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古代和西方的道德傳統,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2021-08-03 21:16:00 字數 4315 閱讀 9898

1樓:勿忘心安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這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如果**其原因,也許只能從文化中找尋。

傳統文化常常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傳統道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瑕玉並現、積極與消極並存的複合體系。因此,學習借鑑傳統道德,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繼承。如忠孝,古代的忠孝是為帝王服務的,統治者提倡為國盡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報國盡忠就是忠於君王。

今天,我們應當去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時要鼓勵和提倡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首先要堅持“四個”有利於的標準,即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努力踐行借鑑積極內容。其次,要堅持反對文化復古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兩種錯誤思潮。

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傳統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道德體系,並通過這種傳統道德的復興中止和取代近代以來的科學發展模式和民主社會制度。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

這兩種思潮都割裂了人類道德傳承與創新辯證統一的關係,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虎工港繼蕃荒歌維攻哩唯物主義原則,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明和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都具有嚴重的消極影響,我們應當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

2樓:落葉h知秋

中國古代和西方的道德傳統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古代以和為貴,西方還確實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和西方他對於傳統道德來說都是有不同的約束的,但是不管怎樣都是符合當地的特色和約定俗成的宗教宣傳以及民俗的。

4樓:笑傲江湖

中國的古代是強大的也是堅不可摧的,那是我們的驕傲,西方的道德傳統我們也尊重,因為那也是他們的歷史。

5樓:匿名使用者

我還真不知道西方有什麼道德傳統,西方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它們還能會尊重自己的道德傳統嗎?

6樓:叮噹貓2011摩羯

一種平常心去看待對待就可以了。

如何科學對待中國古代道德傳統

7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這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如果**其原因,也許只能從文化中找尋。

傳統文化常常是精華與糟粕並存。傳統道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瑕玉並現、積極與消極並存的複合體系。因此,學習借鑑傳統道德,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批判繼承”,是一個總的原則,即強調繼承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有批判、有選擇、有目的的繼承。如忠孝,古代的忠孝是為帝王服務的,統治者提倡為國盡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報國盡忠就是忠於君王。

今天,我們應當去除“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思想,同時要鼓勵和提倡忠於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和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傳統美德。

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首先要堅持“四個”有利於的標準,即是否有利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有利於建設和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是否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於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做好取捨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努力踐行借鑑積極內容。其次,要堅持反對文化復古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兩種錯誤思潮。

文化復古主義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傳統的失落。所以,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恢復中國“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道德體系,並通過這種傳統道德的復興中止和取代近代以來的科學發展模式和民主社會制度。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傳統道德從整體上來說在今天已經失去了價值和意義,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從整體上予以全盤否定。

這兩種思潮都割裂了人類道德傳承與創新辯證統一的關係,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道德文明和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都具有嚴重的消極影響,我們應當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

8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具有兩面性,既有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面,既有精華,也有糟粕,良莠混雜,瑕瑜互見。尤其應當指出的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是在中國長期的傳統社會中逐步形成、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鞏固和發展的。漢代以後,儒家思想被封建化,成了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一直延續上千年之久。

因此,科學地認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不僅要把握和肯定其優良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其陳腐方面。對於傳統道德中的積極方面,我們應當加以繼承;對於傳統倫理道德中的消極方面,我們則應當批判和摒棄。因而,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取其精華,祛其糟粕,按照當代社會建設和發展的要求進行創造性轉換,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中國道德傳統以至於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經歷過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五四運動前後,以“打倒孔家店”為主要目標的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倫理文化,曾經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當時,對於儒家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缺乏歷史的、辯證的分析態度,更沒有能夠提出積極地建設新道德的理論,因而也就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如何正確地對待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地提出了對待歷史文化遺產,包括正確地對待傳統道德的態度和方法。但是,由於受到來自“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的干擾,因而使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包括優秀道德遺產的工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即使是在“*****”結束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問題,也曾出現過某些偏差。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們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問題上,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我們都已經越來越走向成熟、理性和科學。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 5

9樓:手機使用者

除了會喊口號實際上屁都做不到

10樓:紳士·中國

需要、必要、利國、利民、學習重要力行。

中國古代思想家與西方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不同之處在於:西方側重於智慧,中國側?

11樓:龍哲子

中西對哲學的理解是相同的,否則人類沒有哲學這個學科。

差別在於思維方式不同,也就是邏輯形式不同:

西方哲學側重於形式邏輯的直線型推理,中國哲學側重於形象邏輯的環形逆反思維。

12樓:虃西廬帕邦星

中國傳統來哲學和西方哲學因

源生存環境、社會狀況、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緝的差異,形成了兩種顯然不同的今性.中國傳統哲學以天人合一為主導,西方哲學以天人相分為前提.由於這一根本的出發點不同,便造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特徵.

因為講冘天人合一,中國哲學以人生哲學為核心,以道德和藝術為精神,以直覺和領悟為方法,充滿詩意境界,突出致善致美的價值功能.因為注重天人相分,西方哲學以本體論和認識論為基本內容,以邏輯分析為主要方法,帶有科學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滿理性色彩,以求真求知為主旨.

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1000字)結合大學語文聯絡現實

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思想史上,“五常”倫理是哪“五常”是指?

13樓:酷運動

五常是指仁 義 禮 智 信

“仁義抄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14樓:匿名使用者

仁義禮智信。用來規範各種人際關係

15樓:匿名使用者

“仁、義、禮、智、信”

中國古代有決鬥的傳統麼,中國古代有決鬥的傳統麼?

中國古代沒有 但是歐洲有 歐洲舊時的一種習俗。兩人爭執各不退讓時,約定時間 地點,請證人到場,然後用 決最後勝負 普希金死於決鬥然而這場決鬥本來可以避免。決戰 兩軍相約,明日決鬥。決定最後的勝負 兩個人之間的格鬥 兩個人之間有證人在場的 預先安排的 使用致命 的正式格鬥,它通常是一方傷害或侮辱另一方...

中國古代繪畫從題材分為哪幾種,中國古代傳統繪畫從內容來看分為哪幾類

中國古代繪畫的分類 山水 動物 人物 工筆 寫意 傳統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 分六門,即人物 屋宇 山水 鞍馬 鬼神 花鳥等。北宋 宣和畫譜 分十門,即道釋 人物 宮室 番族 龍魚 山水 鳥獸 花木 墨竹 果蔬等。南宋鄧椿 畫繼 分八類 門 即仙佛鬼神 人物傳寫 山水林石 ...

論述中國古代傳統學習的過程和階段

禮記 中庸 中提出,為學之道依次有五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首要博學,海納百川,兼收幷蓄,博採眾長 次為審問,刨根問底,吃透精神,認清實質 三為慎思,辯證思考,探求真諦,把握規律 四為明辨,識別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偽 五為篤行,踐履所學,鍥而不捨,成就卓越.後學又把立志與時習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