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並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021-04-20 04:25:05 字數 5256 閱讀 4065

1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甘肅民勤是我國沙塵暴多發地區之一。1998~2023年間平均每年發生沙塵暴版11次。

(2016·新課標)權甘肅民勤春季沙塵暴頻發的地理因素:民勤周圍沙漠廣佈(沙源豐富 植被少),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地表乾燥,易起沙;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恰位於寒潮南下的路徑上),多大風天氣。受地形影響(狹管效應),地面風速增強。

2樓:初級提問者

(1)荒漠化的成因

從自然因素看,土質疏鬆,加上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氣候乾旱內,降水少;

人為因至素主要表容現為過度樵柴、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和工礦交通不注意環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合理利用水資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調節農、林、牧之間的關係;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控制人口(或答: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擴大林草面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好的丘間低地;營造護田林和防護林等亦可)

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3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甘肅民勤是我國沙塵暴多發地區之一。1998~2023年間平均每年發生沙塵暴11次。

(2016·新課標)甘肅民勤春季沙塵暴頻發的地理因素:民勤周圍沙漠廣佈(沙源豐富 植被少),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地表乾燥,易起沙;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恰位於寒潮南下的路徑上),多大風天氣。受地形影響(狹管效應),地面風速增強。

4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過度放牧危害:容易形成沙塵暴,照成環境汙染,畜牧業受挫措施:採用輪流放牧,退牧還草

5樓:匿名使用者

1.氣候異常,全球氣候變暖。

2.地表沙質土壤沉積,土質疏鬆。

3.冬春季節多大風天氣。

4.植被覆蓋率低。

5.過度樵採。

6.過度放牧。

7.過度開墾。

8.不合理利用水資源。

9不合理開礦。

6樓:匿名使用者

春天氣溫回暖,大地解凍,地面的土變鬆,地面氣溫也逐漸升高,空氣垂直流動增強。如果北方地區出現大風,塵土就被吹到高空。就會形成沙塵暴~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並不是在所有有風的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乾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本來就不高,貧窮的西北人民還想靠挖甘草、摟髮菜、開礦發財,這些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災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捲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冬末春季發生大範圍的沙塵暴後,受強風揚起的沙塵造成空氣中含有大量塵土,遮蔽了當地日照,能見度甚至為零,因此超強的沙塵暴又稱為黑風暴。沙塵暴會造**民生命財產及農業的重大損失。沙塵暴主要發源於沙漠化的地區,土質鬆軟、地面乾燥、地表沒有植被。

一旦在大範圍空氣很不穩定及地面風速很大條件下,很容易將地表沙塵吹起,進入空氣中而形成沙塵天氣。

沙塵暴發生後,顆粒較大的沙塵大多在影響源地或鄰近地區後;即沉降到地面,顆粒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傳送到1000至3000米高空,再借由西風帶的氣流向東傳送。在傳送的過程中,一部分因擴散或稀釋,使得沙塵隨傳送的距離愈遠;濃度愈低,一部分在傳送過程中,受到沉降或降雨(雪)的作用而到達地面。中國西北方的沙塵可東移到日本、韓國及10000公里外的夏威夷,往南可影響到臺灣、香港,甚至達菲律賓,影響範圍相當遼闊。

沙塵暴傳送到數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區後,造成當地能見度及大氣中懸浮粒子增加,影響該地空氣品質。至於受沙塵影響的時間或範圍,則需視源地沙塵暴發生的規模、延續時間,以及遠地的氣象條件是否於沙塵傳送有利。依觀測記錄,短則數小時,影響能見度,長則一星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現象。

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三類:

浮塵:懸浮在大氣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天氣現象;

揚沙: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在1—10公里以內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里的天氣現象;當水平能見度小於500米時,為強沙塵暴。

根據研究顯示,沙漠地區的沙塵為地球中懸浮粒子的主要**,單是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即佔了全球大氣中25%的懸浮微粒量。我國西北地區位於中亞沙漠區中,排名世界四大沙漠區的第二位(依序為中非、中亞、北美及澳大利亞),因此中國西北區沙塵對東亞的大氣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沙塵暴發生的條件為:

