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是誰寫的

2021-06-17 08:53:42 字數 4959 閱讀 5368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歷史的座標上,《孝經》的生命之流,或喧騰,或潺緩,或幾乎斷流, 但一路流著、淌著、盤桓著,一路真實地映現時代的風光,一路忍受著歷史風雨的侵襲。《孝經》之河的兩岸擁立著孝文化之長林,只不過時或茂密蔥蘢,時或稀疏凋零,時或遭受砍伐。然而陰霾過後,陽光總是不會忘記繼續照耀著它們。

確實,《孝經》有太多的謎。若追問其著作者是誰?文字的流傳真相怎樣?

為什麼歷代帝王如此熱衷於此?謎還真是連成了團,而成為謎團。然而這並不影響它自傲地置身於皇皇的中國文化的菁華《十三經》中,屹立千年。

——作者

《孝經》的作者之謎

《孝經》在流傳和研究中,人們始終有個疑問:是誰撰寫了《孝經》?

其實人們只要讀一讀那些留下來的歷史材料,每個人都會發生同樣的疑問。比如:

權威的《史記•仲尼**列傳》記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此則記載有幾個資訊:(1) 曾參與孔子的年齡比較。(2) 孔子把曾參看做是能通曉並傳佈孝道的最合適人選。

(3) 於是孔子選定了曾子,專門傳授了孝道。於是,撰作了《孝經》。但是,我們馬上會發現一個問題,這裡說到兩個人,到底是孔子作了《孝經》,還是曾子作了《孝經》,沒有清晰地指明,而是模稜兩可。

因此後人對此史料的解讀,或認為《孝經》是孔子作,或認為是曾子作。

再看一則權威史料,《漢書•藝文志》曰:「《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但是誰作了《孝經》,也沒有說明確,因此又可以出現二說:

或認為孔子作,或認為曾子作。

再如《孔子家語》:「曾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其實我們設身處地為兩位作者司馬遷、班固想一下,就會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因為他們也不能舉出確切的證據來明確指出到底《孝經》的作者是誰,或是心中有某種指向,但是不便明說,因此只能含糊其辭了。

不過也有明確是孔子所作的,如《隋書•經籍志》:「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不過,這也是一家之說。

後來人們又從各個方面質疑、考證、研究,於是自古至今大約形成了好幾種說法:

1. 孔子撰寫了《孝經》

《漢書•藝文志》認為《孝經》為孔子所作。其實依照我們來看,《藝文志》並沒有說定。因此這一材料,既被一些人認為是孔子作的證據,也被另外一些人認為是曾子作的證據。

楊伯峻說:《孝經》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後明,因為一翻《孝經》本書便會明白。孔子若作《孝經》,哪能稱他的學生曾參為「曾子」,此其一。

《孝經》抄了孔子以後的一些書,如《左傳》、《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預見到他死後一兩個世紀中某些人會說某些話?此其二。《論語》是比較可信的孔丘言行錄,《孝經》的論孝,便和《論語》的論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處,此其三。

所以越到後代,這種主張的人便逐漸少了。(《經書淺說》)關於這一問題後文還會討論。

2. 孔子**曾子作《孝經》

《史記•仲尼**列傳》以為《孝經》乃孔子**曾參所作。比如陳克明《群經要義》中就說:《藝文志》「雖未明言曾參作《孝經》,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乃是曾參秉承孔子之意而撰成《孝經》」。

其實在我們來看,《史記•仲尼**列傳》也並沒有明說,也是兩可的。

關於曾子作《孝經》,楊伯峻也有說:這一說法,在司馬遷時未受重視;到兩晉以後,附和者漸多。但取《禮記》和《大戴禮記》曾子論孝諸事與《孝經》比較,相牴觸者不少。

如《孝經》主張「父有爭子」,甚至說:「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指不義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而《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上篇》說:

「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

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

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一個說不爭就是不孝,一個說爭辯是禍亂髮動之源,究竟哪一說是曾子本意?何況《孝經》所用《孟子》、《荀子》諸語,曾子是不可能看到的。

所以這一說也不可信。(《經書淺說》)

3. 曾子的**作《孝經》

宋代胡寅說:「曾子問孝於仲尼,退而與門**言之,門**類而成書。」(朱彝尊《經義考》卷二二二)

楊伯峻說:「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經義考》引)、朱熹(《孝經刊誤》)開其端,並無實證,只是想象之詞。」另外如宋代的晁公武也主此說,其《郡齋讀書志》認為《孝經》乃曾子**所作。

李學勤說:「《孝經》文中多稱引《詩》、《書》,體例與《禮記》所收《中庸》、《大學》相似,確為曾子一系儒家作品。《呂氏春秋》曾引《孝經》,證明其書成於先秦。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2023年)

4. 曾子**中的子思作《孝經》

宋代的王應麟《困學紀聞》引宋代馮椅之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於子思之手。」此認為《孝經》乃曾子**中的子思所作。

楊伯峻反對,有評說:「尤不足信。」(同上)不過今人有一些學者較傾向此說。

如彭林有《子思作〈孝經〉說新論》,認為是子思作《孝經》。主要理由是:《緇衣》、《中庸》、《坊記》、《表記》出自《子思子》,認為已經由郭店楚簡的發現得到證明。

《孝經》與《緇衣》四篇多在「子曰」之後引《詩》、《書》,風格相同。當屬於同一時代、同一作者的作品。《論語》中孔子多言《詩》、《禮》而罕言《書》,與《子思子》判然有別。

用《詩》、《書》發揮孔子思想,應該是子思的創造。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繼承了子思學派的傳統。《孟子》原有《說孝經》等「外書四篇」,《史記》等曾引用。

