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一詞的古文今義,卑鄙 古義和今義

2021-12-20 15:03:57 字數 7126 閱讀 6097

1樓:陶素蘭衡申

《桃花源記》中的「妻子」一詞,古義是指「妻子與兒女」,今義則專指「男人的配偶」

2樓:匿名使用者

古:(1、指地位卑微,見識淺陋; (2、低下粗俗、低階惡劣。今:貶義詞,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3樓:匿名使用者

古義指地位卑賤,今義指品行低下!

4樓:匿名使用者

古:身份低微,今,人品壞,做

卑鄙…古義和今義

5樓:匿名使用者

答:卑鄙古意:見識短淺、身份低微。

今意:品質低劣、下流。

6樓:匿名使用者

古意指地位卑微,見識淺陋(分別是「卑」和「鄙」的意思)或指這樣的人;清之後漸有低下粗俗、低階惡劣之意。今意為貶義詞,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卑鄙的古義和今義

7樓:酸菜的王先生

古義:指地位卑微,見識淺陋(分別是「卑」和「鄙」的意思)或指這樣的人。聯合片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短淺;後凝固成形容詞,意思是「卑微鄙陋」。

今義:貶義詞,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1)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2)人格低下,舉止不端,品性惡劣。

(3)形容那些平時在朋友面前兩肋插刀的樣,在關鍵時刻插朋友兩刀的人。

擴充套件資料:

典故記載

1、低微鄙陋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當世之事。

」這裡是指「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北史·於翼傳》:「 明帝雅愛文史,立麟趾學,在朝有藝業者,不限貴賤,路聽預焉。乃至 蕭撝 王褒 等與卑鄙之徒同為學士。

」2、低下粗俗

清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詞中如 劉改之 輩,詞本卑鄙,雖負一時重名,然觀其詞,即可知其人之不足取。」」 魯迅《三閒集·無聲的中國》:

「他們說白話文卑鄙,沒有價值;他們說年青人作品幼雅,貽笑大方。」

3、低階、惡劣(品質、言行)

老舍《四世同堂》二五:「假若詩歌是狡猾卑鄙的結晶, 藍東陽 便真可以算作一個大詩人了。」

聶紺弩《我對小品文的意見》:「林先生 已經不是諷刺,簡直就肯定雜文的流行是由於作者墮落、卑鄙、偷懶、投機。」

4、指卑鄙的人

晉 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六藝備則卑鄙化為君子,眾譽集則孤陋邈乎貴遊。」 唐 韓愈《送許郢州序》:「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5、「卑鄙」是古、今常用的詞語,但現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詞語的結構和意義有較大區別。下面就談談這個問題。

6、「卑鄙」一詞按現代人的理解,其意應比古時有所延伸。卑乃卑劣,有「低下」之意,應是那不上臺面、見不得陽光之意。鄙 乃超出常規、不擇手段之意。

寓意其人內心之不端、行為之不軌,令常人嗤之以鼻。

8樓:匿名使用者

(1) 低微而鄙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2) 人格低下,舉止不端,品性惡劣

賈某總辦河工,浮開報銷,濫得保舉。到京之後,又復花天酒地,並串通市儈 黃某,到處鑽營,卑鄙無恥。——《官場現形記》

1. 低微鄙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北史·於翼傳》:「 明帝 雅愛文史,立麟趾學,在朝有藝業者,不限貴賤,皆聽預焉。

乃至 蕭撝 王褒 等與卑鄙之徒同為學士。」

2. 低下粗俗。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

「詞中如 劉改之 輩,詞本卑鄙,雖負一時重名,然觀其詞,即可知其人之不足取。」 清 吳熾昌 《客窗閒話·鸞仙》:「是後開鸞必至,所言皆卑鄙瑣陋,呶呶不休,皆厭惡之。

」 魯迅 《三閒集·無聲的中國》:「他們說白話文卑鄙,沒有價值;他們說年青人作品幼雅,貽笑大方。」

3. (品質、言行)低階、惡劣。 清 沉復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

「餘自 績溪 之遊,見熱鬧場中卑鄙之狀不堪入目,因易儒為賈。」 清 張杓 《上楊侯陳善後事宜書》:「貨有定額,不容增減;價則現給,無事拖延。

奸商復何所圖而甘為卑鄙耶!」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假若詩歌是狡猾卑鄙的結晶, 藍東陽 便真可以算作一個大詩人了。

」 聶紺弩 《我對小品文的意見》:「 林先生 已經不是諷刺,簡直就肯定雜文的流行是由於作者墮落、卑鄙、偷懶、投機。」

4. 指卑鄙的人。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

「是以六藝備則卑鄙化為君子,眾譽集則孤陋邈乎貴遊。」 唐 韓愈 《送許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9樓:土豆芽子類

bēi bǐ

①(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無恥ㄧ~齷齪(形容品質、行為惡劣)ㄧ~的行徑。

②〈書〉卑微鄙陋。

「卑鄙」是古、今常用的詞語,但現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詞語的結構和意義有較大區別。下面就談談這個問題。

古代的「卑鄙」,本是聯合片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短淺;後凝固成形容詞,意思是「卑微鄙陋」。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意思是:

「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下、見識短淺……」《說文》裡說:「卑:賤也,執事者。

」「卑」本義是伺候主人的奴僕,後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義詞是「尊」。「鄙」本指遠離都市的邊遠地區,和「都」(都市)相對。因為住在邊遠地區,訊息閉塞,行為粗俗,所以「鄙」引申為「庸俗、淺陋」。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意思是「有權位的人見識淺陋,不能深謀遠慮。