地表性質:土質鬆軟、乾燥、無植被或草木生長及沒有積雪。

氣象條件:強烈而持久的地面風、垂直不穩定的氣象條件及沒有降雨降雪天氣現象。

中國西北地區各大沙漠面積總和近六十萬平方公里,主要源地位於北緯35度以北,東經125度以西的中國西北和華北、蒙古一帶,包括新疆、甘肅、河套、內蒙古、蒙古等地區。此一區域年降雨量都在400mm以下,且季節分佈相當不平均,為東亞發生沙塵暴天氣現象的主要源地。冬末春季為沙塵暴發生的主要季節,其中以3月至5月發生頻率最高,佔全年的60%以上,且每年發生沙塵暴的次數不一。

影響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京沙塵天氣的沙塵的境外**地主要是蒙古國。而影響中國北疆地區沙塵天氣的境外沙塵源地主要位於哈薩克和俄羅斯境內的荒漠化地帶。

影響中國東部地區沙塵天氣的主要是蒙古低渦系統。蒙古低渦形成後,一般首先捲起當地的沙塵並逐漸南下。在移動過程中,低渦尾部的幅合上升氣流將沿途沙塵源地的沙塵一併捲入低渦中,向下遊輸送。

北京正處於下風向地區,深厚低渦系統往往給北京帶來沙塵天氣。

影響北京地區沙塵天氣的移動路徑主要包括兩條:北路從蒙古國東、西部地區,經內蒙古渾善達克沙漠西部、化德、張家口至北京;西路起於甘肅哈密市以東至內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邊境,沿河西走廊、賀蘭山南,經毛烏素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市和張家口,最終到達北京。發生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沙塵暴在遇到強大系統過境時,會形成遠距離輸送,可以影響到北京地區。

根據沙塵暴發生頻率、強度、沙塵物質組成與分佈、生態現狀、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強度,結合區域環境背景將我國北方劃分出4個主要沙塵暴中心和源區:1、甘肅河西走廊及內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地區;3、內蒙古陰山北坡及渾善達克沙地毗鄰地區;4、蒙陝寧長城沿線。上述沙塵暴多發地區的沙塵也常隨西風和西北氣流輸送到華北及長江中下游,形成沙塵天氣。

沙塵暴頻頻發生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標誌之一。我國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165.3萬平方公里,並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發展。

土地沙漠化東西部有很大的差別。以賀蘭山為界,以西受西北乾旱氣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為綠洲灌溉農業區。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現形式主要是水資源調配不當,下游農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與綠洲過渡帶的盲目開墾、樵採及過牧引起,或草場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天然植被死亡,風蝕量增大。

東部受東亞季風的影響,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發生在農牧交錯帶,冬春乾旱季節,由濫墾、草場嚴重超載或過牧退化、樵採引起,以農耕地土壤沙化、礫質化、灌叢沙漠化和沙地活化為主要形式。 20世紀初美國大規模開發西部土地,導致30年代震驚世界的"黑風暴";60年代,前蘇聯開墾哈薩克卡拉庫姆荒漠周圍土地同樣出現強烈的沙塵暴。美國30年代以後,對西部的建設和改造中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採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種期作物間作、套種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農機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蘇聯60年代以後,對中亞的建設和改造中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設農田防護林網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為世界提供了兩種不同的防治沙塵暴技術模式---簡稱農業措施(美國)和林業措施(前蘇聯)。我們應汲取世界其它沙塵暴多發地區的成功經驗,制訂適合我國國情的恢復生態策略和方針。

沙塵暴是由天氣過程和地面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但是目前人類控制天氣的能力還很有限,減緩沙塵暴災害頻度與強度的關鍵在於搞好地面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並重"的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針;建立和完善生態保護的法規和政策體系,停止導致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一切生產活動,對於超出生態承載能力的地區要採取一定的生態移民措施。

沙塵暴可能誘發過敏性疾病、流行病及傳染病。據他解釋,通常情況下,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對塵埃有一定的過濾作用,但沙塵暴這種劇烈天氣現象帶來的細微粉塵過多過密,極有可能使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群舊病**。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 如果長時間吸入粉塵,也會出現咳嗽、氣喘等多種不適症狀,導致流行病發作。

