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為什麼會產生名士?名士大多是庶族還是士族

2022-01-05 09:58:59 字數 3186 閱讀 5476

1樓:陳金華

原因:1、文化條件:禮崩樂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氛圍好。

2、社會條件:封建大家族沒落,新興地主家庭上升。

3、經濟條件:生產力發展。

4、政治條件:諸候爭霸,招攬人才。

應該是非嫡長子居多。

封建時期的士族、庶族是什麼意思?士大夫又跟他們是什麼關係?世族庶族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怎樣形成的?

2樓:唯你之家

士族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士」階層,「士」階層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

他們遊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併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

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

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範圍。

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品評士人之權收歸**。凡由中**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評者,不得仕為品官。

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

士人中,又出現憑藉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

宋以後,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官。

士族和庶族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唐朝會士族衰落,庶族興起?對人才選拔有什麼影響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自上古軒轅氏的原始貴族血脈自漢代開始徹底失去了其原有的神聖統治權。其後,新型貴族群體,也就是世族取代原始貴族,成為統治階層。與原始貴族不同,原始貴族與天子乃至君王具有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而士族的誕生基礎是經濟、軍事和政治實力,而血緣不再是其主要形成原因。

所以士族與君之之間的關係形成了一種相互競爭又相互支援的關係。當這種競爭關係超過支援關係是,雙方的矛盾就會激化,往往會出現社會動盪。比如三國時代等。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士族逐漸形成以家庭為核心的政治經濟軍事團體。而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豪族與世家,他們並不忠於皇室,而更加終於自己的家族利益。唐朝皇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採取了抑制世家的政策,包括培養軍事新興貴族、提拔庶族等等。

而這種政策也正是士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從人才政策角度,雖然原本中國的文化傳承是掌握在世家手中的,但是隨著科舉制的興起,使得這種文化壟斷的效果越來越差。從而為人才選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基礎。

4樓:詩雨江南的天

話不多說,問題本質是權力是否壟斷,科舉制實現了由以前的從權力壟斷向基層群眾的優秀者的過渡,打破了世襲的權力壟斷制度,從此百姓可以通過考試入朝為官,但本身士族只是受到衝擊,沒有很大的實質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必然,科舉的興起使庶族擁有了加入最高決策層的機會。進入最高決策層後的庶族就會制定對本階級有利政策,就會有更多的庶族擁有了加入最高決策層的機會。此消彼長士族逐漸衰落,庶族逐漸興起。

人才選拔有什麼影響那就是要投靠我(皇帝)先考試

6樓:澹臺菲嫣

1.夏、商、周時代是世襲制。2.秦國: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3.兩漢:

有察舉制和徵辟制。4.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5.

隋朝以後科舉制度,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從此士族衰落,庶族興起。

7樓:騙人可相容

補充一下,唐朝科舉試題還沒有僵化,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算等五十多科,涉及文學、策論、算數、天文、曆法等各方面。其中明經、進士最重要,前者考策論及經義,較簡單;後者考策論與文章詩賦,較難。其他科目不常考,秀才科在後來取消了。

若唐代科舉像明清一樣,那摩也未必有如此影響力,對士族打擊也未必這麼大,畢竟大士族中通曉經義的人更多,平均水平也更高。

8樓:西江惘魚

1、北朝楊堅消滅了南朝政權,毀滅了士族存在的基本,取而代之的是胡族的貴族。2、唐朝建立以後,鑑於貴族對朝廷影響力過大,於是採用隋朝建立的科舉取仕制度,主要目的是朝廷能通過考試來從貴族子弟中選拔人才,從而分化貴族勢力,這時的科舉主要還是在貴族子弟之間,因為雖然紙張早已發明,但製作印製書籍的費用還是非常高。3、隨著貞觀之治,社會安定,百姓富庶,庶族也有能力購買經史書籍學習,進而能參加科舉,朝廷也樂見這些沒有背景的人才為己所用,以減少來自貴族的壓力,這時庶族才得以興起。

魏晉南北朝士族的生活形態是怎樣的 5

9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民族大碰撞、大融合時期,在前期(三國-西晉)人們崇尚玄學,以飄逸、空靈、玄妙、完全的自由為主,這時候的人特別是上層人士以著寬大的袍服、服食「五石散」為榮。後期隨著北方的淪陷,北方服侍出現胡化,即寬大的袍服被緊身的服飾取代,而南方地區還保持了前期的特點。該時期還有一大特點:

貴族男子愛敷粉,和現在的女人愛打胭脂一樣

魏晉之際「士族」為什麼叫士族?與春秋戰國的士有什麼聯絡

士族和庶族有什麼區別?拜託了各位 謝謝

魏晉時期名士對歷史的影響

我覺得對於歷史最大的影響,應該也能夠看得到,比如說像文化方面的當時的王羲之的書法,或者說是像田園詩派,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所以我覺得應該還是影響很大,至少對於唐宋時期的文化發展來說,我覺得應該是乙個很大的影響,或者說是會產生很重要的乙個影響。魏晉士人雖然重視老莊思想,但並沒完全脫離儒家思想,往往是儒...

魏晉名士為什麼獨愛傅粉施朱,褒衣博帶

魏晉名士愛美,是歷史上出 魏晉名士喜歡美麗,甚至比女人還要極端,在炎夏,女人都不愛化妝,但是男人卻每天都打扮妖豔,將自己的 視若珍寶,每天都在臉上撲很多粉,讓自己看起來更白,而且他們還會佩戴一些極香的香包,讓自己每天聞起來都香香的。因為這是當時魏晉朝野上下 倜儻風流 的文化所決定的。當時的文人,都以...

魏晉時期書法字型由楷書隸書傳化為什麼書

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 真書 行書 草書這三種漢字書法的重要書體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潘天壽在 中國繪畫是 中說魏晉繪畫 承漢末之遺勢而順進之 魏晉書法也是這樣。魏及兩晉鄭重嚴肅的碑刻 寫經等仍使用隸書乃至篆書。也產生了一批以繼承傳統為主的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從漢字書法的發展...