漁家傲》

我覺得納蘭性德的詞不錯!!!!

4樓:考振英羽鸞

吳降雪的

四季迴文詩

好經典的哦!

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每句拆開就是

春詩(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鶯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影月夜明。

明月夜影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鶯。

夏詩(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香蓮碧水動風涼,

水動風涼夏日長。

長日夏涼風動水,

涼風動水碧香蓮。

秋詩(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秋江楚雁宿沙洲,

雁宿沙洲淺水流。

流水淺洲沙宿雁,

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詩(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紅爐透炭炙寒風,

炭炙寒風御隆冬。

冬隆御風寒炙炭,

風寒炙炭透爐紅。

5樓:緒桂蘭蘇婉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浪淘沙【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江城子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6樓:錯素琴伏胭

按你說的幾個詩人,你應該會喜歡:

韋莊:思帝鄉

春日遊,杏

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溫庭筠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貼繡(一作著綺)羅襦,雙雙金鷓鴣。

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還有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憶江南》當然不能不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杜牧的《江南春》

柳永,蘇軾,秦觀,辛棄疾,范仲淹,王維的詩歌都不錯,李白和杜甫當然不用提也知道,只要搜名字,網上很多

關於文學的古詩詞

讚美文學的詩詞

7樓:匿名使用者

1.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漢·司馬遷)2.

眼底江山皆淨域,毫端蘭竹見靈魂。——近代許乃釗3.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是序。

——南北朝劉勰4. 一首偉大的詩篇像噴泉一樣,總是噴出智慧與歡愉的水花。——高士其5.

事物的美存在於細心觀察它的人們的頭腦中。——hume6. 弄文學的人,只要一堅韌,二認真,三韌長,就可以了。

——魯迅7. 愛心得匠意,則傑作在望。——johorukjh8.

藝術是讓我們意識到真理的諾言。——picasso9.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宋朱熹

文化藝術;文學;詩歌;

8樓:匿名使用者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好比**、散文等等。而詞其實是詩的一種,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詩要莊重、其意象必須包容闊大、意境深遠。詞之為體、要渺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盡詩之所能言。因為詞是一個相對比較個人的、情感的、情緒的東西,它在對情感的刻畫上,比詩更細膩、也更多細節的描寫。

9樓:鉤吻之吻

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水調歌頭是詞,十五夜望月是古詩 我的思念是圓的是新詩(現代詩)

10樓:老和尚

水調歌頭:詞 十五夜望月:七言絕句 我的思念是圓的:詩歌

11樓:匿名使用者

古體詩 古體詩 新詩

文學詩詞

12樓:匿名使用者

恰是中秋月一輸 汗,應該是 恰是中秋月一輪(估計是輪的繁體)

意思就是閤家團圓唄

13樓:過去的愛簾

1.這個中秋呢,要小心哦,小心為好,輸嘛

最好不要勉強哦

2.呢 這個輸是輪的繁體

也就是和家團圓哦

也不要太相信哦

相信科學為好

14樓:

呵呵樓上說的比較經典,應該是輪的繁體字」輪」.

我覺得算卦這東西不太準哎,這卦還可以這麼解釋啊,中秋之夜地上的人們閤家團圓,而天上的月亮卻孤單單的一輪掛在那裡,所以也有不好的兆頭啊.

總之算著玩玩還行,不要太相信就好

15樓:汪桂蘭應淑

古代文學似一葉小舟

引領我進入知識的海洋。古師詞向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面,讓我瞭解了古詩人的愛恨情仇。古詩歌是最美的樂曲,一曲悲歡離合,譜寫出中華浩浩蕩蕩的五千萬文明!

16樓:孫清竹休壬

《詩經》

《楚辭》

《呂氏春秋》

《史記》

《漢賦》

詩詞方面的,

個人較喜歡曹操

李白杜甫

王維白居易

蘇軾李清照

辛棄疾等這些名人的詩詞作品都很好

詩歌和詩詞的區別

17樓:暴走少女

詩歌和詩詞都是文字作品。區別在於詩詞是詩歌和詞的統稱,而所謂詩詞,就是指唐詩與宋詞。

擴充套件資料:

一、詩歌: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

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二、詩詞: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仍然深受普通大眾青睞。

18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凝眸深蹙

詩體與詞體文學特徵的不同表現在這樣五個方面:1、和**的關係的差異詩體和詞體的文學特徵有著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以格律詩和詞的對比來說明詩體和詞體文學特徵的差異。首先,詩詞和**的關係是不同的。

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與**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分離,並且在與**分離之後,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徵,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異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

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古詩長短隨意;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但是詞的唱段不齊也是由格律規定的;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二

三、二二三節奏;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煙波;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規定;最後,詩詞的對仗規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詩第

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如鼎足對,可對可不對。《眼兒媚》3、題材內容的差異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

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

19樓:____偏激

現代詩:寫法自由,更適合抒發現代人的情感。

古 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

1,現代詩

(1)現代詩簡介: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2)特點: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的主流是自由體新詩。自由體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

(3)分類:

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韻腳詩等。

按表達方式分:敘事詩、抒情詩

2,古詩:

(1)古詩簡介:

古詩是古代漢族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2023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2)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分:

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律詩共有八句,

一、二兩句為首聯,

三、四兩句為頷聯,

五、六兩句為頸聯、

七、八兩句為尾聯。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3)發展過程:

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

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

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清代王士禛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祕訣,見之則無用」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www.gushiwen.org/

送杜十四之江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送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以及對遠行朋友的憂慮及關懷。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以及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耐人尋味。兩個自己選吧!嘻嘻 詩題一作 送杜晃進士之東吳 唐時所謂 進士 實後世所謂舉子 舉進士 得第者則稱 前進士 看來,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詩開篇就是 荊吳相接水為鄉 荊 指荊襄一帶,...

為何日本人狂熱追慕白居易,而非李杜

白居易當時在唐朝可謂受眾人追捧,甚至被唐宣宗尊為詩仙,粉絲竟然把白居易的詩詞,當做紋身刺在身上,作為現象級的偶像,白居易可謂風靡一時,而遠在日本白居易也火的不行。而之所以能在日本,人氣也如此火爆,甚至壓過李白和杜甫,其實並不是因為李白和杜甫,兩人比白居易差,而是因為白居易趕上了一個好時候 當時的安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句子賞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洲。與君別離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作者 650 675,字子安,絳州龍門 今山西河津 人。高宗麟德三年 666 應制科,對策高第,拜朝散郎,為沛王府修撰。總章二年 669 漫遊蜀中詩文大進。後為虢州參軍,坐事當誅,遇赦免職。其父福畤官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