此外,大風跨越幾千公里,將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風向地區,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傳染病菌。

沙塵對人體的呼吸系統危害最大,人們不可輕視。特別是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嬰幼兒以及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群,更應該呆在門窗緊閉的室內,儘可能遠離粉塵源,一旦發現身體有明顯不適感,必須立刻到醫院查清**。

必須在室外活動時,最好用溼毛巾、紗巾保護眼睛和口,但需要提醒的是,這種簡單防護對病毒不起作用。在沙塵暴退去前,建築工人、清潔工人都應該暫時停止戶外操作。他還建議人們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要購買街頭露天食品。

我們希望沙塵暴有絕跡的一天,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我們可以在沙塵暴的形成條件上做一些分析。沙塵暴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風是沙塵暴的原始驅動力。其次是沙源,如果沒有沙源和很細的沙土等基本物質,光有大氣環流也不會形成沙塵暴。

第三,地表受熱後(一般是在乾旱的條件下)產生一種不穩定的上升氣流,把地面的沙子帶到高空,從而形成沙塵暴,這就是沙塵暴形成的三個主要原因。要問沙塵暴什麼時候能到頭,首先得問這三個因素是不是會有結束的時候。

我國林科院曾經利用分佈在全國的1000多個觀測站、10年的觀測資料來模擬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條件做了一些實驗,結果表明,預計到2023年,我國的乾旱區還在擴大,沙塵暴的**還會存在的。再加上我們又不可能左右全球變暖和大氣環流,從這樣的角度來說,自然因素好象對沙塵暴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但我們應該看到這裡面有很多人類的活動加劇了它,沙塵暴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的一種表現,雖然想要恢復到「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樣的狀態不太可能,但我們並不悲觀,我們可以採取退耕還林草、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護林等手段來減少沙源。

客觀地講,我國的沙塵暴是很容易影響到日本、朝鮮等國的,但他們遭受的程度肯定比我們輕得多。我的一個日本同行曾經說過,沙塵天氣雖然不好,但真正來的時候並不一定是有害的。我們知道塵土是富含鈣質的,它可以中和酸性的如二氧化硫等物質,對於日本這樣一個酸雨多發國來說,也是有好處的。

就算這些塵土沒力氣飛那么遠,在中途掉進了海里,它對于海洋生物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營養沙塵暴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答:說起沙塵暴形成的原因很複雜,是多方面的。沙塵暴的動力是風。

物質基礎是沙塵。風與沙塵各有複雜多樣的時空變化。有足夠強大的風,還要有足夠量的沙塵。

但是把大量沙塵吹起來,也還要求很多條件。我國西北乾旱區,盛行強烈的西北風。由於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鬆軟的沙塵堆積。

乾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別是乾旱、風大、植被稀疏都同步發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備了沙塵暴發生的自然條件,再加上人為活動破壞了地面植被,使沙塵暴越發強烈。

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解決的措施有哪些

甘肅民勤是我國沙塵暴多發地區之一。1998 200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沙塵暴11次。2016 新課標 甘肅民勤春季沙塵暴頻發的地理因素 民勤周圍沙漠廣佈 沙源豐富 植被少 春季升溫快 降水少,地表乾燥,易起沙 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 恰位於寒潮南下的路徑上 多大風天氣。受地形影響 狹管效應 地面風速增強...

世界中有荒漠化的地區與我國西北荒漠化的成因是否一致

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 分佈地區和特點不同又可分為三種型別 土地沙漠化 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石質荒漠化發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 1 石灰岩地貌發育典型,地表土層薄 2 南方夏季高溫多雨 人為因素 3 過度樵採 濫砍濫伐,自然植被不斷遭到破壞 4 過度開墾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5 過度放牧 紅壤的改良 土壤...

簡述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地理問題

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形成荒漠化 的過程是緩慢的,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程序,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1.人為活動 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乾旱土地的過度放牧 粗放經營 盲目墾荒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過度砍伐森林 不合理開礦等是人類活動加速荒漠化擴充套件的主要表現。亂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