《說孝經》當是《孝經》成書於孟子之前、孟子論述其師門所傳《孝經》的證據。郭店楚簡內多次論孝,與《孝經》相表裡,表明孝是子思學派討論的熱點之一。因此,認為子思作《孝經》。

不過關於此問題,也尚可再討論。

5. 孔子的七十子或七十子的**作《孝經》

宋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序》:「聖人言為經,動則為法,故孔子與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又清代毛奇齡《孝經問》:

「此是春秋戰國間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後於《論語》,而與《大學》、《中庸》、《孔子閒居》、《仲尼燕居》、《坊記》、《表記》諸篇同時,如出一手。故每說一章,必有引經數語以為證,此篇例也。」這是籠統地認為《孝經》乃七十子或是七十子之徒所作,可能是一種記錄的轉述,或是一種經過加工後的編纂。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是這種看法,認為「蔡邕《明堂論》引魏文侯《孝經傳》,《呂覽•察微篇》亦引《孝經•諸侯章》,則其來古矣。然授受無緒,故陳、汪應辰皆疑其偽。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

使河間獻王採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則亦《禮記》之一篇,與《儒行》、《緇衣》轉從其類。惟其各出別行,稱孔子所作,傳錄者又分章標目,自名一經。」

6. 孟子的**之作

王正己在《古史辯》第四冊的《孝經今考》一文中說:「從大體上看來,《孝經》思想有些與孟子的思想相同,不過是文字的變相而已。」「總之《孝經》的內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經》大概可以斷定是孟子門**所著的。

」7. 後人附會而作《孝經》

宋代的朱熹主此說。朱熹《孝經刊誤後序》引汪應辰的話,認為《孝經》是後人附會而成。其曾雲:

「《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後乃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家篡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處。傳者又頗失其次第,殊非《大學》、《中庸》之儔也。

」8. 漢代儒生所偽造

清代姚際恆主此說。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認為《孝經》是漢儒所偽造,姚說:「是書來歷出於漢儒,不惟非孔子作,並非周秦之言也。

」「勘其文義,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後儒以其言孝,特為撮出,因名以《孝經》耳。」

到底是誰撰寫了《孝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統一的結論。我們認為,從各種資訊來看,不可能是孔子自作,也不可能是曾子自作,同樣也似乎不可能是孟子**所作,亦然不可能是漢儒偽造。

比較下來可能性大的選擇方向是兩個:一是孔子**所作,一是孔子七十子的**所作。如果偏重於後者的話,那麼有可能是曾子的學生所作;如果再把視閾縮小,那麼或者可能是曾子的**中的子思所作。

但是在還沒有十分確定是子思或曾子一系所作時,不妨採取較寬泛一些的看法,留有餘地,有待今後進一步的考證、統一認識。

雖然關於《孝經》作者的看法不統一,但是不妨慢慢說下去讀下去,看看問題出在**,有哪些爭論點,研究者又是怎樣研究的,那麼讀者自己也會有個選擇與判斷了。

在先秦,《孝經》曾被《呂覽》引用過,秦代因焚書坑儒而不見流傳,漢代突然冒出了《孝經》。《孝經》是從**來的?這是個歷史之謎。

首先是漢代初年,一個叫做顏貞的人獻出了《孝經》。

話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燒典籍,坑殺儒生;還不許民間私下收藏書籍,否則就誅族,這就是「挾書者族」之律令。因此許多經典由此而殘缺,損失慘重,當然《孝經》也在被禁被焚之列。劉邦是馬上得的天下,對於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建設並不重視。

然而傳到第二代漢代的惠帝卻很看重這些。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廢除秦時所定的「挾書」令,鼓勵民間獻出所藏的書籍。如《漢書•藝文志》:

「漢興,改秦之政,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後來朝廷還派出人員到各地尋訪亡佚經典。於是,《孝經》出現了。

《隋書•經籍志》有個記載:「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

」河間,漢高祖時候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的東南);平帝時轄境相當於今天河北獻縣、交河、東光、阜城、武強各一部分。河間人顏芝收藏了《孝經》,到了漢初,顏芝的兒子顏貞把它獻了出來。

漢初,河間地方獻書的氛圍很濃。《漢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劉德很有辦法,一方面留下真本,一方面又很好地繕寫一本交換給送書之人,另外再賞賜金子、絲帛等貴重東西,因此名聲傳播出去,招引來許多人獻書。

他得到的書很多,甚至幾乎和整個朝廷的藏書相等。

河間人顏芝的兒子顏貞把收藏的《孝經》獻出來,大約也是置身於這種氛圍之中而被感染了,於是獻出父親的藏書。不過細節就不得而知了,是獻給獻王劉德,還是直接獻給朝廷,或是其他的情況,沒有詳細的記載了。一般認為是河間王劉德將此書獻給朝廷,於是遂為學者傳授的用本。

後來漢代又出現了《孝經》的另外一個本子,稱為古文《孝經》。

孝經的名言名句,關於孝經的名言警句 快

1.天地之性,人為貴。語出 孝經 聖治 天地所生萬物之中,人是最尊貴的。這是孔子的見解,體現了難能可貴的 人本 思想。2.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語出 孝經 諫諍章 爭 爭友,指能直言相勸的朋友。士有諍友,那麼就不會犯錯而一直有好名聲。這句話是說交友當交諍友的道理。3.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

《孝經》的意義是什麼,孩子讀《孝經》有什麼好處

在中國的倫理道德中,首次把孝親和忠君聯絡起來,認為 忠 是孝的發展和擴大。把 孝 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 孝悌之至 就能 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請採納,謝謝 塑造中華美德的 孝經 孝經 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為以孝為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匆匆是誰寫的,《匆匆》是誰寫的?

朱自清寫 匆匆 時24歲,朱自清的散文詩 匆匆 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原文欣賞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 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 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 現在又到了 呢?我不知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