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一則 冉有曰 「夫子為衛軍乎子貢答應問孔子,問的

2021-05-02 12:26:05 字數 1242 閱讀 1369

1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的問題並非冉有的問題,為何可以將孔子給子貢的答案替換為給冉有的答案。或許孔子的回答只是就事論事,壓根沒想到子貢有言外之意,即根本就不存在一張子貢所要猜測的底牌。但子貢可能也有他的理由。

因為孔子論伯夷、叔齊不是第一次,二賢的道德形象對孔門**,特別是子貢這等人,哪有不瞭解的道理。在身為客卿,而又面對父子爭國的背景下提這個問題,孔子斷不會不知他另有所指。而且,子貢「怨乎?

」的追問已近乎點題了。夷、齊如對自身命運有怨悔,從行為上追悔當然起於讓國出走。退一步講,即便孔子沒意識到子貢提問的動機,子貢也可以通過這個答案進行推測。

因為他完全可以通過這個例子引出一條原則,然後用這一原則對事件的性質作出自己的判斷。他不是窺視夫子的底牌,而想掌握老師出牌的牌理,難道不行麼?

子貢對自己的能力有這個自信: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

看起來謙虛,其實挺自負的。不過舉一反三的能力,子貢的確有。在出自《孔子家語》的下面這則對話中,子貢提問的策略,同上面討論的問題如出一轍:

子路問於孔子曰:「魯大夫練而杖,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

」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貢曰:

「女何問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杖,禮邪﹖』夫子曰:

『吾不知也。』」子貢曰:「吾將為女問之。

」子貢問曰:「練而杖,禮邪﹖」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女問非也。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4]

子路從孔子處不得其問而自以為是,子貢對問題略加調整,便為子路問出想要的答案來。不管漢人的記載可信性如何,這個故事反映了其時對子貢善問的肯定,以及對相關的禮的理解。朱注說「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

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可能就是從這則對話推論出來的。只不過,這樣說已經假定,子貢在問孔子之前已認定衛君不對了,問孔子其實只期待自己的意見得到支援而已。

這也是一種猜測。

2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論語集註】:「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其君乎?故子貢不斥衛君,而以夷、齊為問。

夫子告之如此,則其不為衛君可知矣。蓋伯夷以父命為尊,叔齊以天倫為重,其遜國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則視棄其國猶敝蹝爾,何怨之有?若衛輒之據國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語明矣。」

《論語·述而》的全文及翻譯

一則論語名句賞析,論語的名句賞析

學而時習之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入則孝,出則弟 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內志於學 溫故知新 學而容不思,思而不學 知之為知之 人而無信 現過知仁 朝聞夕死 君子懷刑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聽言現行 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孔子之志 孔子好學 不遷怒,不貳過 賢哉回也 入之生也直 知之 好之...

求一則論語的講義,求李裡的論語講義讀後感!!!!

孔子說 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求李裡的論語講義讀後感!10 關於 論語 的資料 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倫理思想 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 大學 中庸 孟子 並稱四書。再加上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春秋 總稱四書五經。論語 在古代有3個版本...

《論語》 中有哪些不可取的?論語中的哪一則不實用了

按人格境界,把人分為小人 君子和聖人三等 按心理範疇,把人分為智者 勇者和仁者三類 歸納為九種境界 小人之智者 小智 小人之勇者 小勇 小人之仁者 小德 君子之智者 大智 君子之勇者 大勇 君子之仁者 大德 聖人之智者 聖智 聖人之勇者 聖勇 聖人之仁者 聖德 論語中的哪一則不實用了 子曰 父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