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來?是怎麼來的呢,吃粽子的來歷??

2022-01-05 08:38:31 字數 5605 閱讀 6446

1樓:打喬治的佩奇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國內文化習俗:

粽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葉、箬葉或菰蘆葉,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

粽子的形狀多,體現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

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柊葉蛋黃肉粽(海南)、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

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

2樓:一眼望江南

大家都知道粽子是從屈原得名而來,那月餅又是哪位名人賜名又有什麼由來呢?

3樓:

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而不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裡,再綁以五角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粽子。

4樓:孟孟的蘿貝貓貓的魚

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階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5樓:杞留

被拘留天地圖來圖dj圖呢落寞all

6樓:是雪餅吖

粽子是為了du d h

7樓:衛現忠

gfdghhhhhuh

8樓:靜萱仙女姐姐

粽子的來歷 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

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階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

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收在《續齊諧記》裡。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

」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來歷的另一種說法 紀念臺駘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

臺駘,作為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臺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

當時臺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臺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洩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臺駘治水要早於大禹,臺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說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臺駘)臺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臺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著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現在山西民間,五月五日祭奠汾神臺駘,祭品中就有粽子。

附:粽子的來歷 粽子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吃粽子的來歷??

9樓:斌斌的小闊愛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即粽子。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五穀之一,長相類似小米,俗稱大黃米,有粘度)成牛角狀,稱「角黍」;也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鹼水粽。現代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煮出來的粽子呈晶瑩油亮的棕黃色。

晉代時,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雜粽。就是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10樓:俠客重出江湖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裡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

11樓: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裡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

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

12樓:乖乖娃娃葉

粽子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無論是本地、中國、臺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曆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說文•夂》:「葼,斂足也。」義為鳥飛時收斂腿爪。

《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同 「鴨」),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

……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民間傳說】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四六七-五二○)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裡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粽子的由來,粽子 的來歷和寓意

粽子古稱 角黍 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 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 風土記 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 食譜 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 白糖醃桂花醬。最大的粽子 大肉粽產於廣西南寧,每隻重約兩斤,...

關於粽子的由來寫作文,粽子的來歷 關於粽子的故事

粽子的來歷 關於粽子的故事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農歷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江身亡。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江,祭奠屈原,這就是我...

怎樣包粽子粽子的包法,怎麼包粽子 粽子的包法 四種包粽子的方法

不一樣的日本匠人,看三輪叔首次挑戰包粽子!教大家包粽子 超詳細做法 自己做的更有成就感哦 包粽子的怎麼做?折一個三角,放入餡料,大米,用食指勾出一個三角對摺,拉出收緊即可。方法是 1 先把粽葉放水裡煮軟 洗淨待用。把肉洗淨,把瘦肉用刀背拍一下,切成小塊,特別是肥肉,要切得更小 這是關鍵的一步,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