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包頂半球體的平米數怎麼計算

2021-04-13 12:56:35 字數 5376 閱讀 8514

1樓:數學新綠洲

先測得半球體的球半徑r(單位:米),

再由球的表面積公式s=4πr²得:

蒙古包包頂半球體的面積為s/2=2πr²(平方米)

我國少數民族住房的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1.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

2.保安族一般住平房泥屋,四周圍以土牆,一家一院,稱為「莊廓」。

3.布朗族的居住形式因地制宜,主要分地居式和竹樓兩種。

4.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

5.布依族民居多為幹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

3樓:沉雨落鳳

1、基諾族:長房子

雲南少數民族基諾族的長房子,這是一棟杆欄式建築,數十根柱子撐起一座長約50多米的房子,下層2米高,四周沒有圍欄。據史料記載,滇西北的少數民族獨龍族、少數民族怒族和滇西南的少數民族布朗族、少數民族基諾族,半個多世紀以前都住這種長房子。

2、壯族:幹欄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幹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這種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因為它具有適應於南方山區地形、氣候和預防毒蛇猛獸侵擾的優點,所以一直延用到現代。

3、回族住宅

少數民族回族,是中國中的一個比較特殊的民族,他們信奉的是起源於中東的伊斯蘭教,就因為這個,他們的住宅就別有風味。 回回民族不僅在居住區域上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在住宅的造型、結構、設施及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習俗。

中國清真寺都必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建築的一些基本原則,具備伊斯蘭教建築的某些特點,也成了回族建築的一個標誌

4、藏族:碉房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房子外牆厚實,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

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晒臺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5、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便於搭建和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擴充套件資料: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難怪古人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4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

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 分佈在雲南、貴州的苗族(20張) 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地理很好的啊 家516885980 問我啊

蒙古包的歷史故事或傳說,急!求高手幫忙! 10

6樓:匿名使用者

馬頭琴的故事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又名"胡兀兒"、"胡琴"、"馬尾胡琴"、"莫林胡兀兒"等。為擦弦類弦鳴樂器。

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為飾而得名。它由共鳴箱、琴桿、琴頭、絃軸、馬子、琴絃和拉弓等部分組成。共鳴箱多為梯形,也有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

箱框板用硬質木板製作,兩面蒙以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桿用色木、梨木或紅木等製作,上部左右各有一個絃軸,頂端為琴頭。拉弓多用藤條或木杆與馬尾作成,兩條琴絃分別用40根(裡弦)和60根(外弦)左右馬尾合成,兩端用絲絃結住,繫於琴上。

馬頭琴的演奏方法與其它拉絃樂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夾在琴的裡外弦之間,而是在兩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獨奏或自拉自唱。其發音柔和、渾厚而低沉,音色悠揚、醇美,富有草原風味,因而有人形容說:

"對於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近幾十年來,蒙古族民間樂器製作技師、演奏家們對傳統馬頭琴進行了改革,擴大了共鳴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彈性,用尼龍弦代替了馬尾弦,使音量顯著增大並將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馬頭琴原有的柔和、渾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點。

蒙古人愛馬,對馬頭琴也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關於馬頭琴的**,草原上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察哈爾草原上,有一個蒙古族青年叫蘇和。

蘇和從小和奶奶相依為命,靠放羊過活。一天,蘇和在牧歸的路上撿到了一匹小白馬,便將其抱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馬一天天長大。

它渾身雪白,美麗健壯,深得蘇和祖孫倆的喜愛。它也整日與主人形影不離。一年春天,王爺舉行賽馬大會。

並許諾誰取得冠軍便把女兒嫁給誰。在朋友們的勸說鼓勵下,蘇和也騎著自己心愛的小白馬去參加了比賽,而且獲得了冠軍。可王爺不但不兌現諾言,反而打傷了蘇和,搶走了他的小白馬。

一天晚上,睡夢中的蘇和被外面的聲音驚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來是為擺脫王爺、回到主人身邊而身中數箭的的小白馬跑了回來。因傷勢過重,小白馬第二天便死去了,蘇和悲痛萬分,幾天幾夜茶飯不進。一天夜裡,蘇和夢見了小白馬,他撫摸著它,它也靠近主人,輕輕地說:

"主人,你若想讓我永遠不離你,還能為你解除寂寞的話,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隻琴吧!"蘇和醒來以後,就按照小白馬的話,用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做成了一隻琴,在琴柱頂部按小白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每當他思念小白馬時,便拉起琴來。

從此,馬頭琴便傳遍了草原

7樓:沉思中焚燒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

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

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線。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釐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

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內蒙古的特色是什麼?

8樓:素人學者喵

一、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

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二、馬頭琴

蒙古語稱為「綽爾」,是蒙古族拉絃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其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馬頭琴的重要性已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器樂功能,成為蒙古族**藝術的代表性符號和象徵。

三、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的漢語意思是娛樂或遊戲,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是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地蒙古族的傳統節慶活動。那達慕在蒙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喇嘛會焚香點燈,誦經唸佛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可以消除災難。

四、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9樓:幸運的吳兼

內蒙古的特色有:

1、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遊藝、聯歡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舉行,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主要傳統運動專案有賽馬、摔跤、射箭。

2、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遊牧生活的產物。是草原牧區傳統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3、祭敖包: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誌,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淨地。

4、蒙古族人的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兩種。白食蒙古語叫查幹伊德,是牛、馬、羊、駱駝的奶製品。紅食蒙古語叫烏蘭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製品。

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習慣,白色表示純潔、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酒斟在銀碗或金盃中,託在哈達上,唱起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嚐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不可推讓,謝絕主人的敬酒。

6、蒙古族民間**有:蒙古族四胡**、蒙古族馬頭琴**、蒙古族長調民歌、二人臺牌子曲、潮爾道-蒙古族合聲演唱。

擴充套件資料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資源主要由草原、古蹟、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觀」構成。森林景觀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民俗遊覽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兒三藝」——賽馬、摔跤、射箭,那達慕等;

名勝古蹟包括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圖召、烏素圖召、白塔,包頭市的五當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園,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遼上京、遼中京、大明塔,鄂倫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

簡要介紹蒙古包需要蒙古包製作材料 蒙古包的特點 蒙古包的用處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 休息 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 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 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 哈納 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 架好,再架上頂部的 烏尼 長約3 2 米的柳條棍 將 哈納 和 烏尼 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

蒙古包的建築特點蒙古包的特點

基本特點 1.價效比高 採用鋼架蒙古包 首先在 上面比較來說,同樣直徑大專小的蒙古包,用木質 屬的 要比我們用鋼架的蒙古包 貴3倍以上。我們採用鋼管全是國家標準鋼管經過鍍鋅處理,永不生鏽。2.搭建和拆卸 在搭建安裝方面 以往任何蒙古包都不可比擬的 最小的鋼架蒙古包,兩個人15分鐘就可以搭建起來 這個...

想買蚊帳大人用是方頂的好還是蒙古包好落地好還是帶

大人用建議選擇 方頂落地蚊帳!理由如下 空間方面 方頂蚊帳 四邊弧型蚊帳空間更多一些,不會有壓抑感。一般方頂和四邊弧型都是三開門的,中間有拉鍊,可以拉開看電視,不會阻擋視線。圓頂蚊帳一般都是兩開門,看電視必然就不方便了。高度方面 一般在1.4 1.6米左右,房高比較低或者做過吊頂的,購買時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