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句話出自何處

2021-09-13 21:10:04 字數 5061 閱讀 1719

1樓:

略微補充一下

這個意思表達在經論中是很多的,就連阿含也不止一處有開示過,這會兒就不找了

大乘起信論: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佔察經: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圓覺經: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圓覺即是心性)

楞伽經: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精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內自覺悟,入如來藏②,趣於佛地。

願對您有所助益!

2樓:宗陽子

這句話的最早的出處是《華嚴經》的一個覺林菩薩偈,有「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樣的句子。後人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說法,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大師開創的唯識宗的主要觀點。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出自何典

3樓:魯鋒雷浦和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唯識宗的重要觀點,

這**於《華嚴經》的兩首偈子: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萬法唯識)

什麼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4樓:匿名使用者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句話概括了般若、唯識的基本觀點,如果修學人的般若、唯識的基礎不好的話,就是解釋也不會全懂。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三界六道所有的顯現都是自心業相的對映,心淨則國土淨,染心則是穢土。

染淨由心起,根塵起用,則依識起萬法,迥脫根塵,則轉識成智,成就涅槃。

在生活中,就體現在我們接觸到的事事物物,包括我們的自身,都是大家自己往昔所造諸業的業報相。也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自己起心造業的果報。現在大家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執著五欲六塵,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件、事物,都是依妄識造諸業行。

其結果就是繼續隨業流轉,輪迴六道。如果大家通過修行放下對五欲六塵的執著,遠離貪嗔痴,使諸識不起現行,成就般若之智,就是得大解脫,證入涅槃。

儘量方便直白的說,希望你能懂。多參一參吧。

5樓:aaa**王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講述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心者:總有八識,唯第八識如來藏恆常堅住不壞,自凡夫位乃至成佛,皆是此識。 十方三世一切有漏無漏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復依第八識及無明而現於三界,無明業種及上煩惱隨眠復由各自第八識所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世界山河,故說三界唯心--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皆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亦因八識心王而顯。若離八識心王,無有一切法可得,若無八識心王,萬法悉不能生,故說萬法唯識。

6樓:匿名使用者

唯心  唯識

佛法講的第二點很重要的是唯識,就是外面、外界、外塵,你身 體感覺到寒意的,對不對?你開門出去,一股涼風吹向你的身 體,那個時候,你的唯識就開始了,因為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裡的意識,那麼這個意識就叫唯識,唯一的一個意識:我覺得真的是冷了。

不是唯識的話,會不管人家說什麼,他在意識當中是不會相信人家的話。

**為什麼要你們學這些東西?你們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了解這些東西?實際上這就是學佛的經典,否則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 人家的意識當中在想著什麼,你跟他講得再多,拿本書,拿張光 盤給他看,他的意識還是他本來的意識,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們必須瞭解這些意識。

在人間有人關心你是緣,無人關心你也是緣。也就是說,每個人在人間有很多人關心他,那麼這個人是有緣,那麼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擁有著緣,只是逆緣。所以,不要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被人冤枉,知己難尋啊,你不如自己想一想,你有沒有同體大悲?

**跟你們講的每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地去想一想,經常有同體大悲的人,他就不會有很多的抱怨,他就會順著逆緣找到善 緣。

同體大悲是什麼?就是人傷我痛,用現代化說就是換位思考。所以,知人苦啊,會開悟,這都是**講的。

你只有知道 人家苦了,你自己才會開悟啊,看到媽媽生癌症了,就會想到她為什麼會生癌症,那是因為她沒有學佛,過去吃了很多活海鮮,就沒有菩薩保佑啊。因為人在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感情上順利了,事業上順利了,覺得自己什麼都很順利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就開始迷惑了,用現代話說,就是人不能被順利衝昏頭腦。

**跟你們講,我們凡事不要常以為自己是對的,長期這樣,自己就會害死自己,所以要學會自性皈依,之後,你要有覺 悟,你的心要正,而且本性要乾淨,那麼你就邪迷不住,什麼意思呢?邪 惡的念頭,迷惑的思維,都不會常駐在你的心中,也不會生出來,所以要正。我們做人要少欲知足啊,欲 望越少的人,越能知足。

我很知足了,我今天有一口飯吃,我感恩啊;我今天有個地方睡覺,我感恩啊;有這個人間讓我來學佛,讓我從這個人間能夠直接進入四聖道或者西方極 樂 世 界,那我要感恩啊,一切都在感恩中,在感恩當中,你才能自性皈依。

所以,少欲知足,能離財色,自心才能皈依正,念念才能無邪見。自心皈依正是什麼?就是你的心才會產生正念,你的心有了正念之後,你的每個念頭出來才無邪見,不會看錯,所以,以無邪見故。

你的腦子裡都是正的,所以你沒有邪見出來,你這才是沒有邪知,沒有邪見故。

不要人我、功高、貪愛和執著。很多人以為自己不錯了,做了很多的功德,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啊,經常抱怨人家怎麼怎麼不好,這就是自身的貪愛、執著的開始,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要懂得解脫自己,要懂得 度 化眾生。要想得開啊,我們在人間吃苦,實際上我們就是在吃補啊,補什麼?

