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年紀都有代稱,知天命之年是多少歲

2021-04-08 15:58:22 字數 6790 閱讀 4300

1樓:

知天命之年是五十歲。另附上其他的給你參考一下。

三十 而立之年

四十 不惑之年

五十 知命之年

六十 花甲、耳順之年

七十 古稀之年、杖國之年

八十 杖期之年

九十 耋耄之年

一百 期頤之年

2樓:悠悠丶

5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樓:匿名使用者

5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4樓:張敦揚小男神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

20.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

在人際交往中,選擇正確、適當的稱呼,反映著自身的教養、對對方尊敬的程度,甚至還體現著雙方關係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和社會風尚,因此對它不能隨便亂用。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5樓:亨時達奢侈名錶售後

襁褓:指不滿週歲的孩童

孩提時代:指2至3歲的孩童

黃口小兒: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髫年:女子七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女子年滿十五時,用簪子將頭髮束起,代表到了出嫁的年齡

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韶年:男子七歲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至十五歲舞象之年:男子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這一天父親長輩要為其舉行及冠之禮,表示成年。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歲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歲知命之年:男子五十歲花甲或耳順之年:男子六十歲古稀之年:老人七十歲

杖朝之年:意思是年紀過了八十歲便可以撐著柺杖上朝

耄耋(mào dié):八十至九十歲

米壽:老人八十八歲

鮐(tai)背之年:男子九十歲。因為這時老人身上會長斑,就像鮐魚背

白壽:即一百去掉一,老人九十九歲

期頤:老人一百歲,指的是期待頤養天年的意思,說明老人年邁,需要子孫贍養

茶壽:老人108歲。茶上面的「艹」字頭為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點一個八,二十加八十加八,就是108

6樓:苦心居士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

7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天命之年是指多少歲?

8樓:好木木偶

天命之年是五十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9樓:匿名使用者

天命之年指的是人進入了50歲。

所謂「五十知天命」,來歷:孔子說:我三十歲時確立了人生的理想,四十歲訧能堅守真理,五十歲我就知道我下半生該怎樣過。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出自: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天命之年指的是五十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就能夠充分的看到自己的這一生了,所以說是五十歲就是天命之年。這個話題也是非常的沉重,有句古話說的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到了50歲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與遙想後半生,你是否感到後悔與無助?

所以啊人在五十歲之前一定要全力以赴去奮鬥,避免自己到達天命之年之後為自己的一生感到後悔。「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知識拓展:三十 而立之年

四十 不惑之年

五十 知命之年

六十 花甲、耳順之年

七十 古稀之年、杖國之年

八十 杖期之年

九十 耋耄之年

一百 期頤之年

10樓:匿名使用者

天命之年:50歲

知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1樓:墨臺紫醉

天命之年源自「五十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擴充套件資料「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

」這一整句話是說,我(指孔子)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2樓:匿名使用者

天命之年是50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說,15歲志於遊學,30歲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40歲不知權變之道,50歲就是天的命令。

擴充套件資料五十歲,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關節風寒的人,預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氣變化。「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13樓:happy夏雨

天命之年是指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時候,大雅的敘述方法。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擴充套件資料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後世尊孔子為聖人,所以對論語只是如實的記錄孔子個人經歷的傳記回憶視而不見。故意忽略,偏袒的態度儘量往好的方面闡發,本意是孔子五十歲認命,徹底放棄鬥爭而採取退縮,隱居態度的描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十五。

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遊學。」《毛詩傳》說: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

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 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

」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

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 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

「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

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

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 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

「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

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

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 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

「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

」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

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 古稀」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關於古代稱呼的問題一個關於古代稱呼的問題

很有意思的問題,以前真沒用想過。禮記 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 吉禮 凶禮 軍禮 賓禮 嘉禮 五種型別,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 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 內則 ...

中國城市古代稱什麼古代時中國每個城市的名稱各是什麼?

中國曆代的行政給你個最全的稱呼區劃 行政區劃是指管理國家事務的地區範圍。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 機構和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諸多原因就勢必影響到歷代行政區劃的制定。瞭解中國曆代的行政區劃,對我們學習中國古代的歷史 文化和閱讀古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這裡要概說的歷代行...

古代稱人的「員外」是什麼意思,古代員外是什麼意思?

員外 的意思有二 古指正員以外的 全稱為 員外郎 語出 通俗編.仕進 所云員外者,謂在正員之外,大率依權納賄所為,與今部曹不同,故有財勢之徒皆得假借其稱。指地主豪紳,多見於早期白話文。例如,水滸傳 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基本解釋 1.ministry councillor 古指正員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