」「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淺陋」,一般用於自謙(即自稱,表謙遜)。上述《出師表》中的「卑鄙」,就是諸葛亮的自稱,表示謙遜。

現代的「卑鄙」是形容詞,詞義色彩轉為貶義,意思是「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一般用於罵別人。例如:「這些無恥的話從這個卑鄙的小人嘴裡說出來,竟如流水一樣順暢。

」(凌力《星星草》)。

總之,古、今「卑鄙」的結構和意義有區別,閱讀古文時不要犯「以今釋古」的錯誤

10樓:匿名使用者

卑鄙古義:(地位、身份等)低下,見識淺陋

今義: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11樓:自然繭

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出師表中的"不以臣卑鄙","卑鄙"的古義和今義

12樓:已經忘了西遊

古今異義詞是文言文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卑鄙」是古今都很常用的詞語,但現代的「卑鄙」和古代的「卑鄙」,詞語的結構和意義有較大區別,卑鄙的古意身份低微,見識短淺,今意是指惡劣,不道德,無恥的意思。

古代的「卑鄙」,本是聯合片語,「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短淺;後凝固成形容詞,意思是「卑微鄙陋」。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意思是:

「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下、見識短淺……」《說文》裡說:「卑:賤也,執事者。

」「卑」本義是伺候主人的奴僕,後泛指地位低下,它的反義詞是「尊」。「鄙」本指遠離都市的邊遠地區,和「都」(都市)相對。因為住在邊遠地區,訊息閉塞,行為粗俗,所以「鄙」引申為「庸俗、淺陋」。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意思是「有權位的人見識淺陋,不能深謀遠慮。

」「卑鄙」合用,意思是「地位低下,庸俗淺陋」,一般用於自謙(即自稱,表謙遜)。

現代的「卑鄙」是形容詞,詞義色彩轉為貶義,意思是「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一般用於罵別人。

閱讀古文時不要犯「以今釋古」的錯誤,易造成對古文的誤讀。

13樓:匿名使用者

古義指地位卑微,見識淺陋。今義指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義是見識短淺,身份低微,今義,我說不好,你應該懂

古文註釋

15樓:殯天散人

我很費心了,呵呵,該有單字註釋的應該都有了.......追加分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題解〕

本文選自《論語·先進》,題目是後加的。本文記述了孔子與四位**的一次談話。文中既 表 現了**們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現了孔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

從中可以看 出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和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③。居則曰

古文翻譯

16樓:南山客

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淺:狹、窄小。

原文:《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

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譯: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

「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臥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再見!

(我是在:中華軍事**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識體現,但希望能幫到你一些。)

17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

「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譯文: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而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

「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臥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古文翻譯是指將文言文、古詩詞等古代語言翻譯成現代常用語。其中古文翻譯分為直譯和意譯。

關於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例如:

原文:樊遲請 學 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

上面的譯文緊扣原文,字詞落實,句法結構基本上與原文對等。

但對直譯不能作簡單化的理解。由於古今漢語在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差異,今譯時對原文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或增補詞語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週華不注 。(《齊晉鞌之戰》)

譯文:〔晉軍〕追趕齊軍,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譯文在「追趕」前補上了省略的主語「晉軍」,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狀語「三」調整為補語。如果拘泥於原文,譯成「追趕他們,三圈圍繞華不注山」,就不符合「達」的要求。

關於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例如

原文凌餘陳兮躐餘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九歌·國殤》)

譯文陣勢衝破亂了行,

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韁,

擂得戰鼓咚咚響。

天昏地黑,鬼哭神號,

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郭沫若《屈原賦今譯》)

由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意譯不強求字、詞、句的對等,而著重從整體上表達原作的內容,力求體現原作的風采神韻,譯法比直譯靈活自由。但對學習文言文來說,應該堅持用直譯的方法作今譯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瞭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複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佔很大比重。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吾何愛一牛」應譯為「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麼會疼愛一頭牛」。

例(2)的「卑鄙」是個片語。「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可譯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如果把這個片語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瞭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瞭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瞭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例如:

(1)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瞭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

例(2)的「舉進士」是「被推舉參加進士科考試」。如果不瞭解唐代的科舉制度,就會誤譯為「中了進士」。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準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準確地理解每一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

戲的古義今義,古今異義詞 因 古義 今義 戲 古義 今義 去 古義 今義 定 古義 今義

古義 玩耍 嬉戲 今義 戲曲 戲劇 戲x 名詞 1 形聲。從戈。虛 x 聲。本義 一種兵器 2 同本義 weapon 3 假借為 麾 軍隊中的帥旗 flag 兵罷戲。史記 高帝紀 正義 大旗也。戲下騎從者八百餘人。漢書 項籍傳 注 大將之旗。4 側翼 side wing 戲,三軍之偏也。說文 段玉裁...

了了的古義和今義是的古義和今義

了了 有兩種讀法 最早的一種是兩個字都讀 liao 三聲 意思是很少 最近有這種意思前一字讀 liao 三聲 後一字讀 le 清聲 意思是 我知道了 我瞭解了 事情解決了 了了 了結或清爽 痊癒。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又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瞭然,視物清晰。傷寒論...

於的古義和今義以的古義和今義

於的古義 1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時間 處所,可譯為 在 到 從 等。三國 諸葛亮 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翻譯 在兵敗的時刻受到任命。2 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 由於 因為 唐 韓愈 進學解 業精於勤,荒於嬉。翻譯 學業由於勤勞而精進,由於嬉鬧而荒廢。3 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物件,可譯為 對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