補你過去所為造成的業障,彌補這個漏洞。吃苦就是吃補啊,你雖然吃苦了,你補進去了。發菩提心,就是要將清淨心轉化為清淨信,你的心首先要清淨,你的信念才會出來。

信念非常重要,**讓你們首先要心清淨,然後才轉化為清淨信。《心經》裡有一句話,「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 大家想一想,這句話在佛法中的分量是相當重的,「以無所得」就是悟無所得,就是你悟出來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叫「悟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得不到的,叫「無得」。無得才能斷煩惱,才能不執著。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什麼事情都得不到,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悟無所得,他就沒有煩惱。

無所得就是無所住,你得不到,你哪來的心去住,又能住在**呢?你沒有去得這些東西,你心中沒有這些東西,那麼這些東西怎麼會殘留和駐紮在你心中呢?

無所得就是無所住,在人間講的法就叫無所謂,沒有了,無所謂了。不無所得,實際上你真正地把它看穿了,你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得的,不無所得即得,你又得到了,你空了,那也是得到了,因為你得到的是空,空才能產生智慧,空才能儲存智慧。雜念太多,哪有智慧長存?

大家要明白,「以無所得故」,以無所得為修心的根,你要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要理解為沒有的,你不要去得本來就得不到的東西,這個就是你學佛的根,不貪就是根啊。

一切皆空,想明白了,這一切世間物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啊。

佛法中講了最重要的兩點,一個叫中觀,一個叫唯識。唯識是唯有 意識。先給大家講講中觀。

中觀就是什麼事情都放在當中去看,中觀在內,不在外。就是說,我們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內心。不在外面,不在裡面,那在**啊?

那不就是在中間了嗎?你看一個問題,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問題了,人家吵架的雙方都跟你講對方不好,你不說這個好,也不說那個好,你站在中間了,這就叫中觀。

因為不常見,才能斷見,我們不經常去碰到那些煩惱的事情,我們經常不去接 觸那些骯 髒的、瑣碎的人間的紅塵之事,那你才能有斷見,這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喜歡說,「他說什麼了,你告訴我?」他就開始有見了。

斷見就是把自己的見聞所知全部斷掉,沒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觀,看到東西說沒有看到,那就叫斷見。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說,「他說你什麼什麼。」「哦,我沒有聽說啊。

」他就斷掉他自己的愚見。

所以,在常見和斷見中,就叫做中觀。經常看見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裡去,似乎我什麼都沒有看見,一左一右,到了最後,你看見又沒有看見,沒看見又似看見,實際上很多人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你看見了嗎?」「沒有看見」,實際上他看見了。

又有很多人說,「你看見了嗎?」他看見了,卻說沒有看見,這不就是中觀嗎?

看見了,我認為沒有看見,知道的事情,我不認為它是現實,而是虛幻的,所以,我才會有中見開始,用現代學佛人的話說,就是唯物辯證 法。

佛法講的第二點很重要的是唯識,就是外面、外界、外塵,你身 體感覺到寒意的,對不對?你開門出去,一股涼風吹向你的身 體,那個時候,你的唯識就開始了,因為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裡的意識,那麼這個意識就叫唯識,唯一的一個意識:我覺得真的是冷了。

不是唯識的話,會不管人家說什麼,他在意識當中是不會相信人家的話。

**為什麼要你們學這些東西?你們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了解這些東西?實際上這就是學佛的經典,否則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 人家的意識當中在想著什麼,你跟他講得再多,拿本書,拿張光 盤給他看,他的意識還是他本來的意識,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們必須瞭解這些意識。

內就是心,心有外心和內心兩種,表面上講起來,我的心怎麼樣、怎麼樣,實際上心分很多種啊,外心的感受就像這個心是指揮部,但是它又有很多指揮員一樣,指揮員是誰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的心就是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鼻子聞到的,舌 頭感受到的,身 體感受到的,和意念所能理解的這些來讓你這個心來動,它們就是你的心變化的根據和條件。

為什麼有的人心會變呢?

因為他聽到人家講得太多了,是不是耳朵聽的啊?因為人家告訴他:你快點過來看看,就是這個事情。

他眼睛一看,相信了,他轉變了他的意識,所以他的心就開始轉變了,他的意識開始轉變了,所以就稱為外心。

天地六界當中玉帝掌管三界,其餘三界是誰掌管?

神話傳說中天地間分有六界,為何玉帝只掌管三界?其他誰在掌管?天地有六界,玉帝掌管三界,其它三界是誰在掌管?神話傳說中天地間分有六界,為何玉帝只掌管三界?其他誰在掌管?玉帝只掌管三界,那天地六界的其它三界由誰掌管?如來佛,他才是天界最大的管理者,他對其他各個地方都有管理的權利,並且把其他幾個地方管理的...

到底是三界還是六界啊,世界分幾界,三界還是六界?謝謝

用三界來說是 仙界,人界,冥界。用六界來說分為,巫界 神界 仙界,人界,妖界,魔界,冥界。如果用三界來總結的話 仙界 九重天,神仙的地方 凡界 凡人住的地方 妖界 妖的地方 如果用六界來說的話 仙界 神仙地 神界 上神地 妖界 妖地 冪界 人死地 魔界 和妖界差不多 凡界 凡人地 三界和六界就是這麼...

三界青英的稱謂怎麼獲得

夢幻?三界菁英,是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的十二門派闖關任務中,獲的闖關第1 3名的隊伍中所有隊員獲得的稱謂,稱謂保留1個月,到下個月第一個星期天任務開始前消失。你是哪區的 你說積分哦,那是英雄大會的吧 英雄大會稱謂 總積分 要求等級 獎勵稱謂 一定積分 50 江湖小蝦 一定積分 60 明日之星 一定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