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上 無為而治 的前提是什麼,什麼是「無為而治」的管理?

2021-04-20 00:18:19 字數 4535 閱讀 4158

1樓:慧聚財經

管理上"無為而治來"的前提源是要求領導者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和素質,除了具備各類或某類專業知識,還需認識「道」的各種法則,順應人的規律,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正當途徑、合法經營取得利潤,以人格的力量,研究經營謀略,挖掘人才作為人力資源的後備,並具備捕捉資訊的能力,能從大量的資訊中尋找時機,充分發揮群體的創造意識,進一步推進企業管理,真正實現以「無為」思想指導企業行為。

管理學與無為而治:

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管理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式。

「無為而治」是我國古代著名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提出的治理思想。老子,原名李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其思想對我國古今思想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無為而治」講究的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管理學在研究這一思想的基礎上,把「無為而治」的思想融入到管理學中,從而產生了管理學中極具變革意義的「無為」思想。

2樓:manju_衣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法則,有害內眾生的事容。但這裡的「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無為卻又無所不為。無為而治不需要前提,需要的是自己能做到。

3樓:匿名使用者

學會授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什麼是「無為而治」的管理?

領導的管理要「無為而治」的含義及意義是什麼

4樓:海潮精密儀器

「無為而治」是對管理效率的追求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因此,管理者要探索管理的規律和加強自身修養,尊重規律,逐步減少不合規律的作為、消耗和浪費,增加產出,提高效率,管理的輸入達到了無窮小的「無為」,管理的輸出達到了無窮大的「無不為」,管理效率無疑是無窮大,這樣就實現了無為而治。對效率的追求,不僅管理者遵「道」而為損之又損,決策層和終點操作層之間的「距離」及管理人員的數量也要損之又損。

要提高效率,一是必須提高技術,二是消除因資訊不對稱而產生的道德風險。

「無為而治」是一種人生態度

「無為而治」是管理者對待功名利祿的一種態度。「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給員工充分發展的自由空間,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員工,幫助員工實現目標而不佔有他們的勞動成果。

組織有了業績要歸功於群眾,更不要居功自傲。「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說要相信組織,相信群眾,有功於組織會得到相應的功名,有利於群眾,群眾會推舉你,有能力會得到相應的職位,有貢獻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有功不居功,功名會有合理的歸屬。

管理者報酬合理與否主要取決於管理者的態度,因為在分配過程中他們起決定作用。管理者如果不顧國情地追求高薪,會加劇矛盾,挫傷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和諧穩定。「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無為而治」是管理者面對群眾的一種姿態。管理者面對群眾要謙虛,不要擺官架子、盛氣凌人、剛愎自用,管理者越是這樣,群眾越是敷衍他。「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無為而治」是基於人性純樸、積極的認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人性如果不積極如何「自化、自正、自富」,人性如果不純樸如何自樸。

因此,管理者要相信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自主管理;管理者如果能做到無私慾,群眾肯定會受到感染,進而也無私慾。

「無為而治」是一種權力觀。權力為誰用、為何用,是不同的權力觀。「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無為而治者是為民謀利。「得民心者得天下」,權力只有得到下屬的認可才能發揮效力。

「無為而治」是合乎規律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世界大同,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世界既已大同,自然不需要「聖人」,不需要「聖人」才有「聖人」無為,才有終極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就是遵道善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管理者不但要認識規律,還要積極按規律辦事。

「無為而治」是一種管理方法

無為是一種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具體來說,包括如下這些方面的內容:

不妄為。第一,不要勉強為之。事物的發展都要有一個不斷的過程,順應自然、因勢利導就有利於事物的發展,落後或超前事物的發展過程都不利於事物的發展。

在組織管理中,群眾不理解的,不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會事與願違,要做好教育和引導;群眾理解了,認同了,事情自然就好辦了。第二,不要不可為而為之。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客觀事物,這違背了客觀規律。

因此,不管主觀意願如何,註定是會失敗的。組織的制度是不可違的,違之破壞制度建設,擾亂活動秩序,降低效率,增加損失。第三,不要為所欲為。

個人或企業如果不顧法律、制度、道德為所欲為,無疑會自取滅亡。第四,不要朝令夕改,來回折騰。「治大國若烹小鮮」,如果政令頻出,朝令夕改,頻繁地來回折騰,群眾就會不知所措,勞而無功,造成浪費。

下有為上無為。無為而治者發揮下屬的能動性,讓下屬自我管理。第一,參與決策。

決策前讓員工參與,錯誤容易發現與修正,也有利於創新。決策過程讓員工有參與感,結果讓員工有成就感,決策之後讓員工有認同感,這樣的決策執行有群眾基礎,力量強,效率高,效果好。第二,充分授權。

讓下屬承擔責任,必須授予其對等的權力。授權以後不要隨便越權,才能充分發揮下屬的潛能。給下屬注意越多,下屬創新越少;指揮越多,下屬積極性越低;包辦越多,下屬依賴性越強。

