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 長安秋望的譯文,答趙嘏的這首詩《長安秋望》,懂詩的進

2021-10-08 16:47:57 字數 3148 閱讀 598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讚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物件。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黃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上,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域性,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實際上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淨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徵。

這種澄潔明淨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步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淨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此詩卻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它存在於秋天的所有景物裡,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悽清蕭瑟,有的取其明淨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

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於欣賞秋色之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的。但秋之「高」卻很難形容盡致(在這一點上,和寫秋之「悽」、之「清」很不相同),特別是它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更是隻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種情況下,以實託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

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於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於寫意畫。高遠、寥廓、明淨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徵與外化。

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餘地。

晚唐詩往往流於柔媚綺豔,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言短章卻寫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儘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2樓:匿名使用者

《長安秋望》詩云:"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當時人誦詠之,以為佳作,遂有"趙倚樓"之目。

又有《長安月夜與友人話歸故山》詩云:"楊柳風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飛。"亦不減"倚樓"之句。

至於《獻李僕射》詩云:"新諾似山無力負,舊恩如水滿身流。"則謬矣。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

嘏字承祐,山陽人,會昌二年鄭言榜進士。大中中,仕為渭南尉。一時名士大夫極稱道之。

卑宦頗不如意。宣宗雅知其名,因問宰相:"趙嘏詩人,曾為好官否?

可取其詩進來。"讀其詩,首題秦詩云:"徒知六國隨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上不悅,事寢。嘏嘗早秋賦詩曰:"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杜牧之呼為"趙倚樓",賞嘆之也。又初有詩,落句雲:"早晚粗酬身事了,水邊歸去一閒人。

"仕途屹兀,豈其讖也?嘏豪邁爽達,多陪接卿相,出入館閣,如親屬。然能以書生,令遠近知重。

所謂"一日名動京師,三日傳滿天下",有自來矣。命沾仙尉,追蹤梅市,亦不惡耳。先嘏家浙西,有美姬溺愛,及計偕,留侍母。

會中元遊鶴林寺,浙帥窺見悅之,奪歸。明年嘏及第,自傷賦詩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陽臺去作不歸雲。

當時聞說沙吒利,今日青娥屬使君。"帥聞之,殊慘慘,遣介送姬入長安。時嘏方出關,途次橫水驛,於馬上相遇,姬因抱嘏痛哭,信宿而卒,遂葬於橫水之陽。

嘏思慕不已,臨終目有所見,時方四十餘。今有《渭南集》;及編年詩二卷,悉取十三代史事蹟,自始生至百歲,歲賦一首、二首,總得一百一十章,今並行於世。(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七)

趙嘏,字承祐,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陰市)人,約生於憲宗元和元年(806 )。年輕時四處遊歷,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留寓長安多年,出入豪門以幹功名,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後回江東,家於潤州(今鎮江)。

會昌四年進士及第,一年後東歸。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入仕為渭南尉。約宣宗大中

六、七年(852、853)卒於任上。存詩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趙嘏"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唐人稱壯而蘇以為寒儉。

楊蟠"八十丈虹晴臥影,一千頃玉碧無瑕",宋人推壯而歐以為粗豪。二公雖此道未徹,此等議論自具眼。然粗豪易見,寒儉難知,學者細思之。

(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

趙渭南嘏才筆欲橫,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濃,揭響滿,為穩於牧之,厚於用晦(許渾)。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調不難矣。

為惜"倚樓"只句摘賞,掩其平生。(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八)

嘏頗有詩名,不拘小節。飲中贈歌者曰:"倚風無處過樑塵、雅樂清歌日日新。

來值漢廷花欲盡,一聲留得萬家春。"後因酒失悔過,以詩上歙州府曰:"葉覆清溪豔豔紅,路橫秋色馬嘶鳳。

猶攜一(木盍)郡齋酒,傾對青山憶謝公。"(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捲上

答趙嘏的這首詩《長安秋望》,懂詩的進

3樓:鄭

參考抄資bai料du

長安秋望:趙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

長安秋望:趙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樓:浪步如飛

8.(5分)

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頗見匠心。(2分)「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1分)這些景物無不觸發詩人孤寂、惆悵的愁思,從而堅定了詩人歸去的決心。

(2分)

9.(6分)

本詩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2分)尾聯連用兩個典故來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

上句用西晉張翰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5樓:大然然小諾諾

\緊扣「秋」字,繪出了一幅深秋拂曉圖,顯出一派悽迷清冷的意境,表現了詩人內心孤寂傷感的愁思

趙嘏的長安秋望的這首詩的頷聯在景物描寫方面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從視覺聽覺多角度描寫,殘星幾點 雁橫塞 人倚樓 是目見,長笛一聲 是耳聞。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人倚樓是靜態,運用白描 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幾筆點染邊塞開闊冷寂的氛圍 大雁 疏星 笛聲 倚樓人 觸景生情 流露出思想之情 長安秋望趙嘏頷聯在景物描寫方面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趙嘏bai的長安秋望的這首d...

唐詩長安秋望,作者趙什麼字不認識

長 安copy 秋 望 唐 趙嘏 g 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趙嘏 g 唐代詩人。字承祐,山陽 今江蘇淮安 人。會昌進士。官渭南尉。精於七律,筆法清圓熟練,時有警句,有 渭南集 長安秋望表達了作者...

《趙且伐燕》的譯文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 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 版只河蚌正從水裡權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甲殼鉗住了鷸的喙。鷸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變成肉乾了。河蚌對鷸說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走過來,把它們倆一塊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