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太宗,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2021-05-14 15:31:06 字數 4957 閱讀 4629

1樓:匿名使用者

貞觀之治,天下太平,**少拉很多!

2樓: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3樓:匿名使用者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4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被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把他的統治時期叫做:貞觀之治。當時的唐朝是世界第一強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萬國來朝,日本派了大量的人來學習(留學)。

這一局面的出現:

1/ 李世民出身貴族,受過很好的教育,是個理性之人。可貴的是能聽取意見,用他自己話說:幾天聽不到意見就心發慌,大臣魏徵在朝堂上和李世民經常爭論的臉紅脖子粗,但他還是很尊重魏徵,甚至有些怕魏徵。

這樣的領袖能不出現盛世嗎?古云:下君用己力,中君用眾力,上君用眾智。

他的用人之道也很優秀。因此盛唐可謂是:英雄造時勢。

2/ 他有一個非常傑出的,識大體而賢慧的,古今少有的第一夫人---長孫皇后。

5樓:匿名使用者

很詳細

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6樓:離我遠點

1、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的起義。

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

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

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儘量採納。

2、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

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後歷朝**效法的楷模,魏徵曾經輔佐唐高宗與唐太宗兩位皇帝,他常常向唐太宗直諫,不怕犧牲,以至與唐太宗好幾次龍顏大怒,幸虧有長孫皇后為他說情,使他免遭懲罰。

3、有一次,唐太宗令太常少卿祖孝孫去教宮人**,結果教得不好。唐太宗對他大加責備。在場的溫彥博、王珪不同意太宗的做法,說:

「孝孫雅士,今乃使之教宮人,又從而譴之,臣竊以為不可。」

唐太宗聽後發火了,指責他們「附下罔上」。彥博害怕了,下拜謝罪;王珪不拜,說:「陛下責臣以忠直,今臣所言豈私曲耶!

此乃陛下負臣,非臣負陛下!」唐太宗聽了只好作罷。第二天,唐太宗私下對房玄齡說:

「自古帝王納諫誠難,朕昨責溫彥博、王珪,至今悔之。」

當時不僅大臣敢諫,小官也敢諫。櫟陽縣丞劉仁軌,對太宗正在秋收大忙季節要去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地區打獵事不同意,要求他改在冬閒時去。經劉仁軌的諫阻,唐太宗不僅收回了成命,還把劉仁軌的官職提了一品,以示獎勵。

7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即位時,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籌算大興土木,興建洛陽乾陽殿。給事中張玄素說,在國家還未恢復元氣的時候,您這樣做的過掉比隋煬帝還大,甚至會獲得同桀、紂一樣的下場。對如此鋒利的言辭,唐太宗非但沒有動怒,而且接受了定見,下令緩建,還重賞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氣之下要判處一名偽造資歷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堅決否決,認為依法應判處流放。唐太宗受到頂嘴,十分生氣,戴胄仍然據理力爭,說:法令是國家取信於天下的憑藉,皇帝不能因一時憤慨而殺人。

爭辯的功效,唐太宗折服了,而且稱讚戴胄秉公功令。至於以「犯顏直諫」著稱的大臣魏徵,更是常常與唐太宗面諫廷爭,有時言辭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讓,往往使唐太宗感應難堪,下不了臺。不外過後唐太宗能認識到,魏徵極力進諫,是為了使本身避免過掉。

因而先後接受了魏徵二百多次攻訐規勸,還把他比作可以更正自已過掉的一面鏡子。魏徵病死時,唐太宗很是哀痛,痛哭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酬報鏡,可以明得掉。

……今魏徵殂(cu,死亡)逝,遂亡一鏡矣!」

唐太宗李世民從維護本身的統治好處出發,長的時間內,對臣下的定見能夠當真聽取,擇善而從,甚至有時按捺住皇帝的虛驕心,不計較言辭的衝犯而納諫,這在中國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

8樓:匿名使用者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

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

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

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矇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

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

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

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裡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臺,楚國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

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

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

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麼?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

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

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

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

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

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

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

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

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

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裡。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

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

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

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藥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

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

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

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號是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的年號是什麼?

貞觀 627年正月 649年十二月 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 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 並採取了...

衛子夫,唐太宗最後怎麼死的,衛子夫,唐太宗最後怎麼死的

唐太宗的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開始愚蠢地追求長生,服食丹藥。貞觀二十三年服用了印度方士的丹藥暴病而亡。為了長生不老,煉丹而死 唐太宗怎麼死的?唐太宗的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開始愚蠢地追求長生,服食丹藥。貞觀二十三年服用了印度方士的丹藥暴病而亡。唐太宗怎麼死了?唐太宗的晚年,隨...

唐太宗的黃陵在哪裡,唐太宗墓在哪裡?

李世民 公元 599 649 年 李淵次子,母竇皇后。封秦王,通過玄武門之為太子,而後繼位,在位 24 年 公元 626 649 年 中毒死,葬昭陵,年號貞觀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 22 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上。九嵕山,山勢突兀,峰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 1888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