管理者不要怕失去權力,願放權;管理者要信任下屬,敢放權。第三,目標管理。目標管理就是用目標激勵原理,使員工積極主動完成工作任務。

目標管理重在結果,讓員工對結果負責,給員工充分的過程構思與行動自由。目標的制定要基於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不要強加給員工。第四,啟用人才。

管理者能識人用人,大才大用,人盡其才,才能無為而治。

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一,管理者應抓大放小,抓主放次,抓特殊放一般。抓大放小才能統攬全域性;抓主要放次要,才能提高效率;抓特殊放一般,才能取得經驗,有立有破。

第二,做自己善做的、該做的。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和能力,發揮自身優勢,不要盲目多元化,盲目兼併,盲目求大。企業要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不要做有害的業務或產品。

做自己善做的才有效率,做自己該做的才能長久。第三,抓兩頭放中間。國外現代控制論者提出一種所謂「黑箱」管理藝術,就是不開啟黑箱,控制輸入,考核輸出,就是抓兩頭放中間。

形象管理。管理者良好的形象是員工行為的榜樣,具有不管而管的作用。「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的良好形象激勵著群臣無不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為之治,貴在身體力行,行不言之教。

為而不爭。如果企業的產品市場開發,立足在無競爭領域,迴避有競爭的領域,就會「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成熟的企業,離開紅海,進入藍海,研究市場潛在的需要,開闢新的市場,引領市場。

文化無不為。文化的作用就是以柔克剛,潤物細無聲,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才能實現「無為而治」呢?第一,「無為而治」需要自由。

要使下屬無不為,就要給下屬自由。有了自由才有自主,有了自主才能自願,有了自願才有自覺,有了自覺才能主動。自由、寬容的環境,下屬發揮的空間大,心情愉悅輕鬆,敢於嘗試,創新容易發生。

第二,「無為而治」需要平等。傳統的等級制度創造了人和人之間的實際不平等,容易扼殺真理,不利於創新。要實現無為而治,必須消除傳統等級制度的影響,倡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平等、機會平等、標準平等。

第三,「無為而治」需要純真。消除道德風險不排除技術和管理手段,但更需要人的純真,只有純真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道德風險。純真天性的迴歸,需要建設純真的文化,要建設純真的文化需要管理者率先示範,身體力行,「我無慾而民自樸」。

第三,「無為而治」需要共享。共享權利,決策不斷下移,權力不斷下放,全員參與管理,利益共享。共享願景、成果、快樂、思想、經驗、資訊,還要共享錯誤與失敗,分擔痛苦。

共享使組織成員積極主動、自我管理,共享使組織學習更快,發展更快。第四,「無為而治」需要利他。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利他的結果就是利我。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現在很多優秀企業都樹立了明確利他的理念,說明利他是合乎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

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始於利我終於利他。從利我出發,人們就會唯利是圖不擇手段,資訊失真,消耗增加,利我者其自身利益難保。人人利我,管理者不能不為,疲於奔命;人人利他,順其自然,管理者自然「無為」。

先有為後「無為」。「無為的境界和條件要靠人去創造。「蕭規曹隨」就是前人的有為在先,後人的「無為」在後。管理者若效法扁鵲之為雖能力挽狂瀾,但其消耗大,損失多,

不如效法其兄為之於未始,治之於未亂,堵蟻穴於堤未潰。有堵蟻穴於先就沒有堵潰堤於後,即先有為後「無為」。

「無為而治」對管理者素質的要求

管理者要想達到「無為而治」境界,必須知道「無為而治」者的一些特點,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修煉自己的操行。無為而治者純真慈善,知惡行善,有誠信,樂善好施;善控情慾,心態平和,無私慾,決策不偏激,不受私利、近利的影響,不會被腐蝕;勤儉無私,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對下屬一視同仁,沒有遠近親疏之別,沒有圈裡圈外之分;謙虛大度,不和下屬爭名爭利,不驕傲自滿、固步自封;才高積極,「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不是消極迴避而是積極應對「敝而新成」。「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而治」的領導清楚自己的目標是「無不治」,方法和過程是具有辯證性的「為無為」,效率是最大化。

無為而治和清淨無為的區別是什麼,儒家的「無為而治」與道家的「無為而治」有什麼區別

沒有區別,說法不同而已。能做到無為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動有區別,靜的極致,何來差別?本來同源,靜之極致,本來如一,若未如一,即非靜極,修行不足。前者比較消極,太過理想了,後者是自然為主,人在自然中一切聽從自然,是一種高深的態度,和現在的許多高僧類似 結果不同,一個是有成果,一個是修行 無為而治和清淨...

有沒有誰知道無為而治的思想內涵

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所謂的無為而治,也就是倡導根本不要管理,道家認為如果進行了管理,那麼必然就代表有人做錯了,需要管理了。就如同道家認為最好的法律就是沒有法律,有法律表示有人犯法需要約束了。比如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的寓言,說的是魚在困難的時候大家相濡以沫彼此扶持渡過難...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啊?

無為 就是不做復任何違反自然規 制律,又反對 以智治國 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太倉之粟陳陳相因。漢朝初年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以及秦朝的橫徵暴斂,唯有在上者無為,所以人民才能自化。老子 第五十七章中 自化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自三代以下者,加